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臻澤 陳加洲
摘要:有關人類的智能,目前還沒有學者完全了解和掌握,智能的發生與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質和物質的本質共同被納入自然界的四大奧秘。智能的概念界定是一切智能研究的基礎,研究方向不同,對智能的概念理解、理論研究也會存在差別。本文主要是對以往文獻中智能在不同學科門類中的含義的進行歸納總結,幫助讀者了解什么是智能,并對人類智能特點、發展水平進行了闡述,隨后在智能未來發展內容中筆者深入探討了人類智能發展的極限、互聯網與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趨勢,最后提出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要相互協同發展來創造多樣性的未來。
關鍵詞:智能;極限;發展趨勢
引言
2019年4月7日,人社部、市場監管總局、統計局聯合發布13個新職業,其中包含現在流行的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工程技術人員。2019年4月10日,人類首張黑洞照片的公開證明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紛紛燃起對愛因斯坦大腦構造的再研究。這個時代,科技對于人類文明發展的影響是空前的,人工智能改變著人類的生活,人才市場開始搶占工程技術人才高地,同時,人們對于自身智能的了解仍然存在疑問。現有的研究多是從人工智能和互聯網的角度直接切入,本文從人類智能角度進入,在了解人類自身的智能以及人類智能可能存在的極限基礎之上過渡到人工智能,角度新穎,也幫助人們在迫切關注人工智能時了解人類智能。
1、智能是什么
1.1 智能含義
智能,中文中被稱為智力、智慧等,英文中用Intelligence來稱呼。《現代漢語詞典》將智能解釋為“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韋氏大辭典》對智能的解釋為“理解和各種適應性行為的能力”,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一般都把智與能看做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概念,“智”是認識客觀物質世界,“能”是指人的行為能力。對于現代科學家來說,腦科學家、心理學家、哲學家等都對智能概念有具體研究。生物學中腦科學家對大腦智能進行研究,他們認為人腦是產生人類智能的生理基礎,通過觀察人類大腦及神經結構來清楚人腦在不同思維活動下腦部區域的活躍興奮程度,剖析大腦組織神經元的連接和智能產生方式;在心理學范疇內,我國學者通常將智能看做是各種能力的綜合,這里的各種能力包括人的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和思維力五類,人的智能作為一種綜合能力但以人的思維力為核心;哲學領域也對人的智能的本質進行了深入探討,學者徐才、郭鳳海(1992)認為人類的智能是自然界的物質、能量和信息在人那里所達到的一種新形式的運動,它涉及到人腦、社會與宇宙三者之間的內在演化過程。
1.2 智能發展水平
國內外的研究學者將智能的進化用宇宙智能譜來表示,宇宙智能譜是指宇宙間存在一條智能從低到高進化的智能譜,中國學者鐘義信是這樣解釋的:“想象一個連續的智能水平空間,其中根據不同事物的智能水平將其放入合適的位置,有動、植物,人和機器等等,任何事物都具有智能,只是智能高低不同而已,人類具有最高的智能水平,無生命的物質具有最低智能水平。”而專注于人類智能發展水平來說,人的智能發展與生長階段密切相關,因為人的智能最主要體現在智力上,而智力的表現往往以思維力為核心,學者蒙建波(2004)將人的智能水平發展階段劃分為六個階段,從嬰兒時期的語言掌握和表達階段,小學時期的學習認知階段,初中時期的思維聯想階段,高中時期的思維完善階段到大學時期的自制和知識自學習階段,人類的智能在工作和學習中得到不斷的提高和發展。
2、智能的未來發展趨勢探究
2.1 人類智能發展極限
人類智能的極限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統一明確的答案,外國的邏輯學家哥德爾未明確給出人類理性的極限,但他認為人類智能的進化就是邏輯的進化,人的智能就是去認知。縱觀整個科學發展史,人類總是在不斷突破認知邊界,人類智能的極限不是絕對靜止的,而是隨著人類發展階段的不同,極限也有所不同,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國內學者王颶安(1995)從數理邏輯角度去對人類智能極限做出解釋,他認為人類的智能是從社會實踐中產生的,人類智能從實踐、認識、再實踐和再認識中不斷提高,循環不斷逼至極限;魏金河(2007)認為人的智能是在生理基礎與外部環境共同作用下產生,人類對于自身和外界事物規律的認識能力以及創造能力是無窮無盡的,人類智能不存在上限。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則從量子光學和計算機的角度去解釋人類的智能極限,外國學者諾爾蒂認為人類智能的致命缺點是受人類理解速度的影響,單單從視覺傳感上來說,人類每秒理解的平均信息量只有入眼信息量的28萬分之一,他認為人類智能極限實質上是受人類生理極限的限制;外國學者Douglas Fox(2011)認為人類智能發展已經接近演化的極限,各種研究表明可以使人類變得更加聰明的細微變化大多數都會受到物理定律的限制,舉例來說,人腦容量的增加能夠明顯影響人腦神經元的數量進而增加人的智力,但是這也會使大腦處于超耗能狀態,腦神經線路會受限于熱力學定律。筆者認為,邏輯學家認為人的認知能力是無窮無盡的,所以人的智能也應該是無上限的,這是“軟極限”;實際上人類智能受到人類生理“硬極限”的限制,譬如快速的視頻讀入、音頻抓取等,人類聽覺只能抓取頻率在20赫茲~20000赫茲的音頻,超出人類攝入信息極限的部分是人類智能所不能及的,這些可能需要人工智能的幫助。
