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李慧慧
(連云港市眼科醫院眼科 江蘇 連云港 222000)
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DR)屬于一種嚴重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并發癥,其主要特征為視網膜微血管病變[1],危害患者視力,若無有效治療措施則病情進一步發展患者可能會出現視力下降甚至失明,嚴重威脅其生活質量。既往臨床治療DR 主要是采用眼底激光治療[2],該法雖有較好的恢復視力效果,但患者術后復發率較高。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有研究發現聯合雷珠單抗、眼底激光治療DR 的療效確切[3]。為了進一步證實該方案的有效性,本研究選取本院2018 年2 月—2020 年2 月診治的60 例DR 患者開展前瞻性對照研究,探討聯合雷珠單抗、眼底激光治療DR患者的療效?,F報告如下。
選擇60 例(75 眼)本院2018 年2 月—2020 年2 月診治的DR 患者。納選標準:(1)符合DR 診斷標準[4];(2)凝血功能正常;(3)符合手術要求;(4)知情同意且符合倫理學要求(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1)有嚴重心、肝等緊要臟器疾病、惡性腫瘤者;(2)存在青光眼等眼科疾病史者;(3)有精神、智力障礙者;(4)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將DR 患者分為聯合組30 例(38 眼)與對照組30 例(37 眼)。其中,聯合組男、女分別為14 例(18 眼)、16 例(20 眼);年齡45 ~75 歲,平均(57.68±7.11)歲;平均糖尿病病程5~18(13.13±3.24)年;DR 分型:21 例增生型,9 例非增生型。對照組男、女分別為13 例(16 眼)、17 例(21 眼);年齡46~77 歲,平均(58.15±7.23)歲;平均糖尿病病程6 ~19 年,平均(13.52±3.16)年;DR 分型:22 例增生型,8 例非增生型。上述一般資料兩組比較差異不顯著(P >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接受眼底激光治療:所使用的儀器為IQ810 眼科激光儀(美國Oculight 公司生產)。首先為患者散瞳采用托吡卡胺滴眼,然后眼部麻醉采用鹽酸奧布卡因。運用眼科激光儀對患者行光凝,其中行全視網膜光凝為增殖期患者,行局部視網膜光凝為非增殖期患者,對于增殖期病情較重患者首先行眼底光凝治療,再行黃斑格柵光凝(以患者黃斑水腫狀況為依據),所以患者術畢進行眼部抗感染等常規干預。眼底激光每半月治療1 次,共治療3 個月。聯合組則給予眼底激光+雷珠單抗治療,其中眼底激光手術同上,在第1、5、9 周患者激光手術前常規消毒與眼部麻醉后,利用破囊針刺入其鞏膜表面與緣后3.5mm 位置,向玻璃體腔注入雷珠單抗2mg,注射完畢后利用棉簽按壓進針點。
(1)兩組眼底出血及滲出完全吸收時間比較。(2)兩組治療前后眼壓、矯正視力比較。(3)不良反應。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聯合組眼底出血及滲出完全吸收時間均比對照組短(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眼底出血及滲出完全吸收時間比較(±s,周)
表1 兩組眼底出血及滲出完全吸收時間比較(±s,周)
組別 眼數 眼底出血完全吸收時間 眼底滲血完全吸收時間聯合組 38 2.39±0.25 9.85±0.91對照組 37 3.01±0.42 11.10±0.54 t 7.793 7.210 P 0.000 0.000
治療前,兩組患者眼壓、矯正視力比較無顯著差異(P >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眼壓均明顯下降,矯正視力顯著升高(P <0.05);聯合組治療后眼壓、矯正視力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眼壓、矯正視力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眼壓、矯正視力比較(±s)
注:與治療前相比,*P <0.05;1mmHg=0.133kPa
組別 眼數 眼壓(mmHg) 視力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聯合組 38 17.92±1.29 13.25±0.87* 0.07±0.02 0.38±0.09*對照組 37 18.01±1.32 15.51±1.20* 0.08±0.03 0.22±0.06*t 0.299 9.356 1.703 9.034 P 0.766 0.000 0.093 0.000
治療期間聯合組出現2 例水腫,2 例一過性高眼壓,對照組出現水腫和一過性高眼壓各1 例,均經對癥處理后好轉。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671 >0.05)。
隨著近年來DM 患病率不斷升高,DR 發病率也呈遞增趨勢。DR 的發病機制不詳,其發生和DM 病程、高血壓等危險因素有關,以視力降低為主要癥狀,隨著病情發展患者后期甚至會致盲,嚴重威脅其身體健康。因此,積極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視力,改善預后。
眼底激光作為眼科常用的一種光凝治療技術,具有操作簡便、創傷小等優勢,是目前治療DR 的有效方法,其主要原理是通過膠質物質代替感受器來改善視網膜需氧情況,促進視網膜內氧提升以抑制網膜缺氧狀態,進而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釋放,促使新生血管減少,達到提高視力的目的[5]。但眼底激光也具有一些局限性,其療程較長,治療期間極易發生病情惡化,影響治療效果。雷珠單抗作為一種抑制血管生成藥物,其對VEGF 的抑制作用較強[6]。雷珠單抗具有較小的相對分子質量,較高的生物利用度,能夠輕易透過視網膜,抑制血管細胞的繁衍與新生。另外,該藥物還具有有效的降脂效果,能夠調節人體脂代謝,提高心肌血流量,加強心肌功能。鐘志偉和邵東平[7]人研究發現,對高危增殖性DR 患者采用聯合雷珠單抗、眼底激光治療的總有效率可達87.5%,治療后患者的矯正視力顯著高于單用眼底激光組,并發癥更低,表明聯合應用更加安全有效。本研究結果表明,相比眼底激光單純治療,聯合雷珠單抗、眼底激光治療患者眼底出血及滲出完全吸收時間更短,患者視力及眼壓改善更明顯。分析原因可能是二者聯合應用能發揮互補優勢,雷珠單抗可以與VEGF 進行有效結合,拮抗血管新生,減少眼底出血、滲血幾率,加速視力恢復,使眼壓下降,進而提高療效。另外,發現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無顯著差異(P <0.05),與孟凡毅等[8]研究結果相似,均提示聯合應用治療DR 具有一定安全性。這可能與雷珠單抗抑制視網膜血管新生,降低眼壓有關。
綜上所述,對DR 患者采用聯合雷珠單抗、眼底激光治療的療效較好,能明顯改善患者視力和眼壓,縮短完全吸收時間,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