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盟盟
摘 要:“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理念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提供了方法論指導。馬克思主義創始者在批判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立足于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觀點,表明了人與自然之間存在共生性、實踐是人類與自然實現有機的統一的中間媒介、人與自然的關系與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是相互制約的。本文旨在通過對馬克思的生態思想的深入研究,結合當前我國在生態環境治理中存在的問題,為馬克思的生態思想進一步中國化創造條件。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馬克思的生態思想;制度;治理
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主要就是從生態的角度進行社會的各項建設工作,當代中國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研究旨在促進生態文明的和諧發展,致力于解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出現的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物多樣性減少、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問題,力圖實現我國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的同步建設與發展。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主要代表人物福斯特在他的《馬克思的生態學》書中曾經指出馬克思生態學思想的真諦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就要求我國在現代化的建設進程中需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并不斷深入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研究解讀,從各方面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形成離不開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的評判。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日益成熟,在認識論意義上逐漸形成了對人與自然總的觀念和看法。馬克思的生態思想,本著歷史唯物主義和實踐的觀點來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是在全面深刻研究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進程中而形成的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一些基本的觀點[1]。
(一)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
馬克思的生態思想將自然與歷史置于人類的社會活動當中,堅持歷史和自然的有機統一。所謂歷史的自然,是指人類的活動難免改造自然、變革自然,自然的發展中有著人類深深的烙印,無法磨滅;所謂自然的歷史,是指人類的歷史不僅僅包含人類的所有言行舉止,自然變化的歷史過程也在其中,對人類來說,自然界本身的生成過程,也就是歷史。簡而言之就是指自然界與人是一個整體,本質上自然就是人、人就是自然,二者不可剝離。
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是人與自然之間聯系的媒介,是其辯證統一關系的基礎。人要想實現物質轉換,必須經由勞動手段,作用于自然,并把自然的力量轉化到人身上。在《資本論》一書中,馬克思指出,人類物質財富的發展和創造,都是經由勞動手段,對自然界的各種物質予以充分利用所得,勞動是人類獲得豐富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同時,勞動作為人類的生存條件,是人與自然之間實現物質變化的永恒動力。當然,勞動過程即物質資料生產,與人類自身生產之間應該保持動態平衡,在一定歷史時期內,互為前提、相互制約。比如,人口增長的速度應該與物質資料生產的速度相協調,一旦出現不平衡的現象,就應該有計劃按比例的發展,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便是如此。
馬克思還指出,唯有社會關系的根本改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愿望才能真正實現,不然一切不過是一廂情愿。他明確指出:“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2]
(二)循環經濟理念
對于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從馬克思恩格斯的解讀中很容易發現其中蘊含的循環經濟理念。比如,“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技巧的進步,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3],可見農業工業化的發展,科學技術的大量投入,馬克思恩格斯已經認識到這是一把雙刃劍,難免會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影響。此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道:“他們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們必須像好家長那樣,把土地改良后傳給后代。”[4]他希望現在的土地占有者、利用者應該不以損害子孫后代的利益為代價,應該善待每一寸土地,與自然融為一體。
(三)人類要遵守客觀規律
恩格斯曾經說過:“我們必須時時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民族一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其表達的主要思想就是要求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對于自然的認識和利用要尊重自然規律。人類不可否認是具有高端意識的高級物種,正是意識的生命活動能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其在發展過程中能夠有意識的去發現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規律活動,因此,對自然也一樣,必須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正確運用規律來支配自然。當然,前提是要尊重、愛護自然。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加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于自然界的慣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較近或比較遠的影響。”總之,人類的發展必須同自然規律相一致、相協調。
二、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實踐指向
(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馬克思生態思想的價值取向是希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每個人的個性能夠得到最大自由的成長,不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實現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其嗜血的本質,加上私有制的內在矛盾,不僅導致了人類的畸形發展,同時也導致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先進科學技術的使用,在創造大量財富的同時,進一步放大了這種危害。對于這種生產方式,馬克思說:“骯臟,人的這種哨落、腐化,文明的陰溝(就這個詞的本意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完全違反自然的荒蕪,日益腐敗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5]
