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范曉晶 張晶 謝夢男 邱思媚
(東莞東華醫院 廣東 東莞 523000)
跟骨骨折為臨床中屬于一種骨科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較高,對于該疾病患者臨床中主要采用切開復位固定手術進行治療,通過手術將骨折合理復位,臨床治療效果顯著[1]。但術后骨折部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腫脹、疼痛,病人懼怕早期活動影響愈后等因素,病人害怕活動而影響關節功能的恢復,達不到受損之前的效果,從而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臨床經驗顯示[2],對該疾病患者進行一定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可顯著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預后。因此,本文作者為了探討更有效的護理干預,具體研究如下。
選擇2019 年5 月—2020 年4 月我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58 例,將其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29 例,對照組男17 例,女12 例,年齡35 ~64 歲,平均(49.50±6.02)歲;觀察組男15 例,女20 例,年齡36 ~64 歲,平均(50.00 +6.20)歲;兩組年齡、性別等對比,數據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 >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向患者及其家屬宣教跟骨骨折健康知識,并告知其術后相關注意事項,叮囑患者在術后的注意事項,根據其病情狀況,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等常規護理。
觀察組患者以早期康復護理,具體內容如下所示:①建立康復護理小組。選擇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建立康復護理小組,組內成員主要以骨科醫師、護師、護士組成,小組成員共同討論,評估患者病情實際狀況,并制定個性化、具有針對性的康復護理計劃,并落實患者的護理之中。護理過程中,加強與患者的交談,密切關注其心理變化,及時疏導術后不良心理情緒,解除其內心疑惑,緩解患者恐懼、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②體位護理。由于患者受手術的影響,其術后肢體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腫脹、疼痛,因此,護理人員需對患者進行相應的體位疼痛護理。向患者講解抬高患肢的目的和重要性,使其主動配合,利用下肢抬高墊將患肢抬高15 ~30cm,促進靜脈回流,有助于減輕腫脹和充血。③疼痛護理。加強病人及家屬疼痛相關知識宣教,使病人出現疼痛時能及時尋求醫護人員的幫助,鼓勵患者家屬積極配合,加強與其溝通,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與照顧,有利于分散其注意力,減輕其疼痛感。護理人員遵醫囑按時給予相應的止痛藥物,落實提前、按時、多模式鎮痛方案,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進行適當的護理措施。術后持續冷療6 ~8h,術后第1 天開始冷療2 次/d,20min/次,康復訓練后進行。④功能康復護理。術后早期,通過醫護聯合查房,共同制定術后康復計劃,由護理人員指導患者行踝關節背伸,跖曲等主動運動,以活動時感輕微疼痛為度,保持10 ~30s 放松,以健肢為目標;協助病人由足趾向踝部方向按摩,有助于血液循環,淋巴液回流,減輕腫脹、疼痛。康復鍛煉循序漸進,以主動訓練為主,逐漸增加患者踝關節周圍肌肉鍛煉,并根據病人的耐受能力增加強度和次數,同時加強健肢各關節、肌力訓練。⑤術后并發癥的護理。術后傷口予以光子治療儀紅藍光進行照射,有利于抗感染、促進傷口愈合,加強觀察患者傷口敷料有無滲液、局部有無紅腫、疼痛等情況的發生,換藥時注意無菌操作,遵醫囑行抗感染治療,飲食上主要以清淡、易消、富含營養的食物為主,有利于提高機體免疫力。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疼痛評分,護理療效,并發癥發生率。
患者護理效果判定標準:顯效:護理后,患者關節功能、關節靈活性完全恢復。有效:護理后,患者關節功能、關節靈活性恢復效果較好,伴有感染等輕微并發癥。無效:護理后,患者關節功能、關節靈活性未改善,甚至病情加重。護理效果=(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3]。
生活質量評分標準:運用生活質量量表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狀況,其中包括社會角色、物質生活、心理健康、軀體健康等,滿分100 分,分數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5]。
患者疼痛評分判定標準:根據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價,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疼痛越嚴重[4]。
并發癥發生率=(切口裂開例數+皮膚壞死例數+感染例數+筋膜間綜合征例數)/總例數×100.00%
數據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5.86%,觀察組為96.55%,觀察組患者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比較
護理前,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差異不具有顯著性(P >0.05);護理后,護理組顯著高于常規組,對比差異具有顯著性(P <0.05)。見表2。
護理前,對照組患者疼痛評分為(4.80±1.45)分,實驗組(5.52±1.40)分,兩組對比無顯著差異(P >0.05);護理后,對照組患者疼痛評分為(2.62±1.13)分,實驗組(0.89±0.50)分,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社會角色 心理健康 軀體健康 物質生活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實驗組 29 58.62±4.35 87.10±2.15 57.00±7.10 88.30±3.00 56.02±3.78 86.45±4.10 61.10±3.23 89.35±1.60對照組 29 59.78±4.24 78.74±4.52 56.45±7.02 78.14±4.80 57.45±3.88 76.00±4.23 61.00±3.12 78.10±4.45 t 1.02 8.99 1.12 9.01 1.08 10.02 1.09 9.23 P 0.154 0.000 0.172 0.000 0.20 0.000 0.143 0.000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疼痛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疼痛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實驗組 29 5.52±1.40 0.89±0.50對照組 29 5.10±1.45 2.62±1.13 t 1.12 7.53 P 0.133 0.000
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24.14%、3.45%,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見表4。
表4 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例)
隨著現代交通事業水平的不斷提高,導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跟骨骨折類型較多見,臨床中主要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進行治療,治療效果顯著。為了進一步改善跟骨骨折患者預后,促進患者病情早日恢復,改善其生活質量,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5]。因此,對跟骨骨折患者應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早期康復護理主要通過建立康復護理小組、體位、疼痛、功能康復、并發癥的干預等,對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個性化護理措施,可有效評估患者病情狀況,并根據結果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有效的心理疏導,有利于緩解患者負面情緒,提高依從性,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合理體位護理,遵醫囑用藥、冷療,多模式鎮痛等,有利于減輕患者疼痛,便于患者早期康復訓練;有效的功能康復訓練,如主被動運動訓練等,有利于改善靜脈回流,防止肌腱粘連,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密切關注敷料、傷口、皮膚等情況,有利于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必要時及時做出相應的處理。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護理療效明顯低于實驗組,兩組對比有顯著性;護理后,對照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明顯低于實驗組;護理后,對照組患者疼痛評分顯著高于實驗組;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護理組(P <0.05);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跟骨骨折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措施,與常規護理措施對比,臨床綜合效果更加顯著。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措施應用于跟骨骨折患者,可顯著提高患者護理療效、生活質量,改善其疼痛程度,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關節功能早日恢復,臨床中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