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才
摘要:所謂群眾的文化需求,主要是指以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指引開展的文化活動,進而滿足自身的精神需求。隨著我國群眾經濟生活水平的提升,群眾文化備受學界重視。筆者長期服務于基層群眾文化發展,現對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需求現狀進行總結,分析存在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
關鍵詞:新形勢;群眾;文化需求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2-0201-01
一、新形勢下我國群眾文化需求的現狀
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而精神文化領域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從側面也反映了我國公民文化素養的不斷提升。因此,各種各樣的群眾文化活動涌現而出,讓人們在忙碌之余可以享受到文化的“大餐”。我國群眾文化起步晚,但發展快,尤其是十八大以后,我國群眾文化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如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廣場舞、書法、民族樂器、太極等;一些條件較好的基層社區設置公共圖書館、紅色影院等公共文化場所。群眾的文化需求日益多元,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形式也多元發展,極大的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但由于我國經濟發展還不夠協調、充分,造成了不同區域、城鄉之間群眾文化發展的差異。具體說來,就是一些地區群眾的文化形式單一,組織頻率較少,無法滿足群眾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
二、新形勢下我國群眾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其一,對群眾文化的資金投入不夠。群眾文化的發展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且這種投入不會獲得任何產出,這就導致資金撥付較少,嚴重阻礙了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發展。
其二,群眾文化活動場地和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由于政府部門對群眾文化發展重要性認識不夠,對于群眾文化發展所需要的場地等硬件設施也不重視,直接影響了群眾文化的發展。同時,就場地、設備的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疏忽,由于群眾文化場地、時間有很強的靈活性,這就給場地、設備的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難,導致群眾文化發展的硬件保障措施不足。
其三,專業人才的緊缺也限制了群眾文化的發展。專業的群眾文化人才是促進群眾文化發展的重要保障,專業人才的緊缺嚴重限制了群眾文化的發展,當然,其他行業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究其根本原因,一是我國人口基礎較大,參與群眾文化的也多是老年人,理解能力不強、且視力聽力降低,如果沒有專業的引導,群眾文化的質量會嚴重受到影響。同時,一些農村群眾多重視農業生產,文化的需求不高,更加影響群眾文化的發展。二是一些專業人士更希望能在大城市發展,不想到基層去歷練,這就導致了一些落后地區群眾文化發展相對滯后。
其四,群眾文化發展的創新動力不足。當前群眾文化的發展仍多集中在舞蹈、歌唱、曲藝等方面,所謂創新也不過是換個形式或者提供一些設施。因此,群眾文化的活動形式過于單一,創新驅動嚴重不足。但群眾的文化需求卻日益多元,在質和量上都有很大的提升,過于單一的群眾文化已經不能吸引群眾的目光,久而久之群眾參與積極性逐漸下降,最終導致群眾文化出現倒退。
三、新形勢下滿足我國群眾文化需求的對策
通過對新形勢下我國群眾文化需求的分析,為了更進一步滿足我國群眾的文化需求,促進我國群眾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筆者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以下對策:
其一,提高認識,正確認識群眾文化對新形勢下我國發展的重要意義。發展文化事業,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認識。在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進程中,政府要大力支持,加大資金支持,加快推動群眾文化的發展,不管是加快群藝館的建設,還是增強社區群眾文化活動活力,這些都需要政府的極大支持。另外,群眾文化的發展更應該用開放、合作的視角去看待,政府要與群文部門加強合作,共謀發展,讓群眾真正在文化活動中滿足日益強烈的需求。
其二,加強創新驅動,增強群眾文化的發展動力。群眾文化創新不能僅僅停留在形式上,要在內容上加強創新,推動實現群眾文化多元發展,同時,拓展群眾文化的宣傳路徑,利用微信等自媒體進行傳播。如一些曲藝活動,不僅可以在APP上進行傳播,還能利用手機、電腦開展活動,另外,也可以通過組織專業的講座,增強吸引力,讓更多人參與到活動中,進而拓寬傳統文化的傳承路徑。
其三,創建專業化群眾文化服務團隊。我國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相對滯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專業人才不夠。專業的人才不僅是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的保證,也是創新群眾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創建專業化的服務團隊,既豐富了群眾文化的內涵,推動了群眾文化的多元發展,同時,在活動中也吸引了更多群眾,培養了更多的專業人才。所以,要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就必然需要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到活動中。
總而言之,雖然制約我國群眾文化的不良因素仍然存在,但我國群眾文化創新發展的勢頭還很強勁,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國群眾文化必然能成為推動民族復興的重要動力,必然助力我國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參考文獻:
[1]王曉莉.浙江海寧市文化館,扎實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N].中國文化報,2017-12-13(006).
[2]溫秋圓,舒陽.藝術讓城市充滿陽光[N].中國文化報,2017-12-2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