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杰
(海寧市人民醫(yī)院 浙江 海寧 314400)
解剖性肝切除是目前原發(fā)性肝癌的重要方法[1]。對于肝癌等沿門靜脈轉移的疾病,在切除病灶的同時,切除可能沿門靜脈分支的微轉移灶。對降低術后復發(fā)風險有優(yōu)勢。由于右肝前葉解剖特殊,手術難度相對較大,尤其腹腔鏡技術的逐步開展,充分地認識其解剖與臨床的意義是必不可少的要求[2]。本文對此總結如下。
門靜脈解剖是肝分葉的基礎。1954 年,Couinaud[3]根據(jù)肝門靜脈引流,將肝分為尾狀葉(S1)和4 個區(qū),分別為左區(qū)(S2)、左旁中區(qū)(S3、S4)、右側旁中區(qū)(S5、S8)和右側外區(qū)(S6、S7)。并將各區(qū)分段,各個肝段有其獨立的血管供血及膽汁引流。隨后,Cho 等[4]通過精確的門脈三維CT 分析,根據(jù)門靜脈分支提出了肝分級的新概念。根據(jù)他們的研究,左肝由S2,S3 和S4 組成,右肝由前段(腹側段),中段(背側段)和右后段(S6+S7)組成(圖1)。這樣,從門靜脈和肝靜脈角度看,肝臟形成左右對稱的器官。肝裂的提出為從肝表面劃分肝葉、肝段有重要意義。通過左葉間裂、右葉間裂、正中裂、左段間裂、右段間裂、背裂將肝臟劃分,為肝葉切除術中尋找平面提供幫助。本文以右前葉為研究重點,其解剖及手術當中的臨床意義。
門脈主干在肝門處分為左、右門靜脈支。Cheng 等人[5]將此處的分支變異分為4 種類型(見圖2)。盡管存在這些變異,但無論起源如何,門靜脈右前支的主干位置于入肝處基本是固定的,有利于術中尋找右前葉的Glisson 蒂。根據(jù)Ammar 等研究顯示[6],右前葉Glisson 蒂位于膽囊床及rouviere 溝之間的狹小間隙內;在2 型及3 型門靜脈變異當中均于肝外可見,而1 型通常需要切開肝實質以后才能見到此蒂。
隨著Gliesson 蒂的進一步分支,其三級分支分類出現(xiàn)較大爭議[7-8]。許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通過Glisson 蒂的劃分方法(見圖3)。最早Couinaud 提出通過門靜脈假想線將肝段分為S5 段及S8 段(頭尾型),這種肝臟分段方法已廣泛應用于實踐當中。然而,Takayasu 等[9]及Cho 等[10]在比較Couinaud 肝段分型后發(fā)現(xiàn),部分右前支的分支類型與Couinaud 分型并不一致。Horstjo[11]曾提出的通過前裂靜脈劃分為腹側段及背側段(腹背型)。在這個基礎上,Mikami[12]等提出將右前葉劃分為三段:頭腹側段(相當于S8段腹側段)、頭背側段(相當于S8段背側段)、尾側段(相當于S5 段),即三叉型。Kurimoto 等[13]甚至提出四分型,即在三叉型基礎上,將尾側段分為尾腹側段及尾背側段(見圖3)。以上的每一種分類方法并不適用于每個患者,因而,Takasaki[14]通過Glisson 蒂的二級分支(左肝蒂、右前肝蒂、右后肝蒂)將肝臟分為肝左、中、右三區(qū)(相當于左半肝、肝右前葉、肝右后葉)和尾狀葉區(qū),而每個區(qū)的Glisson 蒂的三級分支形成獨立的錐形單元。這些更加細致的分類方法為實施精準地肝段切除術、亞段切除術提供理論基礎,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護殘肝的結構和功能的完整,將手術創(chuàng)傷最小化。當然,在具體實踐當中,需要根據(jù)影像及術中判斷,結合Takasaki的“錐形單元”理論,個體化地手術。
三級分支的變異相對較多,術中的情況就更加復雜:右后葉膽管越過右前葉匯入左肝管;左內葉支來源于右前葉;時有S5、S8 段分支并不來源于右前葉,手術中應時刻警惕,這些走行變異加大了術中損傷出血及剩余肝臟缺血的風險。右前葉的血管變異還包括膽管與血管間的相對位置變異。如膽管右后葉支或S7 支在門靜脈右支的尾側走行,即“南繞型”膽管。此時,若貿然切斷,可能傷及的是需保留的膽管。右后葉的動脈也常有在門靜脈右支尾側走行的變異,亦需術前準確評估。
