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曉偉
【摘要】 目的 觀察辛伐他汀、阿司匹林對腦血栓的聯合治療效果以及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方法 80例腦血栓患者, 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40例。對照組采用阿司匹林治療, 研究組采用阿司匹林聯合辛伐他汀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治療前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治療后斑塊面積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結果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38/40), 高于對照組的70.0%(28/4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658, P=0.003<0.05)。治療后, 研究組和對照組NIHSS評分分別為(5.39±1.04)、(10.24±2.41)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的(19.44±4.71)、(19.73±4.99)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8.422、10.831, P=0.000、0.000<0.05)。治療后, 研究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1.686, P=0.000< 0.05)。治療后, 研究組斑塊面積(1.21±0.23)cm2、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0.49±0.07)mm均小于對照組的(1.67±0.41)cm2、(0.71±0.32)mm,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189、4.248, P=0.000、0.000<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314, P=0.007<0.05)。結論 辛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腦血栓具有顯著療效, 不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 還能縮小斑塊面積, 使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變薄, 且安全性高, 臨床應積極應用。
【關鍵詞】 辛伐他汀;阿司匹林;腦血栓;聯合治療效果;神經功能缺損;影響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4.041
腦血栓是常見的腦血管疾病, 其發病急且致殘率、死亡率高, 許多患者即使僥幸存活, 也有可能出現各種后遺癥, 如偏癱、失語、吞咽困難等, 部分患者甚至可能伴發有腦出血, 對生命安全與生活質量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1]。對于腦血栓, 臨床有許多治療方法, 如溶栓、藥物保守治療以及介入手術等, 其中溶栓療法只適用于發病至入院時間≤6 h的患者、介入手術也有許多禁忌證, 藥物保守療法雖然療效無法與這兩種方法相媲美, 但也有其獨特的優勢[2]。而阿司匹林是治療腦血栓的常用藥物之一, 臨床發現其單藥使用無法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因此臨床多選擇其他藥物與其聯用, 以獲得對腦血栓更加顯著的治療效果。本文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本院醫治的80例腦血栓患者, 觀察辛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對腦血栓的治療效果以及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本院醫治的80例腦血栓患者, 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40例。研究組:男29例, 女11例;年齡19~71歲, 平均年齡(40.76±11.34)歲。對照組:男27例, 女13例;年齡18~72歲, 平均年齡(40.68±11.46)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顱腦CT、血管造影、磁共振等檢查確診為腦血栓;②首次發病;③無嚴重腦出血傾向;④研究內容已充分告知患者及其家屬, 由其在自愿情況下簽署知情同意書, 醫院倫理部門也批準此次研究[3, 4]。排除標準:①心、肺、肝、腎有嚴重疾病;②合并有血液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等其他嚴重疾病;③對研究中涉及藥物有過敏史或禁忌證者;④患有精神疾病、神經肌病或存在溝通障礙者[5-7]。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取常規治療, 降低顱內壓力, 改善腦部循環, 對其原有的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等進行對癥治療, 此外, 行脫水治療與溶栓治療, 并確?;颊呓^對臥床休息。在此基礎上, 對照組單用阿司匹林腸溶片治療, 用法用量為:早餐后30 min口服, 1次/d, 70 mg/次,?連續6個月。研究組采用阿司匹林聯合辛伐他汀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用法用量、療程與對照組相同, 辛伐他汀用法用量為:早餐后30 min口服, 1次/d, 20 mg/次, 連續6個月。用藥期間, 對患者血脂水平進行監測, 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到70 mg/dl后, 可停藥。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治療前后NIHSS評分、治療后斑塊面積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采用NIHSS評分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定, 該量表涉及意識水平、凝視、視野、面癱、上下肢運動、肢體共濟失調、感覺、語言、構音障礙、忽視等項目, 總分42分, 評分越高則神經功能缺損的程度越嚴重[8]。臨床療效判斷參考臨床癥狀改善程度、病殘程度及治療前后NIHSS評分的降低幅度, 具體為:①治愈:NIHSS評分降低≥91%, 臨床癥狀全部消失, 病殘程度0級;②顯效:NIHSS評分降低40%~90%, 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 病殘程度1~2級;③有效:NIHSS評分降低18 %~39%, 臨床癥狀稍有改善病殘程度3級;④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9]。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愈18例, 顯效16例, 有效4例, 無效2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95.0%(38/40);對照組治愈14例, 顯效10例, 有效4例, 無效12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70.0%(28/40)。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658, P=0.003<0.05)。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治療前, 研究組NIHSS評分為(19.44±4.71)分, 對照組NIHSS評分為(19.73±4.99)分;治療后, 研究組NIHSS評分為(5.39±1.04)分, 對照組NIHSS評分為(10.24±2.41)分。治療前, 兩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67, P=0.790>0.05)。治療后, 研究組和對照組NIHSS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8.422、10.831, P=0.000、0.000<0.05)。治療后, 研究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1.686, P=0.000< 0.05)。
