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珍
歲月不居,年華如水,時光總是在不經意中匆匆而去。驀然回首,從成為蘇州大學首批檔案專業學子至今,我與檔案結緣已36年。這36年,我見證、親歷了江蘇檔案事業的恢復整頓、起步發展,并將畢生之所學所長、畢生之心血情感,全部投入、奉獻給了深愛的檔案事業。尤其是1997年走上領導崗位后,至今一直恪盡職守,勤勉盡責,但求不負組織的期望與重托。讓我自豪的是,我們的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而強,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一路走來,每一個腳步都讓我深刻銘記、倍感珍惜,每一個重要節點都充滿時代印記、令人心潮激蕩。
夢想,是最美麗的行囊
記得1987年大學畢業后,我被分配至江蘇省檔案局工作。當時張家港剛剛撤縣建市,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薄弱,百業待興。帶著對故鄉的深情,我毅然向組織申請回鄉工作,與前輩們一起踏上披荊斬棘、艱苦創業的道路。
追夢前行,不負韶華爭朝夕。20世紀90年代,對年輕的張家港、對我本人而言,都是一段極不平凡的光榮歲月。在改革開放的浩蕩春風中,千千萬萬的張家港人朝著夢想奮進,向著希望前行,從“三超一爭”到搶抓保稅區建設,張家港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發展奇跡。199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在張家港市召開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經驗交流會,“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的十六字“張家港精神”走向了全國。
角色轉變,躬耕蘭臺綻風采。1997年4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走上領導崗位,任張家港市檔案局(館)副局(館)長,分管檔案業務工作。當時全市檔案工作基礎依然薄弱,信息化建設還停留在概念層面。對照“樣樣工作爭第一”的要求,如何抓住發展機遇,實現異軍突起,成為我們身上千斤重擔。使命呼喚擔當,中流擊水,奮楫者進。在“張家港精神”的感召下,我帶領業務骨干每天起早摸黑,下基層、搞調研、定規范、抓培訓,以業務建設為突破口,率先在蘇州地區開展機關、企事業單位和行政村、社區、重點工程項目檔案規范化建設。全市企業檔案工作從無到有,發展成為全省典型,14家企業檔案工作達國家二級以上標準,136家達省級標準,89家達蘇州市級標準,全省企業檔案工作現場會在沙洲鋼鐵廠召開。
爭先創優,不為繁華易匠心。事業的突破給我們帶來喜悅的同時,更堅定了我們發展的強大信心?!耙删鸵沙晒?、要做就要做最好”,我們上下齊心,不斷爭先創優,探索發展新路,在這樣的燃情歲月中,先后捧回了多項“第一”,推出了多個“首創”:2002年,我們出臺了全省縣級市第一部政府規范性文件《張家港市重點工程項目檔案管理辦法》,至今推動1000多個重點工程項目依法登記備案并規范建檔;2004年,全市行政村檔案100%達到江蘇省星級規范,全國農業農村檔案工作現場會在我市永聯村召開;2005年,建立國內首家縣級電子文件中心,2007年全國電子文件中心現場會在我市召開;2010年,在市館成功創建“國家一級館"的同時,建立了全國最大、全省首個村級檔案館——永聯檔案館,2011年,建立了全省第一家區鎮合一檔案館——楊舍檔案館……
堅守,是最長情的告白
2012年,黨的十八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張家港邁上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征程,張家港檔案事業也迎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同年1月,組織給予我莫大的信任,安排我擔任局(館)主要負責人。步入新時代,雖然我們有了一定的基礎,但面對新形勢新機遇,如何讓張家港檔案事業邁上更高臺階?這是我們張家港檔案人必須答好的“新考卷”。為此,我們提出要更加注重“張家港精神”的“再出發、再突破、再引領”,在事業的發展上更加突出“三效三品三性”。“三效”即效率、效果、效益,繼續發揚“說了算、定了干、干必成”的優良傳統,只爭朝夕、拼搶機遇、補齊短板,辦一件,成一件,切實發揮檔案工作服務大局、服務民生的基礎性保障作用。“三品”即品質、品位、品牌,進一步自我加壓,拔高標桿,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叫得響的工作品牌。“三性”即系統性、探索性、引領性,把各項工作貫穿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之中,創造更多的“獨有”與“唯一”,努力爭當標桿,爭做示范。
