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
(蘇州市立醫院東區針灸科 江蘇 蘇州 215001)
肩關節周圍炎屬多發生于中老年人群的軟組織退行性病變,表現為肩關節囊、肩關節周圍軟組織退行性炎性改變,引發肩關節疼痛、肩關節功能障礙[1]。因該病多發生于50 歲左右,因此俗稱“五十肩”。中醫認為“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筆者自2010 年采用“上病下取”,針刺條口透承山穴,合并配合患肢活動治療肩周炎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我院針灸科門診接收的136 例患者為對象,并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76 例,其中男性34 例,女性42 例;年齡38 ~86 歲,病程最短1 個月,最長15 個月。對照組60 例,其中男性28 例,女性32 例,年齡32 ~84 歲。病程最短1 個月,最長18 個月。兩組性別,年齡,病情等基線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入選標準:研究所選病例均與上述診斷中表述的相關標準相符;研究所選病例年齡均≥38 歲;患者對研究開展知情。
納入標準:精神功能嚴重異常者;伴有嚴重原發性病癥者,包括造血系統、肝腎等;對研究開展不配合者。
對照組單純電針治療:取肩貞、肩髃、肩髎、曲池等穴,針刺后電針治療30min,隔日治療,連續治療10 次為1 個療程。
觀察組取條口透承山穴,患側取天宗和合谷、肩髎和肩貞、曲池和肩髃等穴位。用0.30mm×75mm 針灸針,在患側條口穴常規皮膚消毒后,刺入皮下,針尖向患側承山穴方向透刺。得氣后,進行小角度捻轉,同時囑咐患者活動肩關節,依據耐受情況主動活動肩關節,依據患者實際受限情況幫助其做關節被動運動,包括屈伸、旋內、旋外、外展等,動作幅度由小至大,并在運動期間捻轉針柄,每次留針時間約30min,隔日1 次,10 次為1 個療程。
兩組患者中病重者,增加肩關節理療,包括肩關節周圍照TDP,加拔罐。兩組均治療2 個療程。
療效判定:治愈:肩部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壓痛等癥狀完全消失,肩關節功能完全恢復;顯效:肩部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壓痛等癥狀明顯緩解,肩關節功能明顯恢復;好轉:肩部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壓痛等癥狀有所緩解,肩關節功能有所改善;無效:未及以上標準。治療總有效率為前3 項與總例數之比[3]。
數據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條口透承山是“上病下取”的一種針刺治療方法。首見于《素問-五常政大論》[4]: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而張景岳又作進一步闡明,認為氣反者,本在此而標在彼也。其病既反,其治亦反。故病在上取之下,謂如陽病者治其陰,上壅者疏其下也。
肩關節周圍炎可見廣泛性肌腱粘連,發病原因與肩關節及周圍組織慢性勞損引發的無菌性炎癥反應相關,引發肩關節活動障礙,屬臨床常見退行性病變疾病。以肩痛不舉為主癥。屬中醫“痹證”范疇。中醫學認為“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故又稱“五十肩”。對于疼痛的治療,古來就有分歧“后世治痛之法,有曰痛無補瀉者。有曰通證而不執一而用之。”“然痛證亦有虛實,治法亦有補瀉,其辨之之法,不可不詳。”而肩關節周圍炎,病雖屬疼痛,但本病發作皆逐漸加重。正氣不能御邪。外邪以寒濕為主,還有氣虛痰濁阻滯的夾雜因素,故屬于本虛標實之證。《周痹篇》[5]中記載:“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尉而通之。其契堅轉,引而下之。”而肩關節周圍炎,初期肩部酸楚忽上忽下,忽前忽后。繼則固定于肩前穴周圍,可捫得肌腱隆起,壓痛明顯。逐漸肩關節活動障礙,疼痛夜劇。筆者根據此病的發病特點,采用《素問-五常政大論》中提出的“病在上取之下”,“上壅者疏其下”的治療原則。根據經絡循行“如環無端,周游不息,不知所絕”的特點,“行氣血,貫陰陽”。《靈樞·厥病》中有同名經取穴治療病癥的記載,現已在臨床中廣泛應用,手足陽明經交接于鼻旁,條口穴位為足陽明胃經穴位,而且其屬于氣血生化之源,通過對此進行針刺,能起到利節和活血、養血和舒筋的功效;承山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穴位,其主營衛之氣,具有散寒和祛風的效果。兩穴并用則能對陽明氣血之虛補給,在此基礎上針引陽明氣血向太陽經疏散,經太陽經的功能有散寒祛風效果,實施動針留針手法,行針刺的同時祝福患者對患側肩關節適當活動,能起到松懈粘連作用,使關節活動范圍增大,起到化瘀通絡和行氣活血功效,有助于患者局部癥狀緩解,戶的關節功能改善,加快關節功能恢復。在此次研究中,取足陽明經的條口透承山穴,循經疏導其結之氣,將局部的筋急攣堅,用針引其氣下行之,從而疏散之。化痰濁,補營血,避免了以往以痛為輸,局部取穴的局限性,很好的起到了緩解疼痛的目的。手法上采用動留針,邊行針,邊囑咐病人運動患肢,針感輕但能徐徐放散,使之達到祛邪而不傷正的目的。
以本法治療肩關節周圍炎仍有幾點注意事項。具體為:(1)本病之發展與恢復,與天氣有密切關系。“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凝則難瀉,沉則難行矣。”(2)勞動與本病也密切相關。所謂勞者,應因人而異。但“勞則氣耗”是相同的。(3)本病的治療要掌握時機。天氣冷暖是一個因素,治療過疏過密,皆非所宜。“久病者,邪氣入深,刺久病者,間日而復刺之。”(4)治療本病的關鍵,痹則宜須,經脈通,則痹愈也。屈時痛止,而肩關節運動障礙雖不隨之而解,久之自行恢復。“邪氣獨去者,陰與陽本能調,而病知愈也。故曰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減,病必衰去矣”。(5)治療本病不能求速效。而草率應用攻達之法,往往有虛虛之弊。應調養為主要法則。調則調氣,養則養正,二者相輔相成。“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遠近,以此衰之,此謂之。”
根據上述闡述分析,筆者做總結體會如下,條口穴為足陽明胃經穴,其支脈可從大迎前方下行至人迎穴,順著喉嚨向下后直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其經脈繞行肩上,更由于陽明經為多血多氣之經脈,血與氣對機體各組織的營養作用需經經絡系統的運行傳注實現,筆者取條口承山法為遠端取穴,在得氣后,經靜脈傳導,能對深部氣血進行疏通,不但具有活血通路的效果,而且還能達到止痛消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