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馨
(蕪湖市第二人民醫院 安徽 蕪湖 241000)
腦外科疾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病復雜多變,患者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負性情緒變化,以抑郁、躁動、興奮等為主,會直接影響到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配合能力及病情康復情況。近年來隨著不斷完善和革新的醫療技術,廣大患者及其家屬對日常護理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強化護患間的良好交流,可有效減少護患矛盾,保障臨床療效和護理效果[1]。本文以我院腦外科收治的90 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現進行以下分析和報道:
選取2018 年2 月—2020 年2 月我院腦外科收治的90 例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對照組45 例中男25 例,女20 例,年齡21 ~68 歲,平均年齡(52.6±3.8)歲;其中8 例小學文化,19 例初高中文化,18 例大專及以上文化;試驗組45 例中男27 例,女18 例,年齡22 ~69 歲,平均年齡(53.5±3.7)歲;其中10 例小學文化,18 例初高中文化,17 例大專及以上文化。基本資料進行對比,P >0.05,組間不有統計學差異,可展開比較。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模式,以患者具體的疾病類型、病情嚴重程度等作為依據,遵醫囑進行疾病知識的宣教指導、用藥干預、身體方面、生活方面的護理以及基礎性的心理疏導等。在對照組的護理基礎上,試驗組加強護患溝通,主要包括如下內容:(1)在溝通之前,需要對入院患者進行心理需求進行科學評估,主動、初步溝通患者及其家屬并耐心完成患者及其家屬的語言交流,對患者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經濟狀況進行充分了解并參照患者基本資料將患者心理護理方案制定,尊重患者并構建信任關系,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溝通方式,努力傾聽患者,患者發怒時,不要辯駁以及解釋,不要將患者講話打斷,可以解釋時,保證語氣委婉,當患者及其家屬問及治療費用等問題時,應將原因仔細解釋并確保患者將各項信息準確獲得。(2)考慮到患者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狀態等,護理過程中因人而異,給予患者尊重和理解,充分發揮個性化護理特點,以患者性格、受教育水平等內容為參照,對適宜的語言態度、交流方法進行選擇,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加強溝通過程中,使用溫馨微笑,盡快消除患者陌生感,利用體諒眼神,促進患者心境良好,儀表應保持端莊,消除患者疑慮,安慰患者,利用恰當觸摸,加強語言溝通效果,利用嫻熟技能,取得患者及其家屬信任,利用積極情緒,促進護患關系和諧,促使患者情緒轉良,靈活運用語言溝通以及非語言功能,促進護士患者溝通程度明顯加深,最終促使護患糾紛顯著減少。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定患者的負性情緒,評分與負性情緒嚴重程度顯示出正比關系[2];采用自行設定的滿意度調查表評定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越低,證明護理滿意度越低;統計護患糾紛發生率。
數據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的SAS 評分、SDS 評分、護患糾紛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均為P <0.05,有統計學差異,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負性情緒、護理滿意度、護患糾紛發生率的差異(±s,分)

表1 對比兩組負性情緒、護理滿意度、護患糾紛發生率的差異(±s,分)
