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君,毛文凱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其起病急、進展快、發病率較高,是造成我國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其中,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死亡率占冠心病的1/2以上[2]。臨床上主要通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 治療CHD,具有創傷較小、操作簡便和術后恢復快的優勢。但是PCI術后容易出現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影響患者預后。因此,對ACS術后的療效評價已逐漸向功能恢復和心理健康方面發展[3]。有調查表明,患者的個性特征和心理狀況分別作為內外環境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4]。本研究旨在探討上述因素與ACS患者生存質量之間的相關性,從中尋求提高生存質量的護理方法,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采用前瞻性對照研究,選取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在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確診為ACS并行PCI手術治療的患者10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齡(59.34±7.36)歲,年齡范圍26~69歲;婚姻狀況:已婚40例,未婚10例;受教育程度:小學15例,初中20例,高中及中專10例,大專及以上5例。干預組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齡(60.38±7.44)歲,年齡范圍25~68歲;婚姻狀況:已婚39例,未婚11例;受教育程度:小學12例,初中25例,高中及中專6例,大專及以上7例。2組一般資料具有臨床可比性(P>0.05)。
1.2 入選排除標準
1.2.1 入選標準 (1)年齡≥18歲,男女均可;(2)符合歐洲心臟病協會制定的ACS診斷標準[4];(3)神志清楚,表達流暢;(5)知情同意,能獨立完成本研究相關量表的填寫。
1.2.2 排除標準 (1)陳舊性心肌梗死或合并有心力衰竭者;(2)血液系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疾病者;(3)孕產婦或哺乳期女性;(4)既往有精神系統疾病及家族史者。
1.3 方法
1.3.1 調查方法 入院第1天對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由研究者作統一的解釋性語言后自行完成答題,對于不完全具備閱讀書寫能力者,由護士配合指導患者進行填寫。共發放問卷100份,當場回收,有效回收率100%。
1.3.2 調查工具 (1)生活質量量表: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和出院后3個月采用中國心血管病人生活質量評定問卷(CQQC)[5]評價患者生活質量,該問卷分為醫療狀況、體力、工作人際狀況、病情、社會心理狀況、一般生活等項目,共23個問題。評分最低分0分,最高為154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2)艾森克個性問卷(EPQ)[6]:該問卷設有1個效度量表和3個人格維度,3個人格維度分別為精神質、神經質和內外向。(3)癥狀自評量表(SCL-90)[7]:采用此量表評估患者心理健康水平,該表包括90個項目,采用 5級評分法進行評分,評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1.3.3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給予健康指導和常規護理。干預組:(1)疾病知識指導:疾病知識教育工作貫穿于患者整個治療過程中,首先采取發現的形式宣教,在護士對患者進行護理操作時對于發現患者對疾病知識的不了解或存在的對疾病康復不利的問題進行及時糾正和指導;其次,每周選擇1天進行“一對一”宣教,每次10~20 min,宣教內容采取模塊化,每個模式塊為一個宣教知識點,共6個模塊,包括ACS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PCI要點,MACE防治,飲食運動指導,用藥指導,出院指導。于患者出院前完成所有模塊指導。最后組織病友會,在會議上進行系統的疾病治療、MACE預防及康復指導。(2)心理護理:根據SCL-90評估結果,針對不同患者的心理問題給予針對性指導,以緩解其不適,降低心理壓力,從而減輕患者負擔,調動患者治療積極性。(3)微信群的建立:由研究者建立“ACS護患之家”,將干預組患者納入微信群中,由2名主管護師作為兼職微信管理員。管理員每周一、三、五早上7:00-8:00,二、四、六晚上18:00-19:00各推送一條ACS疾病相關知識的資料,推送健康內容包括藥物介紹、用藥指導、降低膽固醇專題、飲食指導、運動指導、MACE事件等,同時對病人的問題進行針對性回答。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個性特征比較
干預后,干預組患者精神質、神經質得分低于對照組,內外向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2組患者個性特征比較(分,x±s,每組n=50)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與干預后對照組比較bP<0.05
2.2 心理狀況比較
干預后,干預組患者軀體化、強迫狀態、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怖、偏執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2組敵對、精神病性評分比較無差異(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2組患者心理狀況比較(分,x±s,每組n=50)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與干預后對照組比較bP<0.05
2.3 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后,干預組除醫療狀況外其余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x±s,每組n=50)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與干預后對照組比較bP<0.05
PCI術后MACE和ACS的發生和發展與患者遺傳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聯系密切,而抑郁能夠使心血管病性死亡率增加69.0%,使總死亡率增加78.0%[8]。所以要重視患者心理和社會因素對ACS的致病情況[9]。心理和社會因素不僅是能夠造成疾病的因素,也能夠惡化疾病,從而影響疾病的治療、康復[10]。相關研究結果顯示[11],ACS患者主要有焦慮恐懼心理和自卑抑郁心理,患者大部分有心血管病史,癥狀反復,多次住院,擔心生活上及經濟上都給家庭帶來影響而責怪自己,擔心預后,失去治療信心,往往情緒低落、生活質量下降。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患者EPQ個性特征檢測結果顯示,精神質、神經質得分較高,內外向得分較低,表明患者情感易于外露、沖動,常常表現為焦慮、抑郁、情緒起伏較大,遇到刺激,易有強烈的情緒反應。而干預后,干預組患者精神質、神經質得分低于對照組,內外向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促使患者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面對疾病。SCL-90量表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患者體力、病情、一般生活、社會心理、工作人際關系以及生活質量量表總分均較低,表明ACS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并存在多種軀體不適、抑郁、焦慮、強迫等負性情緒,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11]。而干預后,患者體力、病情、一般生活、社會心理、工作人際關系以及生活質量量表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ACS術后并發心血管事件患者個性呈內向、神經質個性,心理健康狀況差,生活質量低下,而通過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個性特征及心理狀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