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沁姣 曠昕(通訊作者)
(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醉科 湖南 衡陽 421000)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老年患者手術率更高。老年患者由于自身身體新陳代謝以及心血管調節能力降低,不能很好的面對來自外界的應激傷害,導致在手術前麻醉誘導以及氣管插管的時候,給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不僅僅增加患者的治療難度,還導致患者出現心腦血管意外的可能性加大[1-2]。瑞馬唑侖0.3mg/kg 全麻誘導針對全麻手術的老年患者的不良反應小,同時也可以保證患者縮短全麻誘導時間,是大部分老年患者全麻誘導的最佳使用量[3-4]?,F列舉150 例全麻手術的老年患者進行分組討論。具體報告如下。
在2018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期間,研究人員收集我院診治的150 例全麻手術的老年患者,在其同意參與研究的前提下設為研究對象,根據動態隨機分組法,動態隨機分組為甲乙丙三組,每組患者均為50 例,在麻醉誘導過程中,給予甲組患者瑞馬唑侖0.2mg/kg、乙組患者瑞馬唑侖0.3mg/kg、丙組患者瑞馬唑侖0.4mg/kg,等到患者腦電雙頻指數小于或者等于60之后,靜脈推注芬太尼4ug/kg,順阿曲庫銨0.2mg/kg,等到老年患者在監測后滿足插管條件之后開展順利的氣管插管操作。醫護人員連同麻醉醫師觀察患者的不同劑量瑞馬唑侖全麻誘導鎮靜深度及血流動力學情況,分析其不同麻醉誘導方式的具體情況。甲組患者:男性25 例,女性25 例;年齡為61 ~75 歲,平均年齡(68.26±2.26)歲;乙組患者:男性25 例,女性25例;年齡為60 ~75 歲,平均年齡(68.52±2.16)歲;丙組患者:男性25 例,女性25 例;年齡為60 ~75 歲,平均年齡(68.31±2.21)歲。研究人員分析三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其組間差距顯示無統計學意義(P >0.05)。
納入標準:(1)均符合行氣管插管的全麻手術老年患者診斷標準要求;(2)全麻手術的老年患者低死亡風險;(3)經研究人員解釋,全麻手術的老年患者或者患者家屬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并服從具體的要求。
排除標準:(1)有著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的全麻手術的老年患者;(2)知曉研究情況后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的全麻手術的老年患者;(3)存在精神障礙的全麻手術的老年患者;(4)對瑞馬唑侖過敏的老年患者;(5)脂肪代謝紊亂的老年患者。
患者在加入研究之前,需要保證安靜的仰臥至少5min,監護其身體具體參數,開放患者外周靜脈通路的同時,輸入乳酸林格氏液。醫護人員檢測見著身體具體情況,分析患者鎮靜深度以及血流動力學情況。
1.2.1 甲組 甲組行瑞馬唑侖0.2mg/kg 全麻誘導。整個給藥過程控制在30 秒時間內,等到老年患者身體參數監測結果顯示為腦電雙頻指數小于或者等于60 之后,靜脈推注芬太尼4ug/kg,順阿曲庫銨0.2mg/kg,達到氣管插管條件后插管操作。
1.2.2 乙組 乙組行瑞馬唑侖0.3mg/kg 全麻誘導。整個給藥過程控制在30 秒時間內,等到老年患者身體參數監測結果顯示為腦電雙頻指數小于或者等于60 之后,靜脈推注芬太尼4ug/kg,順阿曲庫銨0.2mg/kg,達到氣管插管條件后插管操作。
1.2.3 丙組 瑞馬唑侖0.4mg/kg 全麻誘導。整個給藥過程控制在30 秒時間內,等到老年患者身體參數監測結果顯示為腦電雙頻指數小于或者等于60 之后,靜脈推注芬太尼4ug/kg,順阿曲庫銨0.2mg/kg,達到氣管插管條件后插管操作。
補救措施:一旦患者腦電雙頻指數持續大于60,麻醉醫師則可以給予患者靜脈注射瑞馬唑侖0.5mg/kg/次,直到其腦電雙頻指數小于或者等于60。每兩次給藥間隔時間不能小于1min,一旦患者在三次瑞馬唑侖注射后依舊不能滿足到麻醉深度,那么則需要使用丙泊酚麻醉。
觀察患者的鎮靜深度以及血流動力學。具體記錄數據為:不同劑量的瑞馬唑侖對于老年患者誘導過程的腦電雙頻指數影響情況——從誘導開始到腦電雙頻指數小于或者等于60 的時間長短;不同劑量的瑞馬唑侖對于誘導期間老年患者的血流動力學參數指標——(1)誘導開始時(T0)患者的循環參數(HR、MAP、CI、SVI);(2)腦電雙頻指數值≤60 時(T1)患者的循環參數(HR、MAP、CI、SVI);(3)氣管插管后(T2)患者的循環參數(HR、MAP、CI、SVI)。
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比三組全麻手術的老年患者的鎮靜深度,隨著瑞馬唑侖劑量的減少,患者達到腦電雙頻指數小于或者等于60 的時間逐漸增加,三組老年患者的誘導時間均存在組間差距,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所以,得到瑞馬唑侖劑量與老年患者的鎮靜深度標準定值的所需時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詳見表1。
表1 三組全麻手術的老年患者的鎮靜深度比較[n(%)]
對比三組全麻手術的老年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比較,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2。
表2 三組全麻手術的老年患者血流動力學比較(±s)
表2 三組全麻手術的老年患者血流動力學比較(±s)
組別 時間 SVI(mL/(m2.bpm)) CI(L/(min.m2)) MAP(mmHg) HR(bpm) 甲組 T0 47.52±8.51 3.32±0.41 103.25±11.26 73.21±11.15 T1 44.52±8.15 3.45±0.51 91.28±12.50 77.44±9.88 T2 39.26±7.51 3.25±0.54 103.33±13.75 80.25±13.35乙組 T0 48.25±8.85 3.45±0.32 103.26±11.11 72.65±11.37 T1 44.43±8.25 3.45±0.69 90.52±14.12 77.45±10.90 T2 38.21±7.41 3.04±0.44 102.03±14.45 79.65±14.77丙組 T0 47.85±8.33 3.32±0.66 102.36±12.54 73.23±10.25 T1 43.44±8.52 3.36±0.66 89.74±12.03 76.35±8.54 T2 37.84±7.02 3.02±0.61 101.26±15.42 78.84±12.31
全麻手術的老年患者采用瑞馬唑侖0.3mg/kg 全麻誘導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達到理想鎮靜深度,但是其會導致患者的出現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使用之前需要根據老年患者身體情況進行優化選擇;三組患者在全麻誘導插管后達到的麻醉鎮靜深度沒有明顯的組間差距,且瑞馬唑侖0.2mg/kg 全麻誘導過程中,需要麻醉醫師開展不同程度的追加藥物且比例較高[5-6]。
對比三組全麻手術的老年患者的鎮靜深度以及血流動力學,研究組患者的鎮靜深度以及血流動力學結果均優于參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瑞馬唑侖0.3mg/kg 全麻誘導是老年患者最佳的全麻誘導劑量,可以明顯改善患者麻醉誘導的效果,減少麻醉誘導時間,消除對于血流動力學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