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愛權 刁小行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教學模式,有助于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突出主題,提高原理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專題教學關鍵在于合理設置教學專題,處理好不同專題間的邏輯關系,使各個專題有機統一,服務于課程總體目標。專題教學內容有利于突顯思想理論的歷史邏輯 ,從而更好地符合當代大學生的認知規律。
[關鍵詞] 專題教學;邏輯性;整體性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04-0102-02
一 專題教學設計優點分析
(一)專題教學是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的有效方式
馬克思主義課程教學必須突出總體性和體系性。原理課程涉及面廣,高度凝練,許多基礎要點和重要論述并未充分展開。主要為教學主體提供一般的、普遍性的思想原則。而從教育對象來看,不少學生在大學之前并未接受良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基礎非常薄弱。而原理課程學術性、專業性的話語表達特征,必然使其一時難以適應。因而,如果僅按教材已有理論風格和框架去講授的話,學生勢必難以消化,效果也不理想。從當前來看,尤其要注意教師的專業背景水平與學生的知識水平間存在的差距,對非思政課專業的學生而言,原理教學起點不應設置太高。
專題設計可以依據學生的知識背景和學習興趣,進行相應的內容安排,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專題教學方式可以克服按部就班的教學方式,教師運用自己擅長的或熟悉的知識背景,把教材中不同的內容和要點,通過專題方式加以貫穿,對那些尚未展開、而學生又極感興趣的要點,教師可以進行相應拓展,從而發揮教師的學科科研背景優勢,提升教學的靈活性與生動性。專題設計并非一定要跨章節進行,可以在一章之內甚至一節之內,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提煉,突出重點,以學生感興趣或可以理解的主題形式開展。
(二)專題教學是提高教學針對性和問題意識的重要選擇
傳統思政課程教學效果不明顯的重要原因之一,課堂教學沒有緊扣時代脈搏,貼近學生的思想認識,幫助學生釋疑解惑。專題教學則可以針對學生面臨的思想問題進行教學設計,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出場。例如,唯心主義思潮的沖擊,包括迷信意識、宗教文化,以及西方種種哲學、政治學、社會學唯心主義思潮的影響,給當代大學生造成了不少思想困惑??梢蚤_辟唯心主義專題,對西方唯心主義的源起,歷史發展、思想流派、復雜影響作系統性梳理,以歷史為主軸,闡明唯心主義的發展邏輯,從而讓學生明白其來龍去脈,克服盲目崇拜的心理。正如馬克思所說,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正是由于對一些理論思潮沒有講透,或者有意回避,才影響和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同時,在破的基礎上,也要注意立。開設唯心主義專題的目的和落腳點是為了闡釋和堅持唯物主義的科學立場。因而,在唯心主義專題之后,必須設立唯物主義專題,介紹唯物主義的歷史沿革及其哲學派別,重點闡明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內涵。專題設計突顯教學內容的歷史感,符合大學生對事物發展的認知規律。以前的教學方式忽略了思想理論的歷史邏輯,局限于思想理論的平面化闡釋,不符合大學生循序漸進的學習認識規律。
(三)專題教學有利于突出重點,保證原理課程教學的整體性
從形式上看,專題教學有意省略了教材部分內容。事實上,省略的相關內容可以在專題中略加介紹,不做展開。這樣既可突顯教學重點,又可騰出足夠課時安排其他章節的專題內容,從而保證教學的整體性。有些學校只講述原理的哲學部分,而忽略政治經濟學或科學社會主義部分。這是不可取的。每一部分都應設計相應專題,也可以為避免不同課程教學內容的重復,將其關鍵思想融入其他專題,從而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專題教學必須在嫻熟掌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大綱和目標要求,精心提煉教學專題,設計教學方案,從而將各部分的邏輯性、層次性更簡潔清晰地展現出來,讓各個專題有機統一,服務于共同的教學目標。
二 原理專題設計與邏輯結構
專題設計并不存在絕對的標準和方案。專題設計必須基于不同地域、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具體情況進行專門設計,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筆者所在高校地處沿海東部,大學生易受各種社會思潮,尤其是宗教文化、歷史虛無主義等影響。專題設計成敗的關鍵之一是必須解決好專題間的邏輯關系。只有實現不同教學專題立場精神的一以貫之,才能達到真正的理論自信。不能因為強調教學趣味性與生動性,使各個專題相互孤立,置教學總目標總任務于不顧;更不能天馬行空,偏離或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觀點。即便是介紹西方思想文化理論,也必須持批判與辯證分析態度,以服務于原理課程的教學總目標。本課題組所實施的專題教學設計主要有。
導論部分專題設計:“走近馬克思”。重點講清三個方面的問題: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如何產生的、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了嗎?專題設計介紹馬克思的生平,還原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馬克思,駁斥種種歪曲馬克思主義面貌的社會思潮。澄清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歷史方位,以及社會矛盾,梳理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思想發展脈絡,歸納和總結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定義及三大組成部分。同時,結合馬克思主義當代影響,以及當前人類面臨的種種危機,講清馬克思主義仍然是觀察世界和處理問題的銳利思想武器。
第一章專題設計:“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唯心主義專題主要針對學生受種種唯心主義思潮碎片化影響而設計的。重點闡明人類唯心主義認識從客觀唯心主義走向主觀唯心主義的發展趨勢。客觀唯心主義在人類認識史上主要表現有神學世界觀和以黑格爾絕對精神為代表的世界觀。主觀唯心主義則以人的自我意識、感覺、理性作為判斷世界存在根據或者歷史的最高本質,是人的理性和主體性在哲學領域的體現。唯物主義專題重點澄清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觀與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的區別。結合當代自然科學的最新發現,包括黑洞、反物質和暗物質,以及量子力學的運動規律,闡明物質世界的辯證法。