體積占比是肝切除評估的一個重點,是避免術后肝衰竭及小肝綜合征的重要指標。右肝前葉平均體積約占肝臟總體積的36%[15]。對于頭尾型,Tanaka 等[16]報道了30 例健康人中,S8 的中位總體積為326ml,S5 為133ml,分別占全肝體積的24%及10%。Shindoh 等[17]報道了大致相同的比例。關于腹背型,Shindoh 等人報道了腹側和背側的體積分別占整個肝臟體積的15.7%和20.9%。關于三叉型,Tanaka 等報道S8 的腹側及背側分別占總肝臟體積的11.4%和12.2%,S5 約占肝體積的10%。單純的右前葉切除術后肝衰竭的發(fā)生率極低,但若要切除右前葉+左半肝等手術,術前需要嚴格評估殘余肝體積;在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切除右前葉的腹側段+左半肝或擴大左半肝等手術方式。
準確理解靜脈引流區(qū)域在臨床上有重要意義,避免對保留側肝實質及肝移植后靜脈淤血而產生有害影響。右前葉的回流靜脈主要由肝右靜脈、肝中靜脈、葉間裂靜脈等。S5 段由MHV屬支S5 段肝靜脈(V5)與部分肝右靜脈細小屬支共同引流的。S8 段回流依賴V8v(S8 段腹側支)、V8i(S8 段中間支)及V8d(S8 段背側支),前者匯入RHV,后兩者匯入MHV。肝中靜脈引流S4 段能達76.1%,因而若要同時保留左內葉,術中需保留肝中靜脈[18];而肝右靜脈變異較多,常有右后中靜脈、右后下靜脈、右淺靜脈分流。術前精準評估各肝靜脈的分支回流情況,才能于術中準確肝切除,避免肝血液回流受到影響。前裂靜脈又名S8 段肝靜脈(V8),最初由Cho 等人報道,其起源于右前葉的下半部,主要引流肝S8 段,其從右前葉中央穿過并形成垂直平面,絕大多數(shù)匯入MHV,少數(shù)匯入RHV,因而作者其作為肝S8 段腹側部及背側部的解剖學標志。隨后Kaneko 等研究發(fā)現(xiàn),盡管V8 能在絕大多數(shù)的患者上識別出來(85%),但其作為解剖學標志的比例僅63%,缺乏普遍性。另一方面,由于肝靜脈的定義缺乏共識,文獻之間對于V8 及V8d、V8i、V8v 難以區(qū)別[19-20]。靜脈引流的范圍還包括溝通于肝左靜脈、肝中靜脈、肝右靜脈的交通支,若肝中靜脈不得不切除而又期待保留左內葉的肝臟時,術前或術中能發(fā)現(xiàn)肝中靜脈有肝左靜脈的交通支,即可精準地保留左內葉的肝臟而不至于發(fā)生肝淤血而壞死。精準地手術方式需要個體化的術前規(guī)劃,以在解剖性肝段、亞肝段切除時最大限度地保留肝功能,避免因肝血液回流障礙而發(fā)生肝衰竭的風險,達到盡可能保留肝實質的目的。
深入地解剖學研究讓手術的精準性及安全性大大提高,已經(jīng)有大量的研究報道了各種手術技術方法[21]。第1 類是由Makuuchi 等[22]提出的術中超聲引導的區(qū)域染色技術,并實行半肝阻斷及肝段切除。第2 類是Takasaki 等提出的沿Glisson 蒂橫斷式肝切除術:通過鞘外阻斷欲切除肝段后,肝臟變黑,呈缺血性改變,進而精確地確定肝切除邊界。該方法不依賴術中超聲技術,且容易于腹腔鏡下開展。最近,Hu 等[23]提出了基于Laennec 囊的腹腔鏡肝切除術。組織學研究表明Laennec 囊是漿膜下方、肝裸露區(qū)域、Glisson 蒂,膽囊床和肝靜脈表面上的致密纖維層。他們通過分離Laennec 囊與Glisson 蒂之間的天然間隙,可以在不破壞肝實質的情況下分離橫斷Glisson 蒂,實現(xiàn)標準化手術技術。Fujimoto 等總結了右前葉肝段切除或亞肝段切除的不同手術方式,積極地應用于實踐當中。
全面地理解右肝前葉的解剖結構對實施解剖性肝切除尤其重要。腫瘤R0 切除的同時保留足夠的肝實質是目前肝功能受損的患者的主要目標。正如Fujimoto 等[24]所述的,腫瘤精確位置、血管范圍評估可以使位于S8 背側區(qū)的腫瘤更傾向于進行右前葉的背側切除,而不是右半肝切除。這一理念的引入為多次肝切除、術中聯(lián)合消融等操作提供了體積保障;為患者術后恢復、綜合治療提供了肝質量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