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2日,國家發改委召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工作表彰大會,對全委在抗疫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先進個人、先進集體進行表彰。圖為孫志誠在會上認真記錄。(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高弘杰 攝)
2020年4月27日,中央赴湖北指導組物資保障組成員、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司副司長孫志誠結束了在武漢92天的各項工作,離鄂返京。2020年9月8日,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孫志誠被授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司司長歐曉理這樣評價他:英勇逆行、擔當重任、統籌協調、大膽創新。
據了解,在武漢抗疫工作的三個月里,孫志誠所在的物資保障組連續超負荷工作,與湖北人民、武漢人民并肩奮戰,用行動詮釋家國情懷;他們爭分奪秒,不舍晝夜,馬不停蹄協調各項防護物資;他們日夜兼程、想方設法,僅用3天便實現從“人等床”到“床等人”的重大逆轉;他們在攻堅中創新,探索高效率抗疫工作方式,全責對接,實現了抗疫前線的高水平物資保障。
每一份成績和榮譽的背后,都一定有負重前行的堅守和眾志成城的努力。孫志誠和他的“戰友”們是如何高效快速地解決物資問題的?又是如何與各方形成合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近日,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再次采訪了孫志誠,聽他講述那92天戰“疫”背后的故事。
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將“統籌兼顧”的方法論貫穿始終,形成了步調一致、協同聯動的疫情防控局面。國家發展改革委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迅速建立工作機制,第一時間成立工作小組,委社會司、運行局、體改司、評督司分別委派了黨員干部,在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連維良帶領下,深入湖北一線,參加中央指導組物資保障組工作。
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指出“打疫情防控阻擊戰,實際上也是打后勤保障戰”,充分肯定了物資保障工作的突出重要性。在5月6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把物資保障作為中央指導組的三項重點工作之一,給予充分肯定。
▲ 圖為孫志誠(右二)和社會司同事們在開會。(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高弘杰 攝)
“從抵達武漢開始,每一天都是爭分奪秒,不舍晝夜,與時間賽跑,與病毒比快。疫情發展和抗疫的需要不斷發生著變化,物資保障組的工作重點也隨之調整。”孫志誠介紹,物資保障組的工作主要包括九個方面:醫療防護物資保障、床位保障、醫療設備保障、關鍵救治藥品保障、生活物資保障、援鄂醫療隊撤離保障,以及積極推進復工復產、推動醫療物資出口、農產品促銷等。
此外,連維良副主任帶領物資保障組成員們還創設了“九大戰時機制”:每日對接機制、超前訂貨備貨機制、快速反應機制、高效扁平調撥機制、直接委托采購機制、醫院直通車機制、全責聯絡員機制、產品質量監管機制、迅速處理輿情機制。
在談及成果時,一串串數字孫志誠都準確地脫口而出,“醫用防護服從開始的不到7000件到后來的26.7萬件,N95口罩從2000只到56.2萬只;16座方艙醫院,共提供3.4萬張床位;我們向救治組提供關鍵救治設備2191臺(套);5天征調50臺ECMO,國內征調21臺,最快17小時送到;全國陸續抽調到湖北的援鄂醫療隊343支,隊員累計42600多,無一人感染......”
