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北屯醫院中醫科 新疆 阿勒泰 836099)
失眠癥屬于臨床常見睡眠障礙性疾病,是指入睡及睡眠維持困難而導致睡眠質量與機體正常生理需求不符,受社會工作壓力及經濟壓力的影響,失眠癥發病群體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失眠癥以入睡困難、睡眠輕、早醒及夜間多次覺醒為主要表現,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及白日社會功能,因此需進行及時治療干預。臨床西醫治療多采取催眠鎮靜類藥物,對改善睡眠具有一定的效果,但長期用藥極易誘發不良反應及耐藥性和依賴性。從中醫學角度失眠癥屬于“不寐”的范疇,對于該病我國醫學具有豐富的理論基本及臨床經驗,應用中醫方案治療具有顯著的優勢。本文以我院2018 年5 月—2019 年5 月失眠癥患者76 例為主體開展研究,評估黃連溫膽湯加減治療的臨床價值,闡述如下。
選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失眠癥患者7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8 例。對照組:男女比例20:18,年齡29 ~72 歲,平均(50.26±12.47)歲;研究組:男女比例22:16,年齡31 ~74 歲,平均(50.58±12.64)歲。兩組樣本基線資料基本一致,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 >0.05)。
納入標準:①參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納入對象均與不寐相關診斷標準相符,納入痰熱內擾型;②符合治療指征;③年齡>18 歲;④本次研究由我院倫理委員會支持,且患者及家屬均表示同意。排除:①入組前3 個月服用安眠類藥物者;②器質性失眠癥者;③肝腎功能不健全者;④處于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⑤意識不清、認知障礙、精神異常者;⑥嚴重循環系統、心血管系統疾病者;⑦藥物禁忌證及過敏者;⑧臨床資料殘缺者;⑨依從性差或中途退出研究者。
對照組:艾司唑侖片,晚間睡前口服,1 次/d,1 次劑量1 ~2mg,結合患者具體病情及年齡調整用藥劑量,1 次療程為4 周。
研究組:配合黃連溫膽湯加減治療,中藥方劑組成:黃連5g、陳皮10g、法半夏10g、柴胡11g、枳實8g、茯苓10g、知母8g、白術10g、白芍10g、竹茹8g、橘紅8g、酸棗仁8g、甘草7g 等。對于大便干結者則添加火麻仁5g、大黃2g、柏子仁8g;對于盜汗者則添加煅龍骨10g、煅牡蠣14g;對于口苦口干者則添加生地黃8g、梔子8g、麥冬8g。上述藥物用水煎煮取汁200ml,分早晚2 次服用。持續治療4 周。在治療過程中兩組均指導患者禁咖啡、濃茶,健康飲食,規律作息,不可長時間熬夜及工作,生活習慣良好。
比較兩組睡眠質量[1]:評估患者治療近1 個月睡眠情況,①采取匹茲堡睡眠評估量表(PSQI)評估,共24 個條目,總分24 分,分數越低患者睡眠質量改善情況越好。②睡眠自評量表(SRSS),包含10 項,5 個評分等級,總分50 分,分數越高睡眠質量越差。
比較兩組治療有效率:以PSQI 評分減分率、睡眠時間為觀察指標評估,療效評估標準為,治愈:PSQI 評分減分率超過75%,夜間睡眠時間提高3h。顯效:PSQI 評分減分率在50 ~75%區間,夜間睡眠時間提高幅度1.5 ~3h。有效:PSQI 評分減分率在25 ~50%區間,夜間睡眠時間提高幅度<1.5h。無效:PSQI評分減分率<25%,夜間睡眠不任何改善。統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觀察兩組用藥不良反應情況。
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10ml,采取美聯免疫吸附法,根據操作標準測定5-HT、β-EP。
應用SPSS24.0 軟件對文中數據予以處理,t 檢驗計量資料(PSQI 評分、SRSS 評分、5-HT、β-EP 水平),以(±s)表示; χ2檢驗計數資料(治療有效率、不良反應率)以[n(%)]表示,P <0.05 為具統計學差異。
研究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94.74%vs76.52%),差異顯著(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有效率對比(例)
治療前,兩組PSQI、SRSS 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 >0.05),治療后,研究組PSQI、SRSS評分改善效果比對照組優,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PSQI 評分、SRSS 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PSQI 評分、SRSS 評分對比(±s,分)
組別 n PSQI 評分 SRSS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8 17.36±3/43 8.29±1.91 21.26±2.25 12.59±1.33對照組 38 17.21±3.32 12.41±2.63 21.72±2.13 15.39±1.82 t 0.193 7.813 0.915 7.657 P 0.846 <0.01 0.363 <0.01
研究組不良反應率較對照組低(4.76%vs23.81%),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例)
治療后,研究組5-HT、β-EP水平均較對照組高,差異顯著(P<0.05)。見表4。
表4 兩組5-HT、β-EP 水平比較(±s,pg/ml)
表4 兩組5-HT、β-EP 水平比較(±s,pg/ml)
組別 n 5-HT β-E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8 1.36±0.43 2.29±0.91 13.26±4.25 29.59±1.33對照組 38 1.21±0.32 1.41±0.63 13.72±4.13 18.39±3.82 t 1.725 4.901 0.478 17.068 P 0.088 <0.01 0.633 <0.01
失眠癥為睡眠障礙疾病,長時間失眠可導致心情壓抑、情緒焦慮,從而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及社會功能。研究指出,發生失眠與精神不濟密切相關,臨床多采取鎮靜、抗抑郁類藥物,如艾司唑侖其為鎮靜、抗焦慮、催眠藥物,可通過對BDZ 受體的作用,增強中樞神經內GABA 受體,進一步影響邊緣系統,實現抗焦慮的效果,但長期用藥毒副作用大,同時還具有成癮性,因而在臨床應用中存在一定的限制[2]。
從中醫學角度失眠癥屬于“不寐”范疇,病機較為復雜,病在于心神,心神受擾而引起,是因飲食不節,長期濕食產生痰,而郁生熱,痰熱互結擾亂心神,從而出現失眠癥狀[3]。痰熱內擾型為常見證型,因此治療應從清心安神、清熱化痰等方面入手。所用黃連溫膽湯,方劑中竹茹、黃連具有清熱降火、化痰清心的功效,半夏、枳實可行氣化痰,茯苓具有化濕健脾的功效,生姜、甘草為溫補之品,可補中健脾,酸棗仁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柴胡白術可疏肝解郁,同時根據患者病情隨癥加減,以上藥物聯合應用可清心安神、清熱化痰、行血疏肝,安定神魂[4]。本次研究結果:研究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不良反應率較對照組低,差異顯著(P <0.05);治療后研究組PSQI、SRSS 評分改善效果比對照組優,研究組5-HT、β-EP水平均較對照組高,差異顯著(P <0.05)。提示,黃連溫膽湯加減治療可增強臨床療效,改善失眠癥狀,提高睡眠質量,且毒副反應少,安全性高[5]。此外,5-HT、β-EP 單胺類神經遞質,其與機體情緒及行為活動的調節有關,同時可調控睡眠、覺醒周期,其濃度水平可有效反映機體神經系統功能,本次研究中患者5-HT、β-EP 水平均明顯提高,可進一步證實黃連溫膽湯加減對睡眠具有顯著的改善效果。
綜上所述,對于失眠癥患者應用黃連溫膽湯加減治療,對改善患者失眠癥狀具有顯著效果,提高整體療效,提高睡眠質量,故臨床可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