第二章專題設計:“實踐及基本形式”,“認識及運動發展規律”,“真理與價值”。第二章的教學安排,令不少原理課教師左右為難。因為一般人都把馬克思主義理解為并列式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因而使得第二章有畫蛇添足之嫌。實際上,之所以存在這樣的思想誤區,在于沒有真正領會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本質。事實上,正是實踐的哲學視域,才使馬哲超越了傳統舊哲學,不僅克服了傳統舊哲學的根本缺陷,而且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并使自身有著開放發展的本質屬性。因而,第二章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第一章和第三章的共同基礎?!罢胬砼c價值”專題不過是人類在實踐過程中,持有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兩種認識視角。
第三章專題設計:“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基本矛盾及運動規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第一個專題闡明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本質區別。第二個專題解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在該專題講解中,首先結合馬克思關于林木盜竊法案等歷史事件,講清馬克思如何將黑格爾的歷史觀顛倒過來,即不是政府決定市民社會的本質,而是市民社會決定政府的本質。其次結合文藝復興以來,西方工商業的發展決定和推動封建制度的變更解體,闡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歷史表現,駁斥將西方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視作永恒完美的種種社會思潮。最后的專題闡明人民群眾是歷史實踐的承擔者,突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階級立場。
第四章專題設計:“商品經濟與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理論及影響”,“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第四章的專題設計是按照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邏輯來設計的。要講清第四章與馬克思主義哲學部分,尤其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在關聯。從實踐和人的社會關系角度,闡明勞動價值理論的哲學內涵。而剩余價值理論,必須結合生產關系的具體內涵加以解釋。在了解剩余價值理論的基礎上,根據資本主義矛盾澄清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制度根源。在此,可以結合共產黨宣言,導出共產主義的理論依據與科學內涵。最后的專題著重講清資本主義的階級本質與外交霸權實質。
第五章專題設計:“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到壟斷”,“全球化與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首先理清與第四章的邏輯關系。第四章從橫向角度剖析了資本主義的制度本質,第五章則從縱向角度考察資本主義的歷史演變。而這符合事物運動發展的一般規律。第五章著重講清資本主義經濟基礎變化導致上層建筑的變更,特別是要闡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內在實質。必須結合西方經濟、政治、社會、外交事件,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本質加以深刻剖析。以全球化,即生產力的世界化,分析傳統狹隘的生產關系和地域觀念,已經不符合世界一體化的發展要求,必須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寬廣視角克服當前人類社會面臨的種種危機。
第六章專題設計:“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重點闡明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東方大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實踐間的矛盾關系。講清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不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造成的,而是東方國家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由于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不成熟狀態導致的。不能把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種種消極因素歸因于馬克思主義。同時也要跟學生講清楚:世界是由矛盾所構成的。社會主義的建設,并非意味著矛盾已經消除,或者越來越少。恰恰相反,矛盾是構成事物存在與發展的前提條件。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仍然層出不窮。這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常態。人類歷史的發展就是在不斷克服種種矛盾的進程中向前推進的。第七章專題設計略。
專題教學設計簡潔明了,理論立場一以貫之。而且教學方法可以靈活多樣,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混合式教學方法,大大提升師生的主動性及促進教學相長。然而上述專題設計屬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教學模式,顯然不適合研究生學理型的教學模式,雖然研究生教學模式同樣也可以采用專題教學方法。另外還面臨:是否割裂教材思想內容、專題設計覆蓋面是否合理諸問題。事實上,任何時期的思政課教學,必須基于特定歷史時期的具體任務而進行有針對性、有側重點的教學,不要求面面俱到。
參考文獻:
[1]莊文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專題式教學及其實現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6).
[2]閆方潔.“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重點難點的整體性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2(4). (責任編輯: 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