雖已時隔大半年,但這些數字早已深深印刻在孫志誠的腦海中。孫志誠坦言,除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工信部、國家衛健委等部門之間的通力合作,在重要醫用物資和設備的生產、采購和調運過程中,海關、民航、鐵路、交通、郵政等方面也給與了超乎想象的支持。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援鄂醫療隊24小時內集結,除夕夜“白衣執甲、逆行出征”;10余個晝夜,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拔地而起;廣大基層工作者和人民群眾眾志成城,“群防群治”“聯防聯控”“外防輸入、內防反彈”,迅速在神州大地構筑起一道道堅固防線……
回顧抗疫工作的點點滴滴,孫志誠表示深受教育。這次抗擊疫情,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體現了我們黨和國家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展現了我們黨和國家無可比擬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
“疫情初期,醫用防護物資嚴重不足,捉襟見肘,特別是防護服、N95口罩等關鍵防護物資,成了醫療資源突出的‘卡點’。”孫志誠介紹,首先是儲備嚴重不足。醫用防護服平時用量很少,國家儲備也很少,而當時僅武漢市每天就需要10萬件;其次,產能嚴重不足。當時就算開足馬力,全國防護服的日產能只有8萬件,N95口罩不足10萬只,實際產能更少。每天可供調撥的數量最緊張時國標防護服不足7000件,N95口罩只有2000只。
連維良副主任曾說過一句話,“醫護人員都在舍命救人,而我們的責任就是要竭盡全力保護救人的人。”
面對嚴峻的形勢,怎么辦?爭分奪秒、多管齊下,連維良副主任后來把它概括成“四抓一統”。
一抓復工復產。物資保障組馬不停蹄協調當地防護物資生產企業,24小時與后方保持聯系,及時銜接省內自產和全國調撥相關信息。“當時正值春節放假,企業復工復產非常難,有的企業出3~5倍的工錢都很難招回工人。防護物資生產企業、原輔材料企業、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都在春節前清空庫存、沒有備品備貨、停止接單。企業的領導層都搬到了廠里,跟工人同吃同住,高管們親自開車到周邊農村工人家里挨家挨戶做工作,每天出幾百元現金請工人回廠。”
二抓擴能轉產。國家通過貸款、貼息、給專項,兜底、配套、給資質的組合拳,千方百計增加產能。物資保障組協調藥監局,幫助有實力的企業獲得生產資質,按照應急審批程序批準注冊申請。國家安排專項資金支持重點生產企業技術改造,又連續出臺低息貸款、財政貼息和政府收儲三份文件,激勵企業增產增供和擴能轉產。
2月3日上午,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連維良副主任明確表示,“疫情過后富余的產量,政府將進行收儲”。
三抓社會募集。物資保障組通過海關了解各地醫療物資的進口信息,挨個與有關省市溝通,請求支持。例如沈陽市將已經分銷到了各個藥店的3萬件進口防護服緊急收回,發往武漢;上海市進口的2萬件防護服,無償捐助給湖北。
四抓合理使用。一開始醫用防護物資緊張,既有總量不足的問題,也有使用不科學的問題,所有崗位都希望用最高標準的產品。“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強調科學使用、合理使用、分類使用,強調按需使用,按功能使用,避免過度使用。”明確了防護服的使用范圍、配置標準,解決了大量國外標準的防護服用于非ICU病區的問題,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供給壓力。
“一統”就是國家統一調配,每日調配,先保一天。物資保障組與湖北省、武漢市建立了物資保障每日對接機制,每日調度、毎日跟蹤落實情況、每日解決個案問題;與各省援鄂醫療隊、全部定點醫院、17個市州政府負責同志建立微信工作群,直接了解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點對點提供精準服務。
“經過這些措施,在一個半月的時間,讓武漢實現了防護物資從嚴重不足到緊平衡,從緊平衡到動態保三天,也就是基本實現了醫院和各市州防護物資庫存超過3天用量。進一步做到應保盡保,供大于求。3月15日,中央不再從外省調撥,湖北省實現了自主平衡。”孫志誠說。
1月28日,也就是抵達武漢的第二天,物資保障組便兵分三路,分赴仙桃、咸寧、新洲,采用“一竿子插到底”的做法幫助防護物資生產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孫志誠帶領第三組去了新洲,幫兩家企業想辦法恢復產能。
