楊勁 張來健 王浩 徐偉 陳志
(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 江蘇 連云港 222002)
頜面部損傷是損傷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部位主要位于口腔、頜骨顴骨和頜面部,常常會影響患者的外貌和生理功能,給患者心理造成極大損害,是口腔頜面外科中常見的疾病之一[1-2]。顴骨位于面中部,是臉部的突出部位,常常因為外力造成骨折,頜面部最常見的骨折之一。顴骨骨折的治療原則采用“改善功能,兼顧外形”,治療的重點是以解決張口受限、復視等功能障礙為主,改善面部外形為輔。但是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患者對面部美觀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減少面部疤痕,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6年1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45 例顴骨骨折需要行手術的患者,對單純口腔內切口固定治療顴骨骨折的臨床有效性進行觀察。
分析我院2016 年1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45 例顴骨骨折需要行手術的患者,采用口內切口輔助口外小切口治療骨折24例,采用單純口內前庭切口21 例。45 例患者中男性30 例,女性15 例,年齡13 ~62 歲,致傷原因:車禍20 例,摔傷24 例,斗毆1 例。臨床表現:面部塌陷畸形37 例,張口受限20 例,眶周淤血21 例,神經壓迫或損傷體征11 例,復視或視物模糊2 例,咬合紊亂1 例。根據Knight 和North 提供的6 型分類法[3],Ⅲ型14 例,IV 型最少,7 例,V 型最多,24 例,左側20 例,右側25 例。
45例手術中21例采用單純口腔內前庭溝切口治療(單純組),24 例采用口腔內前庭溝切口聯合口腔外輔助眉弓切口(輔助組),通過CT 測量及患者主觀自訴,都獲得了比較滿意的結果。具體情況:14 例Ⅲ型顴骨骨折全部只采用口內切口,7 例IV 型顴骨骨折全部采用口內切口輔助口外切口,而V 型顴骨骨折中有17例采用口內切口輔助口外切口。
用三維立體測量軟件分別測量患側及健側顴骨前突度(pomp)及顴骨下緣突度(zm-ms),其中顴骨前突度為顴突點到耳門上點的距離,代表顴骨前后方向的突度,顴骨下緣突度為顴頜點到乳突點的距離,代表顴骨下緣的突出程度[4]。對比兩組手術前后數據情況,評價術后的復位效果。統計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和手術時間進行對比。
數據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
45 例顴骨骨折po-mp、zm-ms 術前術后的數據見表1。根據數據測量及患者主觀自訴提示兩組患者術前術后面部外形得到改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單純組(40.32±1.89)min、(10.31±1.21)d, 輔 助 組(54.21±3.32)min、(10.65±1.35)d,兩組患者住院時間無顯著差異(P >0.05),手術時間較長,差異顯著(P <0.05)。見表2。
表1 45 例顴骨骨折po-mp、zm-ms 術前術后比較(mm)
表2 兩組治療情況比較
顴骨位于面部的突出部位,易受到外力打擊而發生骨折,是頜骨中最常見的骨折之一。文獻報告顴骨主體很少發生骨折,僅占18%~35%,骨折線常常波及鄰近薄弱骨而又稱為顴骨復合體骨折[5]。顴骨位于面中部,無論是正面,還是側面,均有拱形作用,因此,顴骨骨折最常見凹陷畸形,還可因顴骨后移,顴弓凹陷,壓迫顳肌或喙突而造成張口受限。顴骨骨折時其上頜突內下移位或并發上頜竇前壁骨折,損傷眶下神經,造成眶下區及上唇麻木感。面部塌陷畸形、張口受限、神經壓迫或損傷體征是顴骨骨折最常見的功能障礙,約占70%~85%,也是顴骨骨折手術最主要需要解決的功能障礙。
顴骨骨折主要治療方法可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骨折后移位程度輕,顴面部畸形不顯著,無張口受限和復視等功能障礙者可行非手術治療,但凡有張口受限、復視、顯著畸形者均應作復位手術[6]。在全身情況允許的條件下,具有手術指征的患者均應盡早行手術治療,手術時間盡量在受傷2 周內,以達到骨折線間密和不留間隙,使骨折愈合過程中無軟組織參與,縮短愈合時間,早期手術復位遠較陳舊性骨折二期復位操作容易、效果好。
顴骨骨折手術的切口一般有局部小切口和冠狀切口兩類。從局部小切口到復雜的半冠狀切口;從口內切口到口外切口;從單一切口到多處切口聯合,在治療不同類型的顴骨骨折中各有利弊,難以取舍和規范[7]。口外局部小切口常見有瞼下切口、眉弓切口、顴弓表面切口,在實際操作中,瞼下切口可能引起下瞼疤痕、下瞼外翻,眉弓切口遺留瘢痕、上瞼功能障礙,顴弓表面切口可能損傷面神經等。單純口內切口可以保證切口隱蔽,不留瘢痕,特別是疤痕體質患者,減少面部小切口并發癥,減少功能障礙。本科采用的口內前庭溝切口由側切牙至第2 磨牙,切至骨面,向上剝離,可暴露眶下緣、顴牙槽嵴、眶下神經,沿喙突表面向上探及顴弓下緣,可以松解眶下神經改善上唇麻木癥狀,翹起顴弓解決張口受限,挑起顴骨,改善外形。
目前臨床上顴骨骨折分類主要根據Knight 和North 提供的方法:I 型、無移位骨折;Ⅱ型、顴弓骨折;Ⅲ型、顴骨體骨折向內下移位,不伴有轉位;IV 型、內轉位顴骨體骨折,左側逆時針向,右側順時針向或向中線旋轉,X 線片表現眶下緣向下,顴額突向內側移位;V 型、外轉位顴骨體骨折,左側順時針向,右側逆時針向或遠離中線旋轉,X 線片表現眶下緣向上,顴額突向外側移位;VI 型、復雜性骨折。其中I 型骨折可采取非手術治療,Ⅱ型顴弓骨折行切開復位加外固定術即可,VI 型骨折伴有顴骨顴弓粉碎性骨折,通常需要采用半冠切口及口內切口,而Ⅲ、IV、V 型骨折可采用口內切口及口外小切口治療。我科45 例顴骨骨折中21 例采用單純口內前庭溝切口治療,24 例采用口內切口輔助眉弓切口,具體情況:14例Ⅲ型顴骨骨折全部只采用口內切口,7 例IV 型骨折全部采用口內切口輔助口外切口,而V 型骨折中有17 例采用口內外切口。在治療中,筆者發現Ⅲ型顴骨骨折單純口內切口即可獲得比較好的復位效果,術中撬起顴牙槽處骨臺階就可將顴骨基本復位,同時觀察眶下緣骨臺階消失,兩側顴骨突度基本對稱,采用微型鈦板固定顴牙槽嵴和上頜骨前壁。而IV 型顴骨復位較困難,單純撬起顴牙槽很難使顴骨復位完全,需要輔助口外小切口才能獲得比較好的結果。V 型骨折根據情況決定切口范圍,主要觀察顴弓處復位情況。術中,先解決顴牙槽嵴處骨臺階,然后復位顴弓,若顴弓處仍有臺階感則需要采用口外輔助切口,才能獲得比較好的復位效果。因此,通過我科45 例病例分析,顴骨骨折向內下移位,不伴有轉位時可選擇使用單純口內切口,而IV 型顴骨骨折需要根據顴弓處骨折復位情況決定是否采用口外輔助小切口,IV 型骨折常常需要輔助口外小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