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
(重慶交通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重慶 400074)
隨著高速公路的迅速發展,如今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已經不能滿足超額的服務需求,面對服務區使用者的需求變化,不論是對服務區布局規劃還是景觀規劃都需要完善改革。高速公路服務區應進一步提升服務品質和管理水平,拓展高速公路服務區功能,滿足不同層次司乘人員的多種需求[1]。本文就從高速公路服務區景觀優化方面入手,在服務區規劃設計基礎上進行景觀優化探索,使之更加科學合理,更好地為司乘人員提供服務。
截至2018年底,山西省現共有公路服務設施128對,其中停車區為27對。截至2019年7月底,以餐廳超市為運營標準,其中已運營服務區66對(含停車區),未運營服務區38對(含停車區)。本研究針對山西省高速公路服務區規劃布局、景觀設計、服務水平等進行詳細的數據調研和實地考察,整體把握山西省服務區特點、發展問題、難題及需求等,結合國家、行業及地方政策導向和標準要求,總結山西省高速公路服務區發展現狀及特點。
根據調研數據統計,山西省高速公路服務區多重視經營設施的建設與管理,在司乘人員的生理需求、舒適質量要求等關注度不夠,服務區設施布設不規范,綠化率小,管理服務不到位。而在景觀設計方面存在較大問題,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綠化面積小且綠化資源不能充分利用,視覺景觀環境差。高速公路服務區大多數服務區閑置綠地太多,導致雜草叢生,影響服務區內部景觀及使用。此外,服務區內部缺乏休息設施,植物綠化缺乏層次感,難以起到降低噪音的角色(圖1)。
(2)服務區周邊特色資源未利用和體現。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建筑外觀無特色。服務區內部建筑外觀千篇一律,顏色以土黃色和白色為主,內部構造簡單,周邊歷史文化和資源未展現;第二,經營內容無體現。服務區內部售賣常規商品,僅提供一般性的公益性服務,而服務區作為地方形象展示窗口,應充分利用其窗口作用,售賣當地特產,成為當地文化展示平臺,發布周邊旅游資源信息等(圖2)。

圖1 服務區荒廢綠地

圖2 建筑外觀無特色
(3)服務區內部及外部設施老舊,硬件設施嚴重不足。服務區外部場地為水泥地面,且地面開裂嚴重,坑洼較多,經修補后場地新老地面對比明顯,“補丁”情況嚴重。停車場內標志標線缺失嚴重,大多依靠人力指揮,費時費力。此外,還有服務區加減速車道長度不夠,轉彎半徑不足等安全隱患(圖3)。
通過對山西省高速公路服務區的實地調研,可以看出國內服務區的通病,服務區前期規劃設計時只考慮了單一運輸功能,缺乏全面的布局規劃,忽視了景觀建設的重要性。