2. 3 兩組治療后斑塊面積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比較 治療后, 研究組斑塊面積為(1.21±0.23)cm2, 小于對照組的(1.67±0.41)cm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189, P=0.000<0.05)。治療后, 研究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為(0.49±0.07)mm, 小于對照組的(0.71±0.32)mm,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4.248, P=0.000<0.05)。
2. 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中1例黑便,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1/40);對照組中3例黑便, 4例惡心, 1例頭暈,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5%(9/40)。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314, P=0.007<0.05)。
3 討論
腦血栓屬于高血壓性腦病, 其根本發生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 受頸動脈狹窄、阻塞與供血供氧不足等原因的影響, 患者局部腦組織軟化, 最終出現局灶性的神經癥狀。阿司匹林是治療腦血栓的常用藥物, 其可以對體內核因子形成產生抑制作用, 使動脈粥樣硬化無法繼續發展;其對血小板聚集也有抑制作用, 可以降低炎癥介質和粘附分子表達, 有較強的抗動脈硬化效果, 用藥后可以穩定患者的硬化斑塊, 遏制血栓的形成[10]。但阿司匹林長期大量使用會增加患者發生消化道出血等出血性問題的風險, 使患者出現多種不良反應, 因此患者依從性一般, 且單藥使用的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 因此臨床多以其他藥物與阿司匹林聯用。本文中研究組在對照組單用阿司匹林的基礎上聯用了辛伐他汀, 這是一種調脂類藥物, 可以改善脂代謝狀態, 使患者血液流變學出現變化, 從而使血液流動更加順暢;并且其可以對血管形成強大的保護, 將該藥應用給腦血栓患者, 不僅可以提高硬化斑塊穩定性, 還能減少C反應蛋白的產生, 避免血管炎的發生;此外, 辛伐他汀口服后可以輕松被肝組織吸收, 經膽汁排出, 因此不易蓄積在體內, 患者很少因其產生不良反應[11]??偟膩碚f, 辛伐他汀與阿司匹林聯用可以協同發揮出更強的效果, 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38/40), 高于對照組的70.0%(28/4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658, P=0.003<0.05)。治療后, 研究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1.686, P=0.000<0.05)。治療后, 研究組斑塊面積(1.21±0.23)cm2、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0.49±0.07)mm均小于對照組的(1.67±0.41)cm2、(0.71±0.32)mm,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189、4.248, P=0.000、0.000<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314, P=0.007<0.05)。與喬甫容[12]研究較為相近或有一致的變化趨勢。
綜上所述, 辛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腦血栓具有顯著療效, 不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 還能縮小斑塊面積, 使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變薄, 且安全性高, 臨床應積極應用。
參考文獻
[1] 姜公長. 辛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腦血栓的效果及對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 當代醫學, 2019, 25(29):84-86.
[2] 周志興. 阿司匹林聯合辛伐他汀對腦血栓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分析. 當代醫藥論叢, 2019, 17(15):127-128.
[3] 林英奎, 吳壽興. 辛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對腦血栓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頸動脈斑塊面積的影響. 臨床醫學工程, 2019, 26(6):789-790.
[4] 陳璐菡, 潘濤. 辛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腦血栓的效果及對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 中國醫藥導報, 2016, 13(23):161-164.
[5] 田亮, 胡成伍, 鄢圣娟. 辛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腦血栓形成的療效及對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 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18, 18(12):1649-1650.
[6] 張志偉. 辛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腦血栓的效果及對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分析.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8, 31(21):3208-3210.
[7] 張家帥. 辛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腦血栓的療效及對頸動脈斑塊的影響.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8, 31(17):2576-2577.
[8] 馬瑞敏. 辛伐他汀與阿司匹林對腦血栓的治療效果及對患者神經功能的影響分析. 中國醫學工程, 2018, 26(6):81-82.
[9] 楚張娜. 辛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治療腦血栓的效果及對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 北方藥學, 2018, 15(7):73.
[10] 祝延峰, 崔娜. 采用辛伐他丁汀與阿司匹林結合治療腦血栓的效果及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17, 1(8):217-218.
[11] 秦成玉. 辛伐他汀輔治腦血栓的臨床效果觀察.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7, 10(4):82-83.
[12] 喬甫容. 為腦梗死患者使用辛伐他汀聯合阿司匹林進行治療的效果探析. 當代醫藥論叢, 2019, 17(5):39-41.
[收稿日期:2019-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