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
摘 要:黨的十九大莊嚴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為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新遵循、新任務、新挑戰。本文討論了新形勢下國有企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從加強體系建設、群眾參與、隊伍建設、載體建設4個方面探索精神文明建設的新途徑,扎實推進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
關鍵詞:精神文明;國有企業;問題;途徑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做出重大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新變化表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不僅局限于滿足物質需求,而是在精神、環境等層次有了更高的追求。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環節和題中之義。國有企業作為社會主義經濟支柱和民生保障,不僅要創造經濟價值,更要在改善民生質量、強化精神引導上下功夫。
二、問題與不足
(一)精神文明建設體系化程度不高
新形勢下,國有企業已認識到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兩手抓的重要意義,也建立了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等組織架構,但部分基層國有企業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抓得“不夠硬”,滿足于制定創建口號、張貼宣傳海報、配合創文工作,沒有建立精神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未能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融入為民發展框架,缺乏貼近人民需要、滿足職工需求的制度化、常態化、系統化實施機制和保障機制。
(二)精神文明建設群眾性參與不強
目前,國有企業內部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有組織部門和專人負責,但職工認可度、群眾參與度均不高,部分工作存在“一陣風”“走過場”的現象。例如,單位要迎接精神文明建設相關檢查,責任部門就集中梳理相關工作會議記錄和文件資料,發布檢查工作通知,集中整治部分問題,只求“達標”不求“治本”。再比如,企業搞精神文明單位創建工作,就集中布置一些宣傳看板、創建海報,搞一些創建活動,營造“鋪天蓋地、聲勢浩大”的創建氛圍,但氛圍之外,未能調動群眾參與創建的主動性、積極性,職工對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目的、內容、形式知之甚少,甚至少數人連“創文”是什么都不甚了解。
(三)精神文明建設專業化隊伍缺乏
精神文明建設、思想政治建設、企業文化建設在意識形態領域相互滲透、密不可分、有機統一,新時代要做好精神文明建設,就要充分認識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勢、新特點,積極探索精神文明建設新途徑、新方法。但當前國有企業,尤其是基層部門,負責精神文明建設或思想政治建設的干部多為兼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解的深度不夠,調查研究能力、組織策劃能力、文字表達能力也有所欠缺。此外,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思想宣傳工作,不應只是某幾個人的工作,基層組織缺乏廣泛動員的信息員、宣傳員隊伍。
(四)精神文明建設示范性引領不足
宣傳先進典型作為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大的引領示范和鼓舞激勵作用,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力抓手,是新時代傳承歷史基因、弘揚愛國主義、傳播時代精神的重要載體。近年來,以南仁東、黃旭華、王繼才、杜富國、張黎明為代表的時代楷模在社會各界引發強烈反響,各行各業都掀起了發現身邊榜樣的活動熱潮。但部分國有企業在先進典型選樹工作中還存在“選不準、挖不深、立不住、叫不響”的現象,以“評選”代替“選樹”,缺乏對一線勞動者先進代表的培養和挖掘,缺乏對先進典型精神品質和特色亮點的深度宣傳。
三、貫徹新思想,完善精神文明建設現代化體系
國有企業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統一思想、凝心聚力的戰略任務,將精神文明建設同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思想道德教育相融合,建立責任機制和保障機制,推動企業干部職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一是建立精神文明建設責任制。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將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納入工作考核體系,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相關部分分工負責的精神文明創建工作責任體系,形成自上而下、協調聯動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制度保障。國有企業應制定滿足時代發展和群眾期盼,突出行業特色和企業特點的企業文化,建立涵蓋職業道德、志愿服務、創文創號、窗口服務、文體活動等多方面精神文明建設制度體系。三是建立精神文明建設長效機制。將精神文明建設納入年度工作任務,制訂年度工作計劃;黨委領導班子定期研討精神文明建設和意識形態工作;每半年組織各部門開展一次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自查,制定問題清單,抓好整改落實;年終針對本年度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總結經驗、檢視不足;積極創建市級、國家級精神文明建設單位,申報成功的要定期復審,全面推動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
