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和燕
(南通大學附屬海安人民醫院康復科 江蘇 南通 226600)
腦卒中屬于臨床多發、常見病,主要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與病死率高等特點,極大地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其與其他疾病不同,即腦卒中于康復期時,配合有效的康復措施,可以恢復機體功能,使其恢復到正常的生活中去[1]。但多數腦卒中患者在康復期,因自制力較差,再加上家庭的影響,易降低遵醫行為,從而降低康復效果,不利于病情的康復,影響生活質量。因此,在腦卒中康復期,配合有效的延續性護理非常有必要。中醫院-社區-家庭對接下的延續性護理屬于新型的護理模式,其能為患者提供全面、優質的護理服務,提高患者遵醫行為,從而提升康復行為與生活質量[2]。本文以80 例患者為背景,探究在腦卒中康復期患者中,開展醫院-社區-家庭對接的延續性護理應用效果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報道如下。
選取2016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腦卒中康復期患者開展本次研究,對患者實施編號,以單雙號為分組標準,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男女分別24 例、16例,年齡42 ~70 歲,平均(56.37±5.17)歲,病程3 ~7 周,平均(5.14±0.33)周;觀察組男女分別25 例、15 例,年齡43~71歲,平均(56.11±5.05)歲,病程3~6周,平均(4.85±0.45)周。上述資料組間差異不顯著(P >0.05),可比較。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本次研究。
納入標準:①首次發病者;②符合腦血管病會議中關于腦卒中的診治指標,結合頭部CT 證實者[3];③智力水平正常者;④無嚴重溝通障礙者;⑤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①有認知或是精神疾病史者;②其他腦部疾病者;③合并嚴重的心肝腎功能障礙者。
兩組均由同一組醫護人員進行治療。對照組在入院時采用常規護理,如飲食指導、運動干預、心理與康復健康指導,入院第3 天時,制定康復護理計劃,并做好口頭健康指導,解答患者疑問,建立患者檔案。出院時,強化相關護理措施,留取患者聯系方式,講解隨訪時間與內容,再加做好出院健康指導,普及護理內容。基于此,觀察組用醫院-社區-家庭對接的延續性護理。(1)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制定相應的康復與健康指導,實現醫院-社區-家庭對接下的延續性護理目的。組建護理小組,由醫生、護士長、康復治療師、護士組成。針對住院、出院后患者身心狀態與康復情況進行指導。定時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使其可以熟練掌握此項護理措施與內容。同時,建立醫院、社區、家庭三方交流平臺,對患者情況、隨訪情況進行共享,便于對患者病情進行跟蹤[4]。(2)院內康復指導:住院期間,評估患者實際情況,如生活狀態、運動、治療等需求,以此為依據,制定相應的康復與健康教育內容,講解疾病相關知識與自我康復、用藥依從性的重要性,讓患者可以掌握康復訓練方法。出院前3d,發放護理手冊,讓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疾病。(3)社區康復護理:轉入社區或是回歸家庭后,需進一步開展康復訓練。由責任護士與社區護士進行聯系,將患者檔案轉至相應的社區,做好交接,實現無縫隙護理服務。由社區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評估,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并配合指導患者完成相應的護理。(4)后期康復訓練:由社區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家庭隨訪,即從出院后第1 周開展,連續回訪8 周。8 周日后,每2 周回訪1 次,第17 周~24 周,每4 周回訪1次。同時對有語言、肢體、吞咽等障礙者,根據病情的輕重,增加隨訪次數,便于隨時了解患者病情。在上門隨訪中,指導患者與家屬居家康復措施與自我護理措施,遵循良好的生活方式,配合心理指導,監測康復訓練完成效果與機體康復效果、遵醫行為、飲食結構等。另外,患者回歸家庭后,由家屬照護患者,首先對家屬進行護理與教育指導,建立家屬交流平臺,在平臺上定時指導家庭康復護理措施,教會家屬康復訓練方法與護理技巧,保證延續護理有效進行。
對比兩組運動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生活質量評分、遵醫行為。
以Fugi-Meyer 工具量表,對患者運動功能進行評價,分數越高,運動功能越好[5]。
用Barthel 工具,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價,分數越高,生活能力越好。
用SF-36 工具評價,釷對身體功能、軀體角色、身體疼痛、總體健康等8 個領域進行評分,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越好[6]。
以自制量表對遵醫行為進行評價,即對服藥、運動鍛煉、合理飲食、復診4 個方面評價,100 分,分為完全遵從、部分遵從、不遵從。遵從性=(完全遵從+部分遵從)例數/總例數×100%。
數據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運動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生活質量評分無顯著差異(P >0.05),護理后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分、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分、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運動功能評分 日常生活能力評分 生活質量評分觀察組 40 護理前 42.77±14.65 45.22±10.22 48.57±11.25護理后 63.67±15.05 73.45±14.67 72.34±15.35對照組 40 護理前 42.59±13.98 46.12±10.43 49.15±12.05護理后 49.55±14.05 55.67±13.68 61.27±14.19 t(護理后) 4.337 5.606 3.349 P(護理后) 0.000 0.000 0.001
觀察組:完全遵從、部分遵從、不遵從分別31 例、8 例、1 例,遵從性97.5%;對照組:完全遵從、部分遵從、不遵從分別22 例、10例、8例,遵從性8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腦卒中屬于最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好發于中老年人群中,具有較高的致殘與致死率,且治療后,易出現后遺癥,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極大地影響。腦卒中的發生,主要因腦血管出現障礙,使腦組織出現供血量不足,故在治療中,配合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對提高康復效果有積極作用。
醫院-社區-家庭對接的延續性護理是一項新型的護理措施,其是將醫院、社會、家庭護理進行了無縫隙對接,發揮社區與家庭護理效果,重視患者出院后醫院與社區、家庭的對接,始終與患者保持聯系,為其提供優質的出院后護理服務。對于腦卒中患者來講,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易受其他因素的影響,特別是患者回歸家庭后,因病情的需要,要求患者堅持康復訓練。但患者在回歸家庭后,失去了專業的指導,使康復效果不理想。將醫院、社區、家庭緊密地連接在一起,由社區護理人員,定時對患者進行隨訪與指導,在掌握患者康復情況的同時使患者可以享受到專業的護理服務;并在隨訪中,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調整康復訓練計劃,并配合心理護理指導,增強患者信任感,提高護理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遵醫行為,從而提高整體康復效果[7]。
綜上所述,腦卒中康復期患者有醫院-社區-家庭對接下的延續性護理,應用效果顯著,且對提高生活質量具有積極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