“其中一家企業沒有環氧乙烷滅菌設備,它生產的防護物資需要花4個小時運到蔡甸區去消殺,大大制約了產能的有效釋放。因此,這家企業打算自己上一套消殺設備,但上這個項目需要有關部門辦理相關手續。”
為解燃眉之急,又不違規操作。孫志誠主動擔當,他對這家企業的負責人說,“我來就是給你打包票,幫你把手續完善好。千萬不要因為這些手續耽誤生產!”此外,他還及時幫助企業協調生產設備、生活物資的跨省運輸,協調無紡布、熔噴布、耳帶繩等原材料采購,協調銀行提供流動資金貸款……
▲ 圖為孫志誠正在接受采訪。(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高弘杰 攝)
緊接著,物資保障組與各省援鄂醫療隊、全部定點醫院、17個市州政府負責同志直接建立聯系,“包產到戶”,責任到人,通過這種全責對接的工作方式,大大提高了物資保障水平。同時,還全天候做好與救治組的銜接,全力保障重癥收治醫院的關鍵救治設備需求,足量超額配備大流量無創呼吸機、有創呼吸機、呼吸濕化治療儀、CRRT(連續腎臟替代療法)、正壓頭盔、移動DR、ECMO等“重型武器”。
千頭萬緒的工作,紛繁復雜,隨機性、突發性的工作更是接踵而至。孫志誠說,既已擔此重任,就要堅決做到不以事小而不為,不以事雜而亂為,不以事急而盲為,不以事難而怕為。“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作的這么多年里,磨練了自己高效快速的統籌協調能力。尤其是面對這種突發事件,更是要做到高站位、敢創新、有擔當。一件事一件事盯,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事無巨細,絕不含糊。”
談及在協調物資保供過程中,多少的量才是足夠?孫志誠說,“在整個抗疫過程中,始終都在強調一句話,就是‘寧可備而無用,不可用而不備’,這是用生命的代價換來的沉痛教訓。”
“2月18日,武漢市的在院確診病例數達到峰值38020人。而我們通過開床行動,使武漢市定點醫院和方艙醫院的病床規模均達到3萬張以上,隔離治療點的規模達到1萬張以上,也就是說,具有醫治能力的病床規模達到7萬張以上。”
還有醫療設備。例如負壓救護車,就是一個突出的短板。轉運傳染性極強的新冠肺炎患者,用一般救護車會造成新的傳染風險。去武漢之前,各省提出的負壓救護車需求只有200輛,其中湖北只提出要32輛。但隨著疫情發展和抗疫需要,物資保障組先后給湖北協調供應了900多輛。“后來我們協調各種物資保障基本上都是按照所提需求的2倍甚至更多來準備。有些關鍵設備,比如,心電監護儀、大流量無創呼吸機,湖北提出900臺需求,連主任直接要求我按各3000臺去協調。”
一開始孫志誠有些想不通,但事實證明,連維良副主任的判斷是超前的、正確的,決策是堅決的、果斷的。
國際疫情暴發后,意大利、西班牙、英國、美國等國家的病例迅速增長,而呼吸機等關鍵救治設備卻出現短缺情況。“實事求是地講,武漢的病亡率遠低于巴黎、倫敦、馬德里、紐約等城市,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得益于救治設備的充足供應和及時使用。我們全部的重癥患者都可以用上大流量無創呼吸機,我們準備的呼吸機數量已經超過了重癥患者數量。”
“我們不用等患者一條腿邁進鬼門關就可以開始使用創呼吸機,不用等患者兩條腿都邁進鬼門關就可以開始使用ECMO。正是因為我們堅決貫徹連主任要求,超前、超量、下狠手,保障醫護人員可以拉開架勢從鬼門關里搶人,從死神手里奪命。”
▲ 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孫志誠獲得“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圖為獎章和證書。(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高弘杰 攝)
復盤得失,孫志誠認為,加強應急物資保障,一要強化“調”的統籌。構建統一集中的指揮調度體制,加強全社會各類資源的共享共用,提升應急物資保障各環節運行效率。二要提升“儲”的效能。以有效抵御第一波需求沖擊為目標,強化儲備針對性,為后續生產供應的馳援贏得寶貴時間。三要加強“產”的銜接。強化生產動員能力,在儲備物資消耗殆盡之前,及時填補供給缺口。四是疏通“運”的梗阻。大疫當頭,交通阻斷,必須建立高效的應急物流運輸體系。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面對突襲而來的疫情、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復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必須始終保持高度警惕,始終做到有備無患、防患未然。