2.2 互聯網與人工智能未來發展趨勢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代表,互聯網是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誕生和發展的基礎平臺,大數據又是人工智能進化的源泉。最初的互聯網發展是用來實現人人的信息連接、物聯網的搭建等,是一個信息網絡化的過程。互聯網發展的下半階段,結構完整、全面化和系統化的網絡連接已經逐漸成型,并且開始往縱深發展,大數據基礎之上出現人工智能。互聯網與人工智能之間的不斷交融促使互聯網智能化不斷提升,世界逐步邁入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隨著互聯網覆蓋范圍和發展空間不斷延伸,人工智能的發展產物正在不斷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并為人類帶來便捷、新穎的體驗,比如可穿戴設備、無人駕駛汽車、虛擬現實等等,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引領世界科技發展的新熱潮。現今互聯網智能化的發展使得互聯網功能結構與人腦高度相似,互聯網云腦開始形成:以物聯網為代表的互聯網大腦的感覺神經末梢,以云計算為代表的互聯網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以無人機、智能駕駛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大腦的運動神經系統,以虛擬現實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大腦的視覺神經系統等等,人工智能正在再塑互聯網。
雖然目前使用的人工智能技術多種多樣,但是仍處于初等智能、淺層應用的階段,并未真正達到各個產業領域全部打通的程度。一方面,人工智能一直受制于沒有足夠多的數據進行驗證和訓練。依托于互聯網應用的深入發展,人類社會進入大數據時代,數據量并不是限制人工智能發展的主要原因,數據無法共享,“數據壁壘”的存在成為了主要的制約因素。目前很多部門單位聲稱的大數據并不是真正的大數據,其擁有掌握的數據并不是全集的,各單位內部掌握著不同的信息數據,但囿于數據共享后利益不能共享、單位隱私和安全受到損害等問題不愿公開數據,各自中心化數據的結果是形成獨立的信息孤島,數據種類單一且價值密度低,難以接近真正的大數據源;另一方面,目前行業內多數人工智能狂熱者多著重于AI的應用場景而非核心的技術領域,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因素除了數據之外,還包括算法和算力,算法和算力屬于超尖端技術,每次突破難度極大。基于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的數據處理量依舊在不斷擴大,人工智能的算法技術多是采用傳統的分布式計算結構,關鍵技術還需要尋求創新和突破,來解決日益增長的數據負荷。其次,算法程序的進步往往建立在以云計算為核心的強大計算平臺之上,隨著人工智能應用對算力要求越來越高,以云計算技術應用為代表的計算2.0時代正在朝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計算3.0時代轉變。
長期來看,人工智能的發展任重而道遠。第一,區塊鏈技術能否打破“數據壁壘”、解決信任危機,最終實現數據共享流通,幫助各個領域、行業合作研發出更加綜合全面的人工智能產品。第二,人工智能在過去幾年只是在部分傳統領域小試牛刀,人工智能的“落地”問題仍然是未來發展的核心,人工智能將如何更好的給實體產業賦能,幫助各個企業尋找在商業上可規模應用的方案將是一大挑戰。第三,人工智能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突破離不開頂級AI專家的努力,根據《2019年全球AI人才報告發布:AI專家僅3.6萬》可知,AI專家已經到了供不應求、極其稀缺的地步,未來全球化AI專業人才的培養將是無法回避的重大問題。第四,不少學者對于未來的人工智能發展持有威脅論的看法,未來能否研發出具有自主學習和生物特性的超級人工智能?以及從倫理上來說,當人工智能足夠發達,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界限模糊的時候,又該如何平衡兩者關系?這些可能都是未來需要思考的問題。
3、啟示
人類智能和機器智能各有優勢和短板。一方面,人類擁有意識和豐富的情感,人工智能尚不具備這類生理特性,其計算方法不包含人類的價值判斷;另一方面,情感和心理活動會對人類智能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人的“認知偏差”和“心理暗示”是最典型的例子。從上世紀50年代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開始,圖靈也預測過未來的人工智能將會達到人類智能的水平,甚至將迎來超越人類智能進化的奇點。從谷歌研發的人工智能AlphaGo完勝人類圍棋高手李世石開始,人類似乎越來越期待圖靈奇點的到來,人類智能和人工智能碰撞火藥味越來越濃。未來很難預測人工智能是否會擁有自主意識超越人類成為“超級智能”,但是能肯定的是,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是人類智能的延續,人工智能在技術方面能夠彌補人類智能的不足且為人類服務,兩種智能需要相互協同為人類創造更多的有利因素來發展多樣性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金觀濤.反思“人工智能革命”[J].文化縱橫,2017(04):20-29.
[2] 吳樹仙.哥德爾定理與邏輯認知進化[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1(01):18-22.
[3] 董佳蓉.試析光機智能的語境瓶頸——基于諾爾蒂的量子光學計算機理論[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 2014(02):35-39.
[4] 陳瑩.人工智能是互聯網下半場核心技術[N].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2017-10-24.
[5] 張力平.人工智能與互聯網的美妙融合[J].電信快報,2018(5):9.
[6] 劉鋒.互聯網云腦與人工智能時代的興起[J].文化縱橫, 2017(04):38-44.
[7] 懂懂.直指智能世界愿景華為智能計算致力做好“基石”[J].商訊,2018(21):18-20.
[8] 盧光明.智能制造人機協同制造系統安全問題及其應對措施[J].網絡空間安全,2018(02):26-33.
[9] 王天恩.人工智能與人類命運[J].教學與研究,2018(08):50-56.
[10] 賀欣曄. 科幻文學中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的關系[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02):111-115.
作者簡介:
周臻澤,貴州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組織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
陳加洲,博士,貴州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組織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