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麗鶴
腦梗塞指因腦血栓形成、腦栓塞等所致局部腦組織血液供應障礙,繼而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以神經體征為主的系列癥狀,嚴重時可致腦疝、昏迷,造成患者死亡[1]。腦梗塞發生后,患者腦組織存在不同程度缺血、缺氧壞死,及時恢復腦組織血液供應、減輕神經缺損是腦梗塞患者治療重點[2]。丁苯酞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用于改善腦梗塞缺血區灌注、減輕神經功能缺損的藥物,目前在腦梗塞治療中有一定應用,且不受溶栓治療窗限制;阿托伐他汀是一類改善血脂的藥物,常用于冠心病、腦卒中等與血脂異常相關疾病的輔助治療[3]。本研究將丁苯酞聯合阿托伐他汀鈣片用于腦梗塞治療,旨在觀察其療效及對患者側支循環建立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200例腦梗塞患者臨床資料,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符合《神經病學》中腦梗塞診斷標準[4],首次發病,發病到入院時間≤48 h,年齡30~75歲,入院時格拉斯哥評分(GCS)13~15分,自愿接受治療,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腦外傷、腦出血、顱內占位性病變,既往腦卒中病史、顱腦手術史,存在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疾病、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入院時嚴重意識障礙,精神病史,中途出院或轉院治療,治療依從性差,臨床資料不全。將納入對象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106例與對照組94例。觀察組男62例,女44例,年齡(63.42±8.55)歲,年齡范圍39~75歲,發病6 h內入院者42例,6 h以上者64例,GCS評分(14.26±0.34)分,合并冠心病42例,高血壓38例,糖尿病31例;對照組男53例,女41例,年齡(62.18±9.67)歲,年齡范圍37~75歲,發病6 h內入院者40例,6 h以上者54例,GCS評分(14.31±0.42)分,合并冠心病39例,高血壓34例,糖尿病32例。2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2組發病6 h內入院患者均給予尿激酶溶栓(100萬~150萬單位尿激酶+100 ml生理鹽水,30 min內經靜脈滴注完畢),入院后常規有吸氧、補液、控制血壓及血糖、營養神經、控制腦水腫等基礎治療,并給予拜阿司匹林(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規格100 mg×30片)口服,100 mg/次,每日1次;硫酸氫氯吡格雷片(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83,規格75 mg×7片),75 mg/次,每日1次。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阿托伐他汀鈣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J20120050,規格20 mg×7片)口服,2片/次,每日1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之上,給予丁苯酞軟膠囊(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99,規格0.1 g×24粒)口服,2粒/次,每日3次;連續治療14 d,觀察療效。
1.3 觀察指標 (1)療效:治療前(入院時)、治療后(治療14 d后)采用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量表評分(NIHSS),該量表涵蓋意識水平、感覺、運動、視野等11項評估內容,總分42分,得分越高表示神經缺損越嚴重;療效標準參考文獻[5],基本治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NIHSS評分減小90%~100%;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好轉,NIHSS評分減小46%~89%;好轉: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改善,NIHSS評分減小18%~45%;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或加重,NIHSS評分減小0%~17%或增加。(2)血液流變學指標:治療前、治療14 d后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4 ml,采用血流變分析儀檢測血漿纖維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漿黏度。(3)責任血管血流及側支循環代償改善情況:治療前(入院24 h內)、治療后行腦多普勒超聲(TCD),顳窗探測大腦中動脈(MCA)、大腦前動脈(ACA)、大腦后動脈(PCA)及雙側頸內動脈,枕窗探測雙側基底動脈(BA)、椎動脈(VA);先確定責任血管,評價參數以腦TCD血流速度為主,以責任血管平均血流速度(Vm)增加10 cm/s為改善指標;根據解剖確定可能側支代償動脈,TCD判斷側支代償開放以病變側相應段血流速度增加為標準,具體標準可參考文獻[6],側支循環改善標準即1條血管Vm增加10 cm/s。(4)腦側支循環分級:治療前、治療后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評價患者腦側支循環建立情況,參考ASITN/SIR側支循環分級系統[7],0級:腦缺血區周圍未發現側支血管;1級:部分持續缺血部位周圍發現緩慢側支血流;2級:部分持續缺血部位周圍出現快速側支血流且只達部分缺血區;3級:靜脈期晚期階段缺血區出現緩慢、完全側支血流;4級:經側支血流逆向灌注能快速、完全供應缺血區。