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秋 張河才
摘 要:該文概述了尤溪縣林下食藥用菌發展現狀,分析了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為當地林下食藥用菌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食藥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對策;尤溪縣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6-0024-02
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突出地位,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尤溪是南方重點林區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如何實現“不砍樹,能致富”林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是林業工作一直以來探討的重要課題。近年來,尤溪縣積極探索林藥、林菌、林蜂等林下經濟發展方式,開辟林農增收新渠道。目前,林下食藥用菌產業發展仍處于探索與發展的階段,存在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1 發展現狀
1.1 產業規模 近年來,尤溪縣將林下食藥菌產業作為林下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在人工栽培方面,開展了林下靈芝、竹蓀、茯苓、羊肚菌等栽培試驗與推廣。2013年,在毛竹林試種竹蓀、在馬尾松林試種茯苓獲得成功后進行了推廣,目前竹蓀植面積達20hm2,茯苓種植面積達200hm2;2014年,羊肚菌在尤溪縣林下種植試驗獲得成功,但產量較低。在野生采摘方面,林農采摘銷售的主要有靈芝、正紅菇、中華鵝膏菌、梨菇、美味小牛肝菌等,同時也對這些食用菌生長環境進行調查研究,希望通過人工增繁措施,提高野生食藥菌的產量。
1.2 種類選擇 目前,我國可進行人工栽培的食藥用菌品種約90種,商品化栽培種類約50種,大規模栽培的約20種。尤溪縣地理氣候資源條件優越,適合大多數中、高溫食藥用菌種類的栽培與生長。就林下食藥用菌發展種類而言,主要從普通栽培品種、珍稀種類的引進以及野生食藥用菌種類的研究開發3個方面進行篩選,選擇具有林下發展優勢的種類推廣種植,或進行人工輔助增繁提高產量。
1.3 發展優勢 尤溪縣有林地面積25.27萬hm2,森林覆蓋率達73.8%,林地海拔50~1400m,具有豐富多樣的森林生態系統和小氣候資源,適合大部分食藥用菌種類的栽培種植,有著較好的林地資源優勢。每年森林采伐面積約2000hm2,約有3萬t的伐區枝椏材可用于食藥用菌生產;盛產的油茶林面積有1萬hm2,年可產干油茶殼近2.3萬t,可栽培香菇近2800萬袋;毛竹年采伐量800萬根,約有4萬t的竹枝條可用于竹蓀的栽培,約有200hm2的馬尾松采伐基地可用于茯苓的種植和栽培,具有較好的原料資源優勢。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進程的加快,福銀高速公路、向莆鐵路和廈沙高速公路、莆炎高速公路途徑尤溪,使食藥用菌生產銷售與城市對接更加緊密,經濟區位優勢明顯。尤溪是人口大縣,現有農業人口約33萬人,農村剩余勞動力豐富,且許多農民都曾種植過食藥用菌,具有較好的人力資源優勢。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產業規模較小 不論是人工栽培,還是野生采摘,目前總體的產量都較小,尚未形成產業規模。尤溪縣茯苓栽培和初加工,曾經是東南地區的集散地,但近年來該產業也逐步萎縮,主要是由于可利用的馬尾松樹兜資源的減少、勞動力成本的提高,以及缺乏深加工產業等。其他種類如靈芝、竹蓀等也僅限于零星栽培。
2.2 組織化程度低 目前,尤溪縣林下食藥用菌產業均為林農自發零星栽培,野生食藥用菌也是各自采摘銷售,組織化程度底,造成該產業的發展處于無序發展狀態;栽培品種較少,主要有竹蓀、靈芝、茯苓等,而采摘的品種較多,但無統一的收購和銷售渠道,從而造成了資源的破壞和浪費。比如正紅菇、中華鵝膏菌等的采摘,可采資源逐年減少,產量逐年下降
2.3 缺乏技術支撐 當前,食藥用菌林下栽培技術和野生食藥用菌增繁技術的推廣體系尚不完善,從事該行業的農戶市場嗅覺不夠敏銳,選擇食藥用菌品種時常存在跟風,難以跟上市場需求步伐;缺乏專業技術人才,栽培、增繁技術和管理指導不到位,大多數農戶采取傳統栽培方式,病蟲害時常發生,從而影響了經濟效益;市場組織化程度較低,沒有專業部門進行指導,市場信息相對滯后,多數產品是以經銷商上門收購方式進行銷售。
