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婉意
[摘 要] “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推進,中國文化逐漸走出國門,高校英語人才作為文化傳播的主體,肩負著文化傳承和跨文化交流的使命,英語人才的質量也將會直接影響“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效果。本文從教學內容、授課方式、培養方法等方面分析英語專業教學中文化傳播功能的缺失。探討了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與英語專業教學銜接的可行方法,增強學生文化底蘊,堅定英語專業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其在“一帶一路”的文化傳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 文化傳播;傳統文化教育;英語專業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04-0100-02
“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了沿線各國的經濟繁榮,加強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以“一帶一路”為契機,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每個中華文化傳承者和弘揚者的重要使命。高校英語專業應緊抓“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良機,為國家培養具備國際視野、語言能力扎實,文化底蘊深厚的高素質人才。
一 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需要文化先行
文化架橋有利于“一帶一路”輻射的國家相互溝通。文化紐帶,有利于建立和鞏固中外友好關系。文化解讀,有利于更好地詮釋“一帶一路”精神。文化的傳播能夠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站在新的歷史高度上更好地認識當代中國。因此,我們要深度發掘中華文化的底蘊,充分利用文化讓各國人民產生共同語言,增強相互信任,從而促進各國政治互信和經貿發展,保障“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順利實施。
二 英語專業教學中增加中華傳統文化對文化傳播的意義
高校英語人才作為文化傳播的主體,肩負著文化傳承和跨文化交流的使命,英語人才的質量將會直接影響“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效果。對英語專業學生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可以改善當前英語專業學生存在的文化失語現象,使學生通過比較中外文化的差異,取長補短,融會貫通。習近平指出,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因此中華傳統文化與英語專業教學的有機融合,讓英語專業學生直接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提升了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這對進一步弘揚中國文化有重要意義。
三 英語專業教學中文化傳播功能的缺失
從對英語專業學生的能力培養方面來看,英語專業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英語語言基本技能為主,要求學生掌握英語語言學、文學等基礎知識,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結構及英語國家文化起源和歷史發展。英語專業所開設課程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基于英語語言基本技能培養的基礎課程,如:英語精讀、英語泛讀、翻譯理論與實踐等。二是基于英語國家文化導入的概論課程,如:英美概況、英美文學、主要英語國家國情等。中華傳統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缺位導致學生對本土文化的重視不夠,專注于擴充英語語言文化知識來滿足課業及學業要求。
從英語專業學生的獲取知識層面來看,近年來,為順應時代的需求,英語專業教學正逐步發生從語言知識教學到語言技能教學,再到綜合性技能教學的轉變。但盡管如此,對英語專業學生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滲透與灌輸仍是寥寥無幾。以涉英教材為例,英語專業教材的編寫多選取自英美原版讀物,此類教材有助于學生更地道的表達英語,更深刻的理解英語文化,但是卻忽視了目的語與母語文化的有機結合。在“一帶一路”、全球政治經濟文化不斷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此類內容無法與時俱進,對學生文化知識的滲透不夠全面,對學生文化自信的提升也不夠顯著。
學習和使用英語的過程,實際上是中、西文化沖擊和交融的過程,傳統文化身份不可動搖,不然就會出現文化身份不明確,甚至喪失文化身份以至于“西化”的嚴重后果。
四 文化傳播與英語專業教學銜接的可行方法
(一)中華傳統文化與英語專業教材的融合
合理開發與利用英語課程資源的目的之一,就是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教材作為學習語言的重要信息來源和語言使用的標準化參照,對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文化認知水平的高低起決定性作用。當前英語專業學生用書,主要從英美文化角度出發,選取內容盡可能原汁原味,從而加深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這便造成了學生在提到西方文化時能夠侃侃而談,在提到中華文化時卻張口結舌的現象。對此,英語專業教材應避免跨文化學習的單向性,適當增加中華傳統文化相關內容,調整中西文化內容比重。這不僅使英語專業學生自身文化素養得到提升,還進一步規范文化相關的專有名詞,為學生提供語料參考,引導學生利用英語知識實現對中華文化的創造和繼承,讓英語專業學生在教材中,感受文化魅力,增加文化底蘊。