四、順應新形勢,增強精神文明建設群眾性參與
一是聚焦為民導向。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凸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要增強精神文明建設的群眾性,首先就要聚焦民生問題。二是突出社會共建。2019年,各省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相繼發布,為社會行為做出基本文明規范,突出全社會“共制、共建、共享”。三是發揮行業優勢。國有企業要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面向社會開展志愿活動、幫扶活動、共建活動,搭建志愿服務平臺,積極探索與企業、學校、社區共建新模式,以行業文明助力社會文明。
以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為例,作為城市交通動脈和服務窗口,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前沿陣地。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首先要了解民之所想、民之所急、民之所向,要深入一線,圍繞乘客需求和服務滿意度開展調研,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第一,以問題為導向,加快推進“智慧出行”新模式,推廣“便民利民惠民”舉措,有效打通群眾出行“最后一公里”,構建“地鐵、公交、鐵路、飛機”無縫出行網絡。第二,建立全社會“共制、共建、共享”文明新機制,就要加大文明出行宣傳力度,通過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推廣綠色出行、文明出行理念。第三,針對行業特點,努力打造文明服務窗口,全面開展“文明用語,微笑服務”“學雷鋒志愿服務”等,搭建志愿服務平臺,凝聚社會合力,引領文明風尚。
五、謀求新發展,打造精神文明建設專業化隊伍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為宣傳思想干部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工作目標,即增強“四力”(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建設,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開展深調查、增強真本領,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干部隊伍。國有企業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想要上臺階,關鍵在人,在隊伍。一是加強培訓,提高專業能力。對于企業專兼職干事,應制訂培訓計劃,針對精神文明、企業文化、工作宣傳、意識形態、思想政治等工作定期開展培訓。二是擴大隊伍,增強協調聯動。除專兼職干事外,在國有企業實際工作中,離不開各部門、各崗位人員的支持,國有企業應建立一定規模、相對靈活的宣傳員和信息員隊伍。
六、擴展新模式,發揮精神文明建設示范性作用
一是創新載體,打造文明品牌。國有企業要創新平臺載體,擴展活動形式,樹立文明品牌,在創新中弘揚傳統文化,在傳統中體現時代精神。比如成立宣講隊,傳播中國文化、黨史文化,弘揚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講典型人物”“講當代故事”,弘揚時代主旋律,傳播發展正能量,筑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如,開設道德講堂、修身堂,借助誦讀經典、讀書觀影、辯論演講、節日慶祝等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強傳統文化、品德修養、文明禮儀建設。再比如,借助“三微一網”等新媒體平臺,打造“文明+”,擴大精神文明建設領域滲透力、傳播力、影響力。二是深度挖掘,打造典型名片。國企選樹工作要將深度挖掘、精準宣傳、跟蹤培養相統一,在平凡中挖掘亮點,在細微處見證品質,打造信得過、立得住、傳得開、叫得響的先進典型,引導更多的人見賢思齊、崇德向善,在全社會形成“蒲公英效應”。
參考文獻:
[1]賈兆帥,王順洪.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準方法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6).
[2]何玉芳.“五位一體”與“四個全面”的內在邏輯[J].人民論壇,2019(15).
[3]張兵.加強國有企業精神文明建設的思考與探索[J].智庫時代,2018(35).
[4]劉婷.國有企業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8(12).
[5]吳洪濤.對促進國有企業精神文明建設的思考[J].辦公室業務,2017(18).
[6]趙娜.新時期企業精神文明建設研究[J].山西農經,2017(6).
[7]王海軍.在“三個圍繞”中加強企業精神文明建設[J].中國鹽業,2017(6).
[8]張煒.論國有企業如何開展好精神文明建設工作[J].中外企業家,20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