圖3地面凹陷、開裂
2.2.1 缺乏相關的標準和規范
國外在高速公路服務區規劃設計方面有著相當完善的標準和規范,相比之下,目前國內則比較缺乏類似的相關性規范,多數服務區是參照歐美國家和日本進行設計的[2]。國內沒有完善的高速公路服務區規劃設計標準和規范,早期的服務區建設時主要參照歐美國家和日本進行規劃設計,但整個規劃布局設計仍存在諸多缺陷,無法滿足司乘人員的需求。
2.2.2 缺乏對景觀設計的重視度
目前,在高速公路服務區布局規劃中,較為忽視景觀綠化,存在綠化面積少或者綠地荒廢的現象。綠化形式千篇一律,簡單的植被種植,毫無任何綠化設施,缺乏對景觀設計的重視度,導致服務區內綠地資源浪費以及景觀綠化單一,無法與服務區融合。
2.2.3 缺乏整體設計的理念
側重獨立建設項目本身服務區的規劃,缺乏對全線及路網的綜合考慮[3]。早期服務區較為淡化景觀綠化,只在必要的地方少量種植綠化植物,種類也相對單一,形成個別植物“拉通式”種植[4]。高速公路服務區景觀設計與高速公路景觀、服務區規劃設計、周邊資源脫節。大多服務區景觀呈現出來的都是千篇一律或者雜亂無章,毫無特色,而有些服務區周邊資源條件優越,卻未使服務區達到窗口展示的效果,對周邊資源也是一種浪費。
高速公路服務區景觀布局一定要對整條高速公路予以考慮,以避免服務區景觀脫離整條高速公路的主題和風格[5]。同時,還應考慮與當地文化、周邊自然環境的結合,在整條高速公路上風格一致的前提下,突出服務區景觀的地域性和特色性,成為一個地域文化展示的窗口。
高速公路服務區根據景觀功能定位分區規劃,大致可分為停車區、景觀區、隔離區、引導區。不同類型的功能區采用不同的景觀元素設置,植物種類選擇也根據分區的不同,合理的應用到不同區域。
文化體驗,是永恒持久而深刻的體驗[6]。將植物文化、地域文化應用到服務區景觀設計中將會大大提升對司乘人員的吸引力,通過景觀小品、植物搭配、地形處理等方式來展示當地文化,增添趣味性和體驗性。
在植物選擇上,以鄉土樹種為主,鄉土樹種適應性廣泛、不易感染病蟲害、易于養護。如山西鄉土植物遼東櫟、白樺等,適應性強,景觀效果好。
高速公路服務區景觀設計的整體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服務區景觀設計應結合該段高速公路景觀、地方特色,與之保持對應統一,提煉自然人文景觀要素,將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相互融合,充分利用場地周邊的特點,形成有序的空間,使服務區成為景觀文化載體的重要節點。另一方面,在服務區規劃設計時,布局規劃與景觀規劃應同時考慮,保證服務區景觀與周邊景觀的統一、服務區建筑與內部景觀的統一,避免布局規劃設計完成后,用景觀綠化填充邊角部分。
高速公路服務區作為展示地方特色的舞臺,不僅可以有效地帶動服務區及周邊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可以成為當地的地域性宣傳窗口,帶動地方的經濟、旅游等全面發展和提升[7]。服務區內部利用標志標牌、景觀小品、民間作品、標志性建筑等元素豐富服務區景觀,直觀地展示服務區的地方旅游資源、文化遺產、民俗文化等內容,讓司乘人員感受到當地特色文化。在離風景區較近的服務區,可考慮打造成景區“接待前廳”,采用開放式的布局模式,將過往司乘人員從服務區進入到景區,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服務區景觀的營造,要有效融合原有自然景觀,與之協調,提供安全的景觀環境。一方面,要基于對場地原有自然環境的保留,保留對場地景觀設計有積極影響的元素[8],避免人工式景觀對自然景觀的破壞,造成視覺和心理影響。另一方面,服務區自身景觀與周邊自然景觀相互協調依存,減少“建設型景觀”的打造,弱化人工式景觀痕跡,景觀過渡流暢,設計既相互呼應又各具特色,形成一個和諧的景觀空間。
高速公路服務區景觀層次的多樣性主要體現在建筑造型、綠化層次等方面。建筑造型主要考慮當地文化特色和周邊自然環境,打造成標志性建筑;景觀綠化的層次感主要體現喬灌木在不同功能區的配置情況。隔離帶綠化種植注重原有植被的合理利用下,種植不同層次的喬灌木,體現其觀賞性的同時作為出入口的引導;停車區綠化強調內部交通流線的引導性以及場地的空間分割,保障人車隔離,通常種植常綠大喬木;活動空間區主要考慮相關主題的營造,主要鄉土植物為主,通過喬灌花草、慢生與速生樹種、常綠與落葉的合理搭配,利用間斷或突出的點、線、面、色彩來打造多樣性的景觀環境。自然植被種植區選用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植被種類,配置上遵循多樣性原則,注重植物高低層次的變化[9]。
高速公路服務區作為整個高速公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調節旅行節奏,滿足司乘人員的旅行需求,而且還可以提供車輛服務,故其對減少交通事故、提高社會效益具有重要意義[10]。本文通過對山西省高速公路服務區的實地調研,分析了服務區景觀現狀,指出目前服務區景觀設計的突出問題,依據景觀設計的原則,探索了關于服務區景觀優化的思路。通過對高速公路服務區景觀設計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體現對服務對象的關懷和尊重,打造更加安全、自然、綠色的高速公路服務區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