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妙虹 張多來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全媒體的發展給思想教育帶來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推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需借鑒全媒體融合發展戰略,促進互聯網思維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融合,打造“無邊界有共識”協同育人平臺。
關鍵詞:借鑒;融合;協同;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01-0173-03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ointed out in the 12th collective study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that it is an urgent task for u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integration and build the all-medi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ll-media has brought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ideological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for the youth, it is necessary to draw lessons from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all-media integration,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think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dvantag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ild a "borderless and consensu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latform.
Keywords: reference; integration; coordin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要順應全媒體時代要求
全媒體是新時代的特征之一。全媒體不斷發展極大地影響著青年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全媒體融合發展深刻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方法途徑、載體等傳統范式。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緊跟全媒體時代發展步伐,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和方法,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提升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全媒體發展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
伴隨著信息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青年已經成為活躍于網絡的主力軍,網絡空間也應該是我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共識的新空間。據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其中,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達到6.63億,手機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達到6.31億,占手機網民的80.1%。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所占比例達到27.9%[1]。全媒體已然成為了青年學習生活的一種環境,已然成為青年獲取各類信息最廣泛、最重要的渠道。可以說,誰贏得了網絡,誰就贏得了青年。全媒體時代海量信息的涌現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動的素材,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沃土。從海量信息中思考,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能更加結合生活實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人情味,產生親近感。習近平提出的“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戰略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人的思想觀念的形成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全媒體融合發展有力地推動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以學生成長為中心,把線上線下各種影響青年發展的因素有效協同,形成同心圓,形成最大合力。全媒體時代的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能夠更準確地了解青年的需求和偏好,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與青年實際需求相結合的更精準切入點,提升了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全媒體發展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全新挑戰
全媒體時代下,青年的自主性不斷增強,每個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和制造者。與傳統的信息環境相比,信息獲取便捷化,信息呈現多樣化。全媒體下,網絡信息的復雜性和不可控性對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價值取向帶來較大沖擊。全媒體的開放性使得一些消極文化、黃色文化、腐朽文化等廣泛傳播,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更加尖銳復雜。青少年群體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極其容易受到多元文化影響,導致是非判斷失準、行為選擇偏離。而信息獲取的平等性和共享性在一定程度上式微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導作用受到的沖擊則更加顯著。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過去,信息傳播是一對一,主要通過課堂或少數媒體宣傳。當今,信息傳播是一對多,甚至是多對多。以往,受教育者獲取信息的途徑主要是課堂、面對面的傳授和少數媒體的宣傳。今天,受教育者獲取信息渠道寬廣,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在獲取信息上是平等的,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導作用方式悄然發生變化。
二、推進青年思政改革創新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握全媒體時代特征進行深入研究,把握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特點,堅持把握正確政治方向,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
(一)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
思想政治教育是上層建筑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其目標性質和內容是由國家和社會制度性質不同決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決定并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政治方向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向著共產主義理想前進。世界觀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正確的政治方向、人生價值取向都是建立在科學世界觀基礎之上的。當前世界深刻復雜變化,各種思潮相互激蕩,青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祖國未來、民族希望的青年正處于“拔節孕穗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青年的價值取向對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起著決定作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對青年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扣好人生的“第一個扣子”。掌握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把總鑰匙“再來看社會萬象、人生歷程,一切是非、正誤、主次,一切真假、善惡、美丑,自然就洞若觀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做出正確判斷、做出正確選擇”[2]。
(二)把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