正是堅持并努力踐行這些理念,我們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大力弘揚張家港精神,勵精圖治謀求高位發展,聚焦“大檔案”,做優“心服務”,著力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努力打造與張家港全國典型地位相匹配的檔案工作新格局,切實用檔案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再次開啟了一個干事創業的火紅年代,迎來了張家港檔案事業發展史上領導重視程度最高、財政投入資金最多、發展步伐最快、取得成績最大、服務成效最好、創新能力最強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張家港檔案工作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
檔案法治建設不斷完善。我們先后編制并由市政府出臺《張家港市檔案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張家港市重點工程項目檔案管理辦法》《張家港市名人檔案管理辦法》《張家港市重大行政決策檔案管理工作指導意見》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積極爭取將檔案工作納入區鎮和機關部門考核目標,依法推進各行各業檔案的規范管理,有力地保障了全市檔案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同時,進一步健全以國家綜合檔案館為主體、各級各類檔案館(室)為基礎的檔案工作網絡,將檔案工作觸角延伸至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目前全市建有1000多個檔案管理機構,先后成立了7個鎮(村)級檔案館、2個機關檔案中心、1個部門檔案館。
檔案基礎建設不斷夯實。全市600余家單位檔案工作達江蘇省星級規范,10個區鎮、96個社區、164個行政村、15家國有控股企業、26個上市企業,以及交通、國土、水利、住建、民政等十大系統檔案工作實現省星級滿堂紅,500多家民營企業完成建檔。
檔案資源建設不斷健全。我們重新修訂《張家港市檔案館接收檔案基本名錄》,將檔案接收范圍擴大到街道、社區、行政村和國資企業,館藏猛增至52多萬卷又53萬件。2012年,在全省檔案系統率先建成首家“圖片中心”和首個音視頻檔案管理庫,并建立定期報送的長效機制,目前存儲各類照片39萬多張,音視頻檔案70132余分鐘?!皬埣腋劬瘛睓n案全宗高效建成,長江文化藝術節、“貝貝杯”足球賽、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現場會等重大活動檔案及大批檔案文獻史料、家譜、老照片、書畫等陸續征集進館。清華大學原副校長張光斗、攝影家袁毅平等39位張家港籍名人的1萬余件檔案資料征集進館。一個結構合理、門類齊全、內容豐富、載體多樣,全面真實記錄張家港市改革發展歷程的館藏資源體系已然成型?!案鄢怯跋裼洃浌こ獭背尚э@著,共征集、拍攝張家港發展變遷過程中的照片20萬余張,編輯出版“港城影像”叢書10冊。
檔案服務質效不斷提升。檔案查閱窗口年平均接待查檔人數1.8萬人,滿意度保持在99%以上;覆蓋至市、鎮、村三級的“民生檔案共享服務平臺”,打通了檔案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舉辦的10多個專題展覽和活動,受眾人數達15萬余人;“大檔案,心服務”被評為全市十佳機關服務品牌。
檔案信息化建設勇立潮頭。全市建檔單位90%以上實現信息化管理,市館獲評“全國示范數字檔案館”“江蘇省5A級數字檔案館”,“智慧檔案館”一期完成建設。2012年以來,先后完成了10多項課題及項目的研究工作,其中“基于智慧云的檔案館管理體系研究”獲評國家檔案局優秀科技成果三等獎、江蘇省檔案局優秀科技成果二等獎,“電子檔案檢校系統研究”通過江蘇省檔案局鑒定并獲優秀科技成果三等獎。張家港市檔案學會成為全省縣級檔案系統中首個“4A級社會組織”,也是唯一獲得“江蘇省示范性社會組織”的縣級檔案學會。
信任,是最有力的肯定
在這期間,我們先后迎來國家檔案局主要領導、蘇州市委書記、省檔案局主要領導,張家港市委書記、副書記、市長、分管副市長等各級領導的親臨指導和視察,并得到充分肯定和殷切勉勵。
在這期間,我們先后建成全省首批中小學檔案教育社會實踐基地、首批檔案技能實訓基地,檔案服務鄉村振興、方言語音建檔、家庭建檔、未成年人建檔的經驗得到省檔案局肯定并推廣。
在這期間,我們先后榮獲江蘇省檔案系統先進集體、江蘇省檔案科技工作先進單位、江蘇省青年文明號、蘇州市文明單位、張家港市優秀文明機關等諸多榮譽,并在激烈的考核競爭中多次榮獲“綜合貢獻獎”等。在上級領導的關心下,我本人也無比榮幸地被評為“全國檔案系統先進工作者”。
時光的腳步依然向前,而我已退出領導崗位,卸下重擔?;厥讈頃r路,我的內心久久無法平復,為國家民族的興盛而激動,為港城發展的榮光而喜悅,為肩上擔負的使命而光榮,為敢打敢拼的張家港檔案人而驕傲,更為各級的關心和支持而感動。36年的時間不短,也不長,感謝歲月靜好,感謝年華無傷,雖然仍有諸多遺憾,但期許再看來時路,能不負韶華不負卿,不忘初心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