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行數據分析,療效等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卡方檢驗;NIHSS評分等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獨立樣本t檢驗、配對樣本t檢驗分別用于組間比較、組內前后對照;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及療效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2.1 療效比較 治療前,2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4 d后,觀察組NIH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2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8.30%(P<0.05)。見表1。
2.2 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2組血漿纖維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漿黏度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上述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血清氧化指標比較(x±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2.3 責任血管血流及側支循環代償改善情況 治療14 d后,觀察組責任血管Vm增快和側支循環代償改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責任血管血流及側支循環代償改善情況[例(%)]
2.4 腦側支循環分級比較 治療前,兩組腦側支循環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腦側支循環分級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腦側支循環分級比較(例)
注:2組組內治療前后比較P<0.05; 治療后組間比較P<0.05
腦梗塞是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重,其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嚴重威脅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負擔[8]。臨床治療腦梗塞以早期溶栓、抗凝治療、改善腦循環、營養神經等為主,主要目的在于挽救患者神經損傷、提高神經功能,但仍有患者治療效果不佳[9]。尋找更為有效的治療手段,對患者有重要意義。
研究發現,梗死灶周圍常有一個缺血半暗帶,半暗帶區域存在處于半休眠或休眠狀態的存活腦細胞,但這些細胞缺少能量供應,僅能短時間內維持自身完整形態,及時恢復該區域血液供應,可以挽救神經細胞,減輕神經功能缺損[10]。丁苯酞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新型抗腦缺血藥物,研究表明,其可以增強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達,利于缺血半暗帶新生血管形成,重建微循環,增強缺血區血流灌注,進而恢復半暗帶神經細胞活性,改善神經功能缺損。此外,丁苯酞可減少花生四烯酸水平,增加腦血管內皮一氧化氮(NO)、前列環素(PGI2)水平,有擴血管和抗血栓形成作用。丁苯酞還能減少谷氨酸釋放及細胞內Ca2+濃度,可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清除自由基,減少神經細胞損傷[11]。臨床發現,腦梗塞患者多伴一定血脂異常,阿托伐他汀是羥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選擇性抑制劑,可以減少膽固醇生物合成、提高低密度脂蛋白分解和攝取,降低血脂水平。此外,有研究發現,阿托伐他汀有抗血小板聚集、增強NO合成、抑制炎性因子表達、減輕氧化應激等作用,能有效改善血液高凝狀態,促進微循環,減少神經組織炎性損傷及氧化應激損傷[12]。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丁苯酞聯合阿托伐他汀鈣片治療的觀察組,治療14 d后,NIHSS評分低于單采取阿托伐他汀治療的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丁苯酞聯合阿托伐他汀用于腦梗塞患者中,有利于減輕神經缺損,提高臨床療效。纖維蛋白原升高、血小板聚集會增加血液黏度,而血液黏度升高是腦梗死發病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降低這些指標對改善腦血流、恢復腦血液灌注有積極意義,也是減少腦梗死再發生的關鍵[13]。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血漿纖維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漿黏度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丁苯酞聯合阿托伐他汀能改善血液黏度、利于腦血液循環,與李園園[14]研究類似。腦側支循環通常伴隨著腦梗塞發生、發展,有利于緩解患者缺血情況,研究表明,腦側支循環代償越好,患者預后越佳[15]。TCD檢查能準確反映顱底動脈血流速度、方向等,可監測側支循環代償情況;DSA檢查能清晰顯示側支循環解剖結構,是判斷側支循環建立的金標準。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責任血管血流、側支循環代償改善、腦側支循環分級均優于對照組,提示丁苯酞聯合阿托伐他汀能改善責任血管血流速度、促進側支循環建立,與李霜梅等[16]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丁苯酞聯合阿托伐他汀用于腦梗塞患者治療,對減輕患者神經缺損、改善血液流變性、促進側支循環建立有積極意義,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