馬克思認為,只有改變這種社會制度關系,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實現共產主義社會,才能使異化勞動消失,人與自然的異化關系才會得以消除。在當前我國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就是要摒棄西方國家早前那種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生態效益的發展模式,以人為本,堅持馬克思生態觀的指引,用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武裝人們的頭腦,多多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活動,將馬克思的生態觀的價值取向,作為生態環境治理目標的風向標,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二)人民是生態環境治理的力量源泉
馬克思生態觀的基本立場也就是人民立場。人民才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也是生態環境治理的中堅力量。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廣大人民的力量不容小覷,應該充分利用起來。
首先,提高人民的生態環保素質,提高人民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能力,積極引導其由“經濟人”向“生態人”轉變,讓其意識到以犧牲自然環境的代價來謀取利益,是一種非常短視的行為,最終也只會自食其果。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看來,從利益至上的“理性經濟人”轉向尊重自然、尊重客觀規律的“理性和諧人”,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充分條件,而不管是“人化自然”抑或“自然人化”,都是大勢所趨,也就是在這樣的相互過程中實現了人與自然的有機統一。
其次,以尊重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為前提和基礎,激發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馬克思認為:“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因此,正像人的對象不是直接呈現出來的自然對象一樣,直接地存在著的、客觀地存在著的人的感覺,也不是人的感性、人的對象性。自然界,無論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都不是直接同人的存在物相適合地存在著。”[6]
由此可見,人類雖然受制于自然,但在自然面前,人并不是只能被動適應,作為自然界中的一員,可以通過把握客觀規律,借助于自己的聰明才智,認識和改造自然,讓自然更好地造福于人類。
(三)實踐是人類與自然實現有機的統一中間媒介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實踐的內涵包括人與自然的改造活動、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活動、科學實驗三個基本形式。勞動是人與自然的直接紐帶,“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作為有用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是人以自身的活動為中介、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的過程。”人類與自然之間物質、能量的交換過程,亦即實踐活動,是一個充滿能動性的過程。所以,人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人類按照自身的需要、思想、目的和觀念對自然界的客觀事物進行再加工、再生產,改造自然界中的客體,創造出符合自身利益的物質。然而這種改造是有一把“尺子”的,這把“尺子”就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何謂“美的規律”,在馬克思主義創始者眼中“美的規律”是“物種的尺度”與“內在固有的尺度”的統一,也就是實現人自身發展的規律與自然界的規律的有機統一。當這種“美的規律”出現偏差,這時人類與自然之間物質、能量的交換不會滿足人類的需要,反而會為危害人類埋下伏筆,生態問題就會出現,自然界就會以一種非正常的方式彌補創傷、報復和懲罰人類的過度開發。
三、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雖然未能突破資本主義制度框架,真正走上生態與社會主義結合的新型道路,但是它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直面資本主義的危機,不斷探索解決生態危機新道路等的理論創新,對我國解決生態問題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為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習總書記指出,現在生態環境已經影響到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們的身體健康,同時我們也有能力和條件來解決這一問題了,因此保護生態環境應該而且必須成為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7]。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一環。
201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肯定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成果。我國已經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制定了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不斷完善中央環境保護的監督檢查機制[8]。但是,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仍存在問題,需要從制度、理論、道路和文化等各個維度采取相應的對策,以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
四、結語
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理論為改善全球生態環境尤其是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根基與實踐依據。馬克思指出,人類在使用及改變自然的過程中,首先應充分尊重自然,遵循其內在規律。生態文明是先進文明的基礎形態,將人類視為自然系統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貫徹落實可持續性發展理念,從長足利益角度出發,推動人類之間、人與生態之間的和諧發展。生態文明的主旨內涵是可持續發展,愛護自然環境及資源,不以犧牲未來人們的需求為代價,實現經濟社會及環境的同發展、共進步,實際上強調的就是人與自然環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因此,我國在建設生態文明上,與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核心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在實踐中更是充分契合的。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0-10-07)[2019-12-13].http://news.xinhuanete.com/politics/2010-04/06/c—1219752.htm.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03-304.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95.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41.
[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5.
[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8]李克強.201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R/ED].(2017-03-05)[2019-12-12].http://www.gov.cn/guowuyuan/2017zfgzb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