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廣華 章瑛
(1 廣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康復保健學院 廣東 廣州 510500)
(2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康復科 廣東 廣州 510000)
大部分肩背疼痛的原因在于軟組織損傷、肩周炎、勞損引起。目前,世界范圍內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并且人們的生活習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居住環境也與過去大不相同,導致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肩周炎,患者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態、生活質量都因此受到不利影響。該病的特征主要包括關節特痛、無法正常活動,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患肩周炎[1]。現如今的臨床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針灸推拿、理筋手法、局部穴位封閉等,然而撲鼻啊安治療費用高,在短時間內無法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疼痛。此次研究主要探討小針刀配合熱敷治療肩背疼痛的臨床效果。
選擇2016 年4 月—2019 年4 月間我院康復科收治的肩背疼痛患者100 例為本次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 例,其中包括男32 例,女18 例,年齡47 ~66 歲,平均年齡(50.5±2.6)歲,病程4 個月~3 年,平均(1.2±0.8)年。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和病程等資料進行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
參考我國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相關診斷療效標準:①體力勞動者極易發病,普遍為中老年人。②大部分患者發病較慢,曾患有肩痛疾病,部分患者曾受過外傷,經常性的因受風寒或者勞累過度導致病情更嚴重。③肩部不間斷疼痛,并且會逐漸加重,蔓延到頸部以及上肢局部。④肩部大面積疼痛感,關節無法正常活動,病情嚴重的患者肩臂肌肉還會萎縮。⑤X 線檢查無法顯示病變。
與相關診斷標準相符,近期未接受過相關治療手段,患者在完全知情的前提下自愿參與研究并簽字確認,治療依從性高。
患者同時患有頸椎病、肩周損傷、骨折、肩頸部結核腫瘤、細菌性炎癥、肩關節不穩或者肩峰下撞擊綜合征。
對照組患者僅通過小針刀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通過小針刀配合熱敷進行治療,具體方法如下:
(1)小針刀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將患處完全暴露出來,在患處確定壓痛感較為明顯的3 ~4 個點將其標注出來,患處做好消毒工作之后鋪設無菌洞巾,佩戴無菌手套,將0.9%氯化鈉溶液10m l、2%利多卡因5m L、曲安萘德15m g 混合之后制成30ml 的混合液用于肩關節壓痛點部位行局部麻醉[2]。嚴格按照操作流程行小針刀手術,確定肌纖維方向順著將4號小針刀刺入壓痛點,刺入速度要快,穿過皮膚、肌肉等到達骨面,患者會感覺到酸脹,剝離順序為先縱形再橫形,小針刀曉感覺到松動即可,將小針刀拔出之后采取止血措施,可在針孔處用無菌紗布按壓一會兒,之后在針孔處貼上創可貼,叮囑患者針孔位置2d 內不得沾水[3]。手術結束之后,幫助患者活動肩關節,直到所有方向均可正常活動,1 次/周,持續治療3 周。
(2)熱敷治療。采用深圳航群電子公司生產的醫用熱敷治療儀(型號為HQ-500)。可用于在治療慢性骨關節炎、勞損、慢行軟組織損傷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時發揮輔助作用。2 次/d,30min/次,儀器內沒有藥物,治療時溫度保持在37 ~60℃,通常默認溫度為48℃。臨床治療中,通常是行小針刀24h 后進行熱敷治療,每天分早晚進行[4]。
疼痛等級評價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分數為0 ~10 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強,患者根據量表中的疼痛描述劃出符合自身的疼痛指數。0 ~3 分表示輕度疼痛,4 ~7 分表示中度疼痛,8 ~10 分表示重度疼痛。
肩背疼痛的治療效果標準以中醫中肩周炎的治療效果標準為參考依據。①肩關節完全無任何疼痛感,可自由活動,功能得到有效恢復表示治愈;②肩關節疼痛癥狀有所緩解,功能有所恢復,肌肉萎縮情況得到控制表示顯效;③肩關節疼痛得到緩解,相較于治療前功能和活動性有一定恢復表示有效;④肩關節疼痛感依舊,依然無法正常活動表示無效。
兩組患者治療前VA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VAS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相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情況(±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情況(±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0 7.46±0.88 3.13±0.48對照組 50 6.33±1.59 4.67±1.32
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相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情況
肩周炎的發病原因還是一個未知領域,該病經過長期積累才會發病,病程長,病理變化包括關節囊增厚、滑膜水腫充血、肌腱粘連、肩關節囊關節外韌帶以及肩關節攣縮[5]。在中醫學中,肩周炎的名稱包括漏肩風、肩凝風、五十肩等,根據其癥狀總結將其歸為痹癥,也稱為肩痹。中醫學中該病的病理機制為正虛邪襲,使肩部經脈阻塞,從而引起疼痛,所以在治療該疾病時首先要扶正散邪、通脈宣痹、止痛疏絡[6]。
小針刀中的“針”和“刀”分別傳統中醫和現代醫學使用,該治療方法將二者綜合進行使用,可以到達互補的作用,從而提高了對肩周炎的治療效果。利用“針”可以疏通經脈,從而達到止痛效果,“刀”則直達病灶,將已經粘連的病變組織剝離,可以恢復組織狀態,從而解決肩關節局部血液循環不暢和水腫的癥狀[7]。小針刀療法是一種閉合性松解術。行切開性手術的同時配合了針刺方法,最終形成了該療法。小針刀療法在具體操作時,可以在病變部位直接刺入達到病變處行切割術,將病變組織剝離,通過較為簡單的操作便可以止痛并祛病。該療法適用于骨關節病變和軟組織損傷性病變[8]。其優勢在于操作過程簡單,限制因素較少。治療時只有很小的一處切口,無需縫合,基本不會損傷人體組織,引發感染的可能性也較小,無不良反應,不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因此心理壓力也較小,術后可直接正常生活,在短時間內便可完成治療,患者的接受度比較高。小針刀療法結合了中醫理論和現代科學,是一種創新性的閉合性手術療法,其中涉及到的理論包括骨質增生病因學新理論、慢性軟組織損傷病因病理學的新理論以及形成了閉合性手術的理論等,治療效果顯著提高,可普遍應用于內科、皮膚科、兒科、婦科等疾病治療。
熱敷儀采用智能控制溫度,能使治療溫度保持恒溫狀態。治療溫度48℃熱敷30min,能使熱傳導至病灶部位,溫度上升,血液循環加快,機體代謝加快,促進肌肉炎癥的消散,提高排瘀出瘀效果,減輕疼痛、乏力等癥狀;熱敷儀的外表溫度可長時間保持不變,避免將皮膚灼傷,且不會讓患者出現上火、干燥等。
綜上所述,小針刀配合熱敷儀治療軟組織損傷、肩周炎、勞損引起的肩背疼痛,通過相互作用提高治療效果,該療法不會產生毒副作用,治療產生的費用不高,有少數患者因對該療法了解甚少會出現不安情緒,醫護人員可以提前與患者溝通,詳細講解該療法的作用、可行性等,提高治療效果。該療法簡單易操作,且療效顯著,在臨床中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