青年思想政治改革創新必須把握好、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在這一問題上,我們必須旗幟鮮明,絕不含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改革創新必須在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中拓寬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思路,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引領網上網下輿論導向、占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增強廣大青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發揮鑄魂育人的關鍵作用。
三、借鑒融合協同發展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
(一)借鑒互聯網思維,推進互聯網思維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互聯網思維即“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方法、規則和精神來進行思考創新的思維方式”[3]。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人類社會正步入協同共享、合作共贏的新經濟時代。青年學生生活在這一經濟時代,普遍形成了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強調跨界思維和用戶思維。互聯網思維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我們打破以往的時空局限,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尊重客戶體驗,注重情感訴求,提供個性化精準方案。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實質與互聯網的跨界思維有著內在一致性。“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思想政治教育實質是將外界價值理念、認知判斷內化為個人思想的過程,是文化、環境、實踐等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是一系統化工程。我們很難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工作或行為區分開來。同時,互聯網的用戶思維告訴我們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須以青年所思所需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需緊緊抓住青年的“困惑點、焦慮點和興奮點”,通過圖文消息、微視頻、互動H5等多種形式,釋疑解惑,真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這就要求我們汲取互聯網跨界思維,加速校內外多方跨界合作,打造育人新平臺。
(二)借鑒跨界思維,打造“無邊界 有共識”內外協同育人平臺
鄧小平曾說過:工作中出現問題,往往不是哪個人不合格,或是犯了錯誤,而是因為合作不好,形成了“幾套馬車”[5]。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效,須加強頂層設計,打好組合拳,形成“學校、社區、政府”三級聯動,努力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政府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頂層設計者,用網必先管網、治網、凈網。通過健全網絡法律法規,加大網絡內容審查力度,加強輿情監控和引導,使得網絡沒有法外之地、輿論飛地。社會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全媒體時代,每個人都能參與到社會發展、問題訴求當中去,每個人都需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參與網絡的治理與監督。高校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高校黨委要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打破教育系統內各自為政、相互隔離、相互封閉局面,打破學科之間互不相關的清晰界限,加強課程建設,發揮課程之間的協同效應。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一定意義上仍處于“前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多方主體各自為政,信息流動不充分,數據掌握不全面,協同性、一體化的格局尚未完全建立,直接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要打造內外協同育人平臺,首先明確按照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要求的育人共識,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托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基礎,借鑒互聯網跨界思維,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三)借鑒互聯網技術,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傳統優勢和信息技術的融合協同發展
青年是“數字化的一代”,錯綜復雜的互聯網信息對他們的三觀產生深刻影響。僅僅依靠過去傳統的灌輸性和對話性的思想教育方式某種程度上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發展要求。面對著訊息萬變的時代,誰能科學運用好新技術、新手段,誰就能把握信息的主動權。2016年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會議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已經進行了多年的基礎性探索,取得了諸多成果。但是缺乏從頂層設計層面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相融合的規律性研究,從動態層面上對思想政治教育傳統優勢和信息技術相融合的機制性研究,從互聯網思維角度上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傳統優勢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研究。全媒體時代迅速發展要求教育向云端拓展,要求有互聯網思維和信息化理念,結合不同學院辦學特點、地區特色、專業特征等建立、選擇應用信息技術平臺,利用信息技術及時把握青年學生思想動態,借助大數據進行動態把控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的自覺性,提升學生的獲得感。同時,有效地打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跨時空性和立體化的現代化氣息,真正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四)借鑒分享便捷思維,實現內容與技術融合發展
內容和技術是不可或缺的。內容和技術融合發展,優勢互補,才能實現此長彼長的倍增效應。離開內容談技術創新,就猶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離開技術創新談內容,輿論引導能力就無從談起。全媒體時代下,誰能掌握信息傳播規律,科學運用新技術、新手段面對時代變局,誰就能占據信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主動權。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內容。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等多方面內容,教育學生確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所有這些教育內容都需要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之上。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6]。”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效首先要求思政工作者真信、真懂馬克思主義,需要依靠徹底的理論去說服人、引導人、凝聚人和鼓舞人。但是不講究方法,故作高深的玄理、曲折復雜的邏輯、枯燥無味的教條,是無法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信息新技術只是信息傳播的手段。信息傳播的背后是價值導向。全媒體時代下,誰能科學運用新技術、新手段,面對時代變局,率先洞悉全媒體時代的傳播規律,誰就能占據信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主動權。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效就得接地氣,要善于思考,深入發掘好材料的內涵,梳理和闡發好材料中蘊含的精神和深刻道理,運用豐富的新聞語言、形式、方法、技巧創作出精品力作來。善于使用青年話語體系,創新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把深奧的道理講清講透。堅持內容與技術雙輪驅動,通過融合發展,下大功夫進行內容生產的供給側改革,創新話語表達體系,與新技術、新渠道優勢疊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信息辦公室,2018年8月[EB/OL].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
[2]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5月5日,人民網[EB/OL].http://edu.people.com.cn/n/2014/0505/c1053-24973276.html.
[3]黃相懷.善用互聯網思維看待中國政治[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6):33-34.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60.
[5]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216-217.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