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俊麗
( 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鹽城第一醫院<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 江蘇 鹽城 224000)
目前,臨床所收治卵巢腫瘤患者大多均為良性,僅10%左右患者為卵巢惡性腫瘤,現階段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卵巢良性腫瘤的發病年齡較廣泛,大部分患者均為青中年,具有較高的發病率[1]。隨著微創手術在國內廣泛使用,腹腔鏡手術成為卵巢良性腫瘤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2],同常規開放手術相比較可獲得更好的安全程度與恢復效果[3],但腹腔鏡手術過程中仍需給予適合的護理干預方案。臨床路徑護理全面提高了護理工作的有序性與規范性,本研究觀察了該種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旨在進一步完善患者的臨床服務質量。
選取本院2018 年5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卵巢良性腫瘤患者138 例,所有患者均通過影像學與病理學檢查確診,并接受腹腔鏡卵巢良性腫瘤剝除術,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合并生殖系統腫瘤或重要器官障礙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9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8 ~59歲,平均(35.8±4.7)歲,病程1 ~5 年,平均(3.9±0.4)年,平均病灶直徑(7.5±1.8)cm,畸胎瘤7 例,黏液性囊腺瘤15 例,漿液性囊腺瘤21 例,巧克力囊腫26 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7 ~57 歲,平均(36.1±4.8)歲,病程1 ~6 年,平均(4.1±0.5)年,平均病灶直徑(7.7±1.9)cm,畸胎瘤6 例,黏液性囊腺瘤13 例,漿液性囊腺瘤22 例,巧克力囊腫28 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 >0.05)。
對照組患者圍術期采用常規護理方法,根據既往臨床經驗流程實施護理內容,術前保障各項準備工作順利實施,術中、術后密切留意患者表現,配合醫囑開展監測與用藥,高度預防患者發生并發癥。觀察組患者入院后即按照護理小組設計的臨床護理路徑表來完成護理內容,由護士長與專科護士共同組建護理小組,開展頭腦風暴建立臨床路徑護理表,護士長持續監督各項護理工作的落實與護理成效的評估,協同促進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手術前1d 健康教育與術前準備,了解患者對手術的疑惑問題,通過一對一解疑緩解其緊張情緒,做好備皮等術前準備工作。術前再次向患者講解手術的具體流程、預估效果以及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問題,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為其建立良好的術前心理狀態。同手術室護士進行交接,手術后持續觀察患者表現,麻醉清醒后主動詢問患者的主觀感受,安全轉送至病房后持續預防手術并發癥。 觀察患者手術后的臨床表現,根據醫囑應用相關藥物,建立科學、規律的飲食計劃,在排氣后循序漸進地恢復流食、半流食與普食,鼓勵早期開展活動,促進術后康復速度。出院指導與健康教育,向患者發放出院健康指導手冊,核對患者的聯絡方式,講解出院后的復診時間,要求患者一旦發生不良癥狀及時回院復查。
記錄患者的肛門排氣時間、留置導尿管時間與住院時間,以評定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觀察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種類及發生率;同時,術后應用SF-36 生活質量調查問卷調查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
數據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肛門排氣時間、留置導尿管時間與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其術后出血、切口愈合不良及術后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術后生理功能、情感職能、生理職能、身體疼痛、精神健康、活力、社會功能與總體健康情況等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3。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組別 n 肛門排氣時間(h)留置導尿管時間(h)住院時間(d)觀察組 69 7.5±2.8 16.2±8.6 7.6±2.5對照組 69 9.3±3.2 22.3±9.7 9.5±3.6 t 4.258 4.916 4.637 P<0.05 <0.05 <0.05
表2 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n(%)]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s,分)
組別 n 生理功能 生理職能 身體疼痛 精神健康 活力 社會功能 總體健康情況觀察組 69 89.2±5.9 91.8±4.9 93.2±4.8 92.6±5.7 90.6±5.3 90.1±6.7 93.2±4.1對照組 69 81.5±6.4 84.9±4.1 82.1±4.4 81.7±5.3 80.6±4.7 84.6±6.9 82.9±3.9 t 5.132 5.085 5.416 5.279 4.928 4.316 5.025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卵巢良性腫瘤是女性常見疾病[4],當前國內醫療機構已廣泛采用腹腔鏡技術對患者實施腫瘤切除手術[5],但微創手術仍然會對患者形成一定程度的應激反應,需要采取合理的護理模式來完善手術效果[6]。2009 年,我國衛生部頒布卵巢良性腫瘤臨床路徑,要求大型醫院秉承人文關懷理念,通過在腹腔鏡卵巢良性腫瘤切除術中引入臨床路徑護理模式來進一步規范護理操作[7]。臨床路徑護理模式高度體現護理管理的高效性與科學性,規范傳統的臨床護理行為,減少護理工作的隨意性與盲目性,依據病患的個體化特征以時間為縱向框架科學規劃不同治療時間點的護理內容,通過臨床合理實施可切實提高護理工作質量。本項研究中138 例卵巢良性腫瘤患者被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9 例,分別給予了常規護理與臨床路徑護理模式,通過對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并發癥及生活質量進行比較來評估臨床路徑護理模式的應用價值。在開展臨床路徑護理模式時首先建立了由專科護士與護士長共同組成的護理小組,經頭腦風暴后建立了入院第1 天至出院當日的臨床路徑護理表,專科護士落實不同時間點的護理內容,護士長持續進行質量改進。本研究結果表現觀察組患者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留置導尿管時間與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患者,其手術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并且SF-36 生活質量量表中各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證實開展臨床路徑護理模式改善了患者的術后恢復效果,抑制了并發癥發生率,提高了術后生活質量。在曹秀容的研究中45 例接受腹腔鏡手術的卵巢良性腫瘤患者接受了臨床路徑護理模式,通過轉變護理方法有效縮短了患者的術后恢復時間,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并且顯著減少了醫療費用,認為臨床路徑護理在該項手術中具備確切應用價值,同本研究結論相同。
綜上所述,在腹腔鏡下卵巢良性腫瘤切除術中采用臨床路徑護理模式可良好促進患者的術后康復,抑制發生手術相關并發癥,提高術后生活質量,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