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蓉
(南通市中醫院 江蘇 南通 226001)
中醫學認為,婦科術后由于氣血耗傷、陰精虧損,易引起氣虛或氣陰兩虛的盜汗或自汗癥,且多數患者脈虛弱、舌質淡苔薄白。目前臨床術后一般不進行特殊處理,或給予患者一定的營養支持[1]。而穴位貼敷作為一種中醫傳統外治療法,其早期在“天灸”理論指導下,依照“內病外治”的原則,通過對穴位產生刺激,從而激發經絡之氣,并與現代醫學中“透(經)皮給藥系統”理論結合[2],通過藥物外敷并借助腧穴滲透至人體皮膚內,激發經氣,以達到促進臟腑功能恢復目的,且能夠對臟腑氣血陰陽進行調節,從而達到治愈目的。本文探究穴位貼敷療法治療婦科術后氣虛自汗、盜汗的價值,具體內容如下。
將2018 年5 月—2019 年10 月在本院就診的婦科術后患者納入本次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兩組。納入標準:(1)年齡20 歲;(2)體質指數正常;(3)患者手術時間≤3h。排除標準:(1)排除存在惡性病變者;(2)排除伴有胃腸道疾病者;(3)排除伴有精神異常以及智力障礙者。觀察組年齡23 ~65 歲,平均年齡(44.15±1.65)歲;體重45 ~75kg,平均(55.84±1.65)kg;手術時間1 ~3h,平均時間(2.02±0.12)h;麻醉方式:全麻術后。對照組年齡24 ~65 歲,平均年齡(44.56±1.52)歲;手術時間1 ~4h,平均時間(2.67±0.55)h;麻醉方式:全麻。兩組資料比較,結果顯示無統計學差異(P >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①術前禁食:術前禁食8h、禁水2h,并在術前給予其500m l 葡萄糖(5%)。②術后進食:鼓勵患者進食,并在術后12 ~24h 鼓勵患者多進食湯類,從而促進胃腸蠕動,且能夠避免產氣所致腹脹。③術后運動管理:術后6h 協助患者進行四肢被動活動,并指導其進行輕微翻身活動,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宜,每2 小時1 次。并與患者病情恢復情況結合,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活動,如肘部、指、腕部的屈伸活動。④腹脹管理:對于存在腹脹者,應進行常規腹部按摩,按摩力度適中,以順時針方向按摩,2 次/d,每次30min。
觀察組采用穴位貼敷療法:于術后第1 天開始穴位貼敷,主穴選擇:復溜穴;配穴選擇:涌泉穴。在明確穴位后,每個穴位按摩3 ~5min。藥方組成:五倍子粉、五味子,以白醋賦型,將其制成直徑1cm 大小的藥丸,將其貼敷于穴位上,在4 ~6h 后去除,每日1 次。在敷貼期間,醫護人員需對患者局部皮膚進行觀察,如有無瘙癢、水泡、紅疹等過敏情況,若出現上述癥狀,應暫停使用。
比較兩組癥狀評分、治療效果、術后康復情況。
癥狀評分: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的癥狀體征量化評分標準,分為5 級,①正常:無異常出汗,0 分;②輕度出汗:輕微汗出,皮膚潮潤,3 分;③中度出汗:汗出較多,手感肌膚潮濕,6 分;④較重度出汗:顯著出汗,汗液可浸濕內衣,9 分;⑤重度出汗:汗液流淌,需更換內衣,12 分。
療效判定[3]:治愈:汗止,其他伴隨癥狀均完全消失;好轉:汗出顯著減少,其他伴隨癥狀明顯改善;未愈:汗出以及其他伴隨癥狀均無變化。
本次數據均以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研究指標中癥狀評分、術后康復情況等計量資料用t 檢驗,治療效果等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 <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后癥狀評分(2.12±1.03)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癥狀評分的對比(±s,分)
表1 兩組癥狀評分的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8.15±1.03 2.12±1.03對照組 50 8.55±1.64 5.54±1.85 t 1.460 11.421 P 0.147 0.000
觀察組婦科術后患者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觀察組自汗、盜汗癥狀減弱或消失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排便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康復情況對比(±s)
表3 兩組術后康復情況對比(±s)
組別 例數 自汗、盜汗癥狀減弱或消失時間(h) 腸鳴音恢復時間(h) 排便時間(h) 下床活動時間(h) 住院時間(d)觀察組 50 3.15±1.02 6.22±1.03 14.21±1.03 53.65±1.97 6.21±1.03對照組 50 5.85±1.82 8.52±1.54 16.59±1.87 59.97±1.57 8.52±1.67 t 9.151 8.778 7.883 17.740 8.325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研究發現,多數女性在實施婦科手術后易出現一系列不良癥狀,如惡心、嘔吐、盜汗等,一般發生在手術后24h 內,特別在術后2 ~3h 最為嚴重。而上述癥狀易導致患者預后不良,且導致患者出現吸入性肺炎、水電解質紊亂、傷口破裂、食管受損等,不僅對患者術后康復造成影響,同時增加患者和家屬心理負擔和壓力,對醫患關系造成間接影響。隨著我國中醫療法在臨床上不斷推廣和應用,其中穴位貼敷在婦科術后盜汗的治療中具有顯著效果,且能夠發揮獨特的中醫優勢。
復溜穴作為足少陰腎經之經穴,為治療汗證的有效穴位,該穴位具有滋陰液、補肺氣之功效,故此將其作為主穴,實現“多汗先瀉合谷、次補復溜”目的。涌泉穴位于足少陰腎經,其不僅是起始穴、又是井穴,腎作為先天之本、性命之根,與人體臟腑存在密切聯系[4],而涌泉穴中: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故此在該穴位貼敷,不僅能夠對人體腎經經氣進行調整,同時能夠激發全身正氣,具有補虛泄實、扶正祛邪、平衡陰陽之功,故此將涌泉穴作為配穴。藥方中五倍子、五味子能收斂固澀止汗,且具有補腎、益氣、生津之功。五味子性溫、味酸,能夠益氣生津、收斂固澀、補腎寧心;五倍子性寒、味酸,具有斂汗止血、斂肺降火的作用。在古人記載中,將五倍子粉貼敷于人體臍部,具有止汗作用,將白醋作為調和介質,醋性酸,入陰血分,根據我國中醫四氣五味理論,其能夠收斂固澀,將五味子、五倍子與醋相配伍,能夠促進藥效的發揮,使固澀止汗效果得以增強。故此,將五味子、五倍子與白醋調和,并貼敷在神闕穴、復溜穴、涌泉穴,能夠產生調和陰陽、固澀止汗、固本培元作用[5]。在本次結果中,觀察組治療后癥狀評分(2.12±1.03)分低于對照組,(P <0.05)。觀察組婦科術后患者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自汗、盜汗癥狀減弱或消失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排便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 <0.05),改善患者術后氣虛自汗現象,促進早期下床活動,早期排便,且能縮短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穴位貼敷療法在婦科術后患者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且能夠使其癥狀得到改善,值得應用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