2.4 扶持力度不大 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都十分重視林藥、林菌等產業發展,并給予了許多優惠政策,但由于扶持力度不夠,資金補助主要起鼓勵導向作用,大多仍以林農自身投入為主,使得一些有意發展林藥、林菌的農戶在發展之初就受到了限制;雖成立了項目團隊負責林藥、林菌工作,但在提供種養信息、專業技術指導、商品銷售流通等服務工作仍做得不夠到位;此外,林下栽培品種較單一,且多各成一體、各自為政,相互合作意識不強,參與市場競爭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差。
3 對策建議
3.1 加大宣傳力度,引導林農發展 一方面,充分利用電視、網絡視頻、微信公眾號等新聞媒介,大力宣傳倡導生態經濟,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營造發展林下食藥用菌良好氛圍;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可以組織現場會和參觀考察活動,通過現場觀摩和親身體驗,促進群眾栽培意愿,鼓勵一些栽培大戶和示范戶引導林農解放思想、增強信心,致力于林下食藥用菌發展。
3.2 建立健全機制,完善扶持政策 一是加大資金扶持力度。一方面,設立林下食藥用菌發展專項資金,對發展林下食藥用菌的企業和農戶,給予財政資金補助和小額貼息貸款;另一方面,引導銀行與企業、農戶對接,創新林業金融信貸,允許使用商品林或經濟林抵押獲得銀行貸款用于發展林下食藥用菌,解決農戶和企業資金短缺問題。二是建立食藥用菌專業合作社,為林農專業化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并推廣應用先進的栽培科學技術,提高農業標準化、規模化及市場化程度,增強林農抵御市場風險、經營風險、自然風險能力。三是建立林下食藥用菌電子商務平臺,拓寬林下產品銷售渠道,降低林下產品價格。同時,平臺要及時發布市場供求、價格行情等信息,提高市場競爭力。
3.3 典型示范帶動,擴大發展規模 一是建立林下食藥用菌發展示范基地、示范戶,對其重點扶持,同時,宣傳推廣示范基地、示范戶的成功經驗和典型做法,通過典型示范帶動,逐漸聚集規模。二是加強企業建設,按照“扶大扶優”的原則,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培育林下食藥用菌龍頭企業,并大力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市場化運作方式,形成企業帶大戶、大戶帶小戶的良好氛圍。三是利用好現有生物醫藥等下游企業資源,加大保健飲料食品、中藥飲片、藥用真菌等產品的研發,既帶動食藥用菌產品銷售,又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3.4 強化科研力量,提高林農收益 一是加強林區科學規劃,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調查,摸清適宜發展林下食藥用菌的林地類型和范圍,并結合尤溪自然資源條件、農村發展水平等實際情況,推廣因林制宜、林菌結合的發展模式。二是積極搭建林農、企業與科研院校之間的合作平臺,引導鼓勵農林專業人才充實到基層技術崗位,大力推廣和應用先進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加快科研轉換成果。三是強化林學會功能,積極開展林下食藥用菌栽培技術入戶工作,指導林農解決生產、技術方面的問題;同時,分期分批聘請相關專家對林農進行技術培訓,普及林下食藥用菌知識,全面掌握林下栽培經營管理技術。
4 結語
發展林下食藥用菌是鞏固造林成果、促進綠色發展的迫切需要,是增加林地產出、提高林農收益的有效途徑,是實現林業科學發展、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目前,尤溪縣發展林下食藥用菌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應加大力度,將其培育成為尤溪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
參考文獻
[1]羅金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發展林下經濟探析[J].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11,11(2):19-22.
[2]郜曉蓉.山西省林下經濟發展前景探討[J].山西林業,2012(1):13-1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