組別 n SAS 評分 SDS 評分 護理滿意度評分 護患糾紛發生率(%)對照組 45 44.6±2.4 44.1±3.1 75.8±2.6 7(15.6)試驗組 45 39.1±1.9 37.6±2.5 95.9±3.2 1(2.2)[χ2]t 12.0531 10.9488 32.7022 [4.9390]P 0.0000 0.0000 0.0000 0.0262
隨著人們增強法律意識,護患糾紛越來越容易發生,很多護患糾紛發生原因是護患溝通不暢,這一情況完全可以避免。多種因素干擾之下,目前臨床護患關系緊張,若想將護患關系改善,對新形勢下要求適應,應改革護理模式,將護患交流加強,可將護患隔閡有效消除,可將護理工作價值有效體現,在激烈市場競爭中,醫院也可以不斷進步。隨著醫學模式轉變以及社會發展進步,新形勢下,傳統護理模式已經被淘汰,因此,臨床提出了提供護理質量方面要求[3]。
臨床分析腦外科護理實踐,患者病情嚴重,容易激動,心理狀態嚴重不良,容易發生護理不良事件,從而導致護患糾紛。另外,腦外科病情復雜多變、后遺癥發生率高、預后差等特點,會導致患者的行為難以自控,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無法充分理解治療及護理工作,經常出現過激行為,所以導致護患糾紛頻發。因此,對于腦外科患者來說,護理過程中,將可能引起糾紛因素及早發現,將相關措施積極采取,可在萌芽狀態將護患糾紛消滅。
由于腦外科患者病程較長、病情危重、病情復雜、變化速度較快,存在眾多問題,部分患者存在意識、行為以及情感障礙,患者存在自理能力缺陷,認知疾病后遺癥程度不夠,另外,患者及其家屬有可能無法接受患病,或者家屬對治療期望值過高,甚至部分患者及其家屬認為發生了醫療護理差錯,從而發生過激行為,均可導致糾紛發生,基于此,護患溝通十分重要,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可將彼此了解加深[4-5]。護患溝通包括語言溝通、非語言溝通及心理暗示法,其通過安慰、鼓勵、支持患者,可以幫助其重新尋回自信心,對病情康復起到促進作用。于腦外科患者臨床護理中運用護患溝通,有利于顯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降低護患糾紛發生率,提高安全性及護理工作質量。
對于腦外科患者來說,開展傳統護理+加強護患溝通,可促使患者護理質量明顯提高,可將護患糾紛發生率明顯下降,可明顯提供患者護理滿意度。對于腦外科患者來說,護理過程中加強護患溝通,將服務態度改善,呵護患者,意義重大。臨床實踐證實,加強護患溝通,對于腦外科患者來說,價值較高,可行性較高,在護理過程中,首先要提高護士溝通意識,由于腦外科護理工作精細,面對患者多數意識不清、昏迷,患者配合度較差,護士應具備高度責任心,將自身溝通意識明顯增強,將醫德醫風建設明顯提高,在患者整個診治過程中,將護患溝通貫穿,將患者及其家屬心理需求進行及時了解,利用親切語言,詳細為患者及其家屬實施病情介紹以及治療方案介紹,交流患者,促使患者積極配合醫療以及護理,盡力避免醫療糾紛發生。其次,要將護士溝通技巧相應提高,與患者溝通,是一門技巧,溝通期間,合理應用語言,將護患關系和諧建立,理解患者抱怨,及時回應患者合理要求,在交流過程中,使用幽默、禮貌、肢體語言,交流患者期間,避免使用醫學術語,使用通俗易懂語言,若患者存在視覺障礙、聽覺障礙等,可通過撫觸,將關懷之情傳遞,有助于護患之間完成感情交流。最后,應將素質培訓強化。將護士素質全面提高,對于醫院護理部來說,應定期培訓護士,將護士技術以及操作水平明顯提高,將護士業務學習水平明顯強化,促使護士日常護理操作成功率大大提高。對于腦外科護士來說,應保證高質量護理操作,可構建良好護患關系,可有效減少護患糾紛。
總結得出,為腦外科患者開展臨床護理時,護理人員需要強化與患者及其家屬間的交流溝通,提高患者的配合意識和治療依從性,盡可能避免發生矛盾。在護理過程中,護士應接受患者,對患者及其家屬感受進行傾聽,理解患者遇到的各種問題,主動溝通患者,安慰患者及其家屬。護士應給予患者實施術前及術后指導,連帶患者家屬一起,詳細為他們講述手術相關知識,包括注意事項、可能出現的問題等,可取得理想護理效果。
在此次研究中,試驗組與對照組通過比較SAS 評分、SDS 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護患糾紛發生率,差異顯著P <0.05。由此得到以下護理結論,加強護患溝通有利于改善腦外科患者的負性情緒,減少護患糾紛,提高護理滿意度和整體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