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 肖蕾 李梅 張侃(通訊作者)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鹽城市中醫院腎內科 江蘇 鹽城 224000)
慢性腎臟病(CKD)是一種慢性進展性的疾病,近年來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且隨著病情的進展,最終可發展為終末期腎病。CKD 是指腎臟結構或功能因各種原因導致異常,并超過3 個月,具有預后不佳、死亡率高等特點。患者常伴有虛弱無力、食欲不振和腰膝酸軟等臨床癥狀[1]。且相關研究[2]發現,慢性腎臟病患者血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甲狀旁腺激素(PTH)水平將明顯升高,從而增加心肌梗死、冠狀動脈疾病等發病風險,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基于此,本文將探究自擬方益腎泄濁湯對慢性腎臟病3-5 期非透析患者臨床療效及血清Hcy、PTH 水平的影響,內容如下。
選取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在鹽城市中醫院門診隨訪及住院治療的CK D3-5 期(腎虛濕瘀證)患者64 例,隨機分為兩組,各32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12 例,年齡21 ~63 歲,平均年齡(41.56±1.42)歲,原發疾病:慢性腎小球腎炎23 例,腎病綜合征6 例,高血壓腎病2 例,狼瘡性腎炎1 例;治療組:男21 例,女11 例,年齡21 ~64 歲,平均年齡(41.70±1.48)歲,原發疾病:慢性腎小球腎炎22 例,腎病綜合征7 例,高血壓腎病2 例,狼瘡性腎炎1 例。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P >0.05)。
①符合慢性臟病3-5 期診斷標準及中醫辨證分型;②病情穩定;③治療依從性良好;④臨床資料完整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①近期服用過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等藥物治療;②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嚴重營養不良等;③中途透析治療,或退出調查者。
給予常規西醫基礎治療,包括低鹽低脂優質低蛋白飲食,控制血壓、控制血糖、糾正貧血、抗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等對癥處理。
在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自擬益腎泄濁湯中藥口服。具體組方如下:黃芪30g、黨參20g、仙靈脾10g、茯苓10g、白術10g、虎杖10g、石韋10g、柴胡6g、枳殼10g,丹參10g、益母草10g、澤蘭10g、當歸10g,藥物加減:嚴重惡心嘔吐者,可加入姜半夏、代赭石和旋覆花;皮膚瘙癢者,可加入白鮮皮、地膚子和蟬衣;浮腫明顯者,可加入澤瀉、豬苓和赤芍;血瘀嚴重者,可加入赤芍、紅花;苔厚膩者,可加入半夏和蒼術。兩組均持續治療八周。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根據《中藥西藥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估療效:顯效:臨床癥狀積分減少≥60%;有效:30%≤臨床癥狀積分減少<60%;無效:以上指標未滿足。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指標,抽取患者2ml 的清晨血液,置于-20℃冰箱低溫保存。測定前,在室溫下搖勻,4℃下,以3000r/min 離心5min,取上清液,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肌酐(S cr)、尿素氮(B UN)和H cy,采用放射免疫測定法檢測PTH。
數據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1 對比兩組臨床治療效果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低于治療組(P <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臨床治療效果[n(%)]
治療前,兩組血清指標對比無明顯差異(P >0.05);治療后,兩組Scr、Hcy、BUN 和PTH 水平均有所降低,但對照組高于治療組(P <0.05),見表2。
隨著CKD 患者腎功能進行性下降,最終發展至終末期腎病,將增加多種并發癥的發生,病死率極高,其中,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見并發癥和主要死亡原因。近年來,相關研究發現[5]同型半胱氨酸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Cronin[6]等指出,由腎臟排出的Hcy,約占血漿中的70%,其中99%可通過腎臟代謝,故隨著慢性腎臟病的進展,腎小球濾過率的降低使Hcy 的清除率亦減少,并形成高Hcy 血癥,進一步增加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故血H cy 與疾病的預后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作為慢性腎臟病常見的并發癥,患者常伴有甲狀旁腺激素升高及鈣、磷代謝的紊亂。近年來,多種研究表明[7],PTH 水平升高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與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存在相關性。因此,血清Hcy、PTH 水平對慢性腎臟病患者疾病的預后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在中醫文獻中,慢性腎臟病并無相應的病名,但根據慢性腎臟疾病發展中的臨床表現,中醫多歸屬于“水腫”、“癃閉”、“虛勞”、“關格”等疾病范疇。該疾病以脾腎虧虛為主,且貫穿疾病發展始終,脾主運化、升清,脾虛則水液運行不暢,水液在體內停聚時,可產生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同時脾氣虛衰或被濕濁所困,脾升清功能失常,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因得不到精氣血津液的滋潤、濡養和激發等作用,表現為貧血、面色無華、乏力、食少納呆等。腎主水液,腎虛則腎中精氣的氣化功能失調,體內津液的輸布和排泄障礙,形成水濕,故以濕濁為標,且濕濁內蘊,日久入絡,致血絡瘀阻。中醫證屬腎虛濕瘀證,基于此,自擬益腎泄濁湯益腎健脾,化濕通絡。方中黃芪、黨參、仙靈脾補腎固本,茯苓、白術健脾滲濕,虎杖、石韋化濕泄濁,柴胡和枳殼升降氣機,有利于濕濁排泄,使清濁之氣各隨其道;丹參、益母草、澤蘭和當歸可養血活血,諸藥合用可共奏健脾補腎、分清泌濁、活血通絡之功。
表2 對比兩組血清指標(±s)

表2 對比兩組血清指標(±s)
指標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32) 對照組(n=32) t P 觀察組(n=32) 對照組(n=32) t P Scr(mmol/L) 420.21±41.23 419.10±42.33 0.106 0.915 302.30±44.03 387.45±51.86 7.080 0.000 Hcy(μmol/L) 26.63±6.34 26.50±6.47 0.081 0.935 21.24±4.52 24.25±6.41 2.170 0.033 BUN(mmol/L) 22.12±2.21 22.20±2.16 0.146 0.884 14.17±3.46 18.60±3.97 4.758 0.011 PTH(pg /mL) 307.52±147.21 308.14±145.79 0.016 0.986 223.63±103.34 282.24±121.12 2.082 0.041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甲狀旁腺素明顯降低,表明益腎泄濁湯能夠清除血清甲狀旁腺激素及同型半胱氨酸,改善腎功能,從而改善心腦血管并發癥,延緩疾病進展。
綜上所述,益腎泄濁湯能明顯可改善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血清Hcy、PTH 水平,療效確切,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