(二)中華傳統文化與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的融合
當前英語課程標準,并沒有充分體現出文化自信所相應的自文化本位回歸,中華文化的存在尚只是表現為在英美文化核心內容以外的表層上浮游的若干文化要素。一些高校英語專業雖涉有中華文化相關課程,但多數采用選修課或考查課的形式。高校英語專業可改變現有中華傳統文化相關課程的評估模式,改選修為必修,增加課時總長,提高成績占比,促進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此類課程的學習,使英語專業學生在對外溝通交流的過程既具備國際視野,又不乏中國眼光;既能學習借鑒國際先進思想文化,也能弘揚優秀中國傳統文化。
(三)中華傳統文化與英語專業文化建設的融合
語言是文化整體中的一部分,但是不能把它局限在一個工具的體系里面,而要把它看作是一套發音的風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語言和文化之間的融合,應該突破課堂的局限,以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和提升學生文化自覺為前提,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開展多樣的文化宣傳和文化教育。
第一,組織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演講、辯論活動。演講的過程,是實現文化儲備輸出的過程,更是提升學生文化自信的過程。而辯論活動要經歷素材整理、觀點自述、觀點駁論等一系列傳統文化知識學習的過程,可以提高學生對待文化差異的思辨能力,鍛煉學生中華傳統文化的口語表達能力。
第二,進行知識問答競賽、文化詞匯儲備測試等。此類測試對場所范圍的要求不高,即可以進行對全校師生的考察,又可在一個班級或一個小組之間進行考察。在時間上,也有很強的兼容性,可在課前、課間、英語角等不同時間場合,進行生生之間,師生之間中華傳統文化的知識考察。此類活動將大批量知識點,進行細化、具體化,充分利用了英語專業學生的課余時間,對碎片化的知識進行學習及鞏固。
第三,舉辦獨具中國特色的語言文化節。高校在組織英語文化節時可分不同模塊將中國傳統文化多元化的展現。具體可以通過話劇、詩歌、表演、展覽等不同形式,寓教于樂,使學生在輕松的英語環境中學習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練習表達中華傳統文化。
以上舉例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為學生提供了輸出、發展、創新中華傳統文化的平臺。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英語專業文化建設,是通過寬松學習氛圍的營造和創設,為學生提供了中華傳統文化與英語結合的第二課堂。
總之,教育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思想體系和教育資源,應通過教育實踐的路徑引導全社會形成文化共識。通過將中華傳統文化與英語專業教育的多維度融合,英語專業學生在學習英語文化的同時,在跨文化的環境中比較文化之間的差異,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將更加明確。在學習、解讀、講述中華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英語專業學生的母語文化素養得到提升,其存在的文化失語問題也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中華傳統文化與英語教材、課堂的結合,讓學生掌握了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具備了英語正確表達中華傳統文化的能力。豐富多樣的英語專業文化建設,將課堂教學延伸到日常生活,使文化輸出成為英語專業學生的日常習慣。中華傳統文化與英語專業教學的銜接,夯實了英語專業學生文化的底蘊,培養了英語專業學生文化的自信,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中為中華文化走出去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國祚.堅持文化先行共建“一帶一路”[N].經濟日報,2017-06-16.
[2]習近平.2014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N].人民日報,2014-10-10.
[3]曹桂花.文化軟實力視域下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困境及對策[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9,39(05).
[4]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05).
[5]趙海燕.中國近現代基礎英語課程發展的文化路徑及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01).
[6]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 [M].費孝通,譯 .北京 :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
[7]潘乾.傳統慈善文化的教育實踐邏輯[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3).
(責任編輯: 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