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許多人都走上了抗疫最前線,甚至沒能和家人好好道聲別,孫志誠也是一樣。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孫志誠是家中獨子,母親一直病重,但他僅僅只回老家陪護了兩個晚上便毅然主動請纓,投入抗疫戰斗。期間,為不讓家人擔心,他一直瞞著家里。
一邊是國,一邊是家,孫志誠說,“面對未知的病毒,當然會有畏懼,但面對國家的需要,我不能‘缺席’。作為一名老黨員,這樣的選擇,是一種本能的反應。”
“其實不止是我,面對疫情,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每一個人都隨時準備著,都可以義無反顧、勇往直前。不論是剛進委的年輕同志,還是家里的頂梁柱,甚至是兩個孩子的母親,都主動提出申請要去前線。”孫志誠講道,“國家發展改革委甚至是整個發改系統都齊心協力、爭分奪秒、全力以赴、攻克艱難,全方位地支持著我們在前線的工作,給了我們無窮的力量。他們的責任和擔當,是我們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最大的底氣。”
經過日夜奮戰,不論是口罩、防護服,還是床位、醫療設備,甚至是滯銷的農產品,每一項起初都很被動的局面都被迅速扭轉。有人問:發改委就來了這么幾個人,到底有什么秘訣能改變這么被動的局面?
孫志誠回答,“秘訣就是我們前后方始終保持密切無間的配合,不僅僅是我們7個人在前線,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每一位工作者都在‘前線’;不僅僅是我們7個人不分日夜在工作,委內的領導和同事們從春節前就開始不舍晝夜、日夜兼程,每個人都努力克服著不為人知的困難。”
歐曉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國家發展改革委具有嚴密的規章制度和紀律,我們的組織力、動員力、戰斗力都很強。社會司又是這次疫情防控和各個部門聯系最為緊密的司局之一,按照委黨組總體部署,司里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一盤棋”統籌調配社會司黨員干部力量,人人領任務、個個扛責任、處處看擔當,快速凝聚起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工作合力。
2月中下旬,在武漢的孫志誠出現過一次感冒發燒。“當時我立刻就被隔離了。第一次的核酸檢測是可疑陽性,我想可能中招了。夜里,我給老家的一位發小打了電話,拜托他替我照顧父母。”
“一開始是擔心母親的生命安危,現在變成自己要出問題了。不過想想,自己就算為國捐軀了,父母有發小幫忙照顧,也沒什么大不了的。”說到此處,雖然孫志誠有點半開玩笑,但眼淚早已止不住地掉下來。
在等待核酸檢測結果的3天,委里的領導和同事們不斷打電話發信息關心著他。有的同事十分擔心,但用詞很微妙,表現得輕描淡寫;有的同事在得知他三次核酸結果為陰性后,如釋重負。“來自委里領導和同事無微不至、潤物無聲的關懷,支撐著我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這也是我后來最怕去觸碰的一段回憶。”孫志誠說。
多難興邦,玉汝于成。這段抗疫歷程讓孫志誠深切地認識到,強大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是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因此,必須要像重視保障交通運輸、能源電力等重大基礎設施一樣,進一步加大對公共衛生領域投入。
同時,要加強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員隊伍建設,提升應急醫療救治儲備能力。還要加大衛生健康領域的科技投入,一件件高水平的醫療器械裝備就是每位醫務工作者克敵制勝的有力“武器”,要集中力量開展核心技術研發。
“對我來說,從這次抗疫過程中受到的教育,比任何書本、任何活動對我的教育都更加震撼,更加生動,更有說服力。”孫志誠在采訪最后感慨地說。
如今,中央赴湖北指導組的成員們都已經回歸到各自的崗位上,但是關于疫情防控的后續工作并沒有結束。國家發展改革委在持續抓好委內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精心謀劃“十四五”時期的目標思路舉措,科學編制“十四五”規劃,積極構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而繼續奮勇前進著……(作者:袁琳 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中國改革報 國家發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