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鴻
摘 要:土地流轉制度的實施是推動農業規模經營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建設現代化農業的關鍵措施。目前各地農村已經在實踐過程中,探索出多種農業規模經營發展模式,文章從農村土地流轉情況出發,研究土地流轉與農業規模經營模式的發展策略,針對現有經營模式,提出具體的發展建議,以期為相關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土地流轉? 農業? 規模經營
一、農村土地流轉情況
以安徽省某縣為例,該縣處于淮河中游南岸,國土面積1949.5平方公里,包括15個鄉鎮、198個行政村和25個農村社區。該縣人口總數為78.2萬人,其中包含農業人口數量65.66萬人。該縣農用地面積220.1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75%以上,其中包括161萬畝耕地,基本農田保護區域占146萬畝。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四十年間,該縣與其他傳統農業地區相似,在青壯年勞動力向外輸出的情況下,多數家庭只有老人和兒童留守,加之農村土地較為分散,許多農戶放松偏遠土地管理,出現土地荒棄、廣種薄收的問題。
為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推動農村土地流轉及農業規模經營模式的發展,該縣地方政府陸續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其中,對于新受讓流轉土地在50畝以上、合同期限在5年以上且經營時間滿1年者,按照每畝100元進行獎勵。對于糧食作物生產面積單季達到100畝的農戶,另外給予0.5萬元獎勵,達到500畝的農戶,另外給予1萬元獎勵。同時為了推動農業規模經營發展,在地方政府引導下,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得到加快。主要通過農業合作社、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等形式,為農業經營者提供信貸支持。
二、土地流轉與農業規模經營模式發展
(一)自發流轉形成的傳統項目大戶
土地流轉與農業規模經營的關系主要體現在,推行土地流轉制度可以提高農村土地集中度,從而擴大農業經營規模。同時,土地流轉方式也會對農業規模經營項目模式及主體利益產生影響,進而決定著其發展方向。近年來,在各地農村土地流轉與農業規模經營實踐過程中,已經出現許多項目模式。其中,由農民自發流轉形成的傳統項目大戶模式非常具有代表性。在多數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情況下,一些具有先進市場觀念、經營能力的農村人才,抓住土地流轉機會,構建規模經營模式。雖然在以往的實踐過程中,缺少規范的協議和完整的制度,但客觀而言,由農民自發流轉形成的規模經營模式,起到較好的帶動作用,而且實現了農民增收目標。因此,在現階段土地流轉與規模經營發展過程中,應繼續鼓勵農民發揮主動性,同時對土地流轉過程加以規范化,通過制定規范的協議、并進行備案,減少后續矛盾糾紛問題。
(二)政府介入形成的公司經營模式
由政府介入形成的新型公司經營模式,是目前農業規模經營發展的一個重點方向。在此過程中,地方政府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制定土地流轉制度和相關扶持政策,使更多的農民參與到規模經營過程中。還有許多地區在地方政府的主導下,通過建立信息咨詢平臺、技術服務平臺,讓更多的農民了解規模經營模式的特點和優勢,加快了土地流轉制度的實施,對農業規模經營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比如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合作社模式,先將地租交給村集體組織,再由其進行分配,同時保留村集體組織的公共使用權。在規范化管理的統一實施下,使農業規模經營初具規模,產生許多高附加值的農業創新產品。這種模式的專業化和市場化程度更高,符合現代化農業建設發展趨勢,應積極推廣。
(三)多種農業規模經營模式的發展
站在農業經營主體的角度,在其選擇土地流轉及農業規模經營模式時,主要考慮成本、收益結構方面的問題。由于多數農民對新型產業及產品生產流程不夠了解,在建設新型產業模式的過程中,會在信息費用、技術費用等方面出現較高的成本,限制了農民的參與熱情。而且普通農戶經濟實力有限,采取傳統項目大戶模式,只適合于少數群體。因此,在現階段的發展過程中,應積極推廣多種不同的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模式,包括轉包、互換、入股、租賃等,滿足不同農業經營主體的實際需求。地方政府則應繼續發揮主導作用,加強政策引導,完善相關配套保障措施,推動農業規模經營發展。在此情況下,可以借助規模經營的優勢,擴大農業品牌影響力,促進農民收入的提高。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土地流轉與農業規模經營的密切關系,應在考慮農業規模經營發展需求的基礎上,加快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擴大土地流轉實施范圍,讓更多的農戶能夠享受扶持政策,并參與到農業規模經營發展過程中。
參考文獻:
[1]程宇.土地流轉與農業規模經營的模式調查[J].新西部,2019(2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