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山
今年3月,國務院國資委主任郝鵬到國投調研指導,強調要持續鞏固深化企業黨的建設。堅持黨對國企的領導是重大政治原則,去年12月的《中國共產黨國有企業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試行)》,是新時代加強國企黨的建設的基本遵循。《條例》對完善企業黨組織參與決策機制提出了新要求,結合企業實際情況,要因企而異地制定黨委(黨組)研究討論的事項清單,厘清黨委和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等其他治理主體的權責,更好把黨的領導與公司治理統一起來。貫徹落實《條例》、完善國企黨組織參與重大問題決策,尚需抓好四個關鍵。
國企黨組織對重大問題進行前置研究討論,是落實“兩個一以貫之”方針的重要制度安排。《條例》明確“本條例適用于國有獨資、全資企業和國有資本絕對控股企業。國有資本相對控股并具有實際控制力的企業,結合實際參照本條例執行。”可見,適用條款對不同股權結構的國企做了分類處理。相對控股但不足50%的國企,要視公司章程或投資協議,結合具體情況參照執行;國資參股企業不在適用范圍之內。
關于前置研究,要結合企業股權結構、經營管理等實際,分層分類、因地制宜,區分國有獨資、全資企業,國有資本絕對控股企業與國有資本相對控股企業;區分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等不同情況,記載入公司章程,應該避免“一刀切”和簡單化地照搬照抄。尤其是參照執行的國企,更要注意公司章程的法定性和自治性。前置研究事項內容、程序,基本屬于公司章程的自治范圍,需要遵循“資本多數決”原則來議定。章程對于公司的作用猶如憲法對于國家,各治理機構的組織和行權要以章程為根本遵循。
《條例》明確了必須經黨組織研究討論的六類重大經營管理事項:1.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和落實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2.企業發展戰略、中長期發展規劃,重要改革方案;3.企業資產重組、產權轉讓、資本運作和大額投資中的原則性方向性問題;4.企業組織架構設置和調整,重要規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5.涉及企業安全生產、維護穩定、職工權益、社會責任等方面的重大事項;6.其他應當由黨委(黨組)研究討論的重要事項。國企應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制定好需前置研究討論的事項清單,清晰黨委和董事會、監事會、等其他治理主體在決策行為的權責邊界。
確定前置討論事項清單的范圍,要突出黨組織的政治站位和領導作用。既要防止“寧左勿右”的做法,把前置討論事項當成“筐”,大事小事都往里裝,甚至以黨委會議決替代董事會和經理的決策和指揮,把黨組織直接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的決策和指揮中心,其結果必然是回到黨委“一元化”領導的老路上去;也要防止清單內容空洞,前置討論“走過場”“做擺設”。
前置討論事項清單是國企決策制度的再創新。原來國企實施的“三重一大”決策事項和程序,應該按照《條例》的要求重新修訂。制定前置討論事項清單制度,要因企而異。不僅要涵蓋企業重大事項決策的范圍,而且要明確前置討論的討論規則、標準、程序和責任等,黨委進行前置研究討論,要區別不同類型的內容與問題,分別對應行使討論決定權、討論意見權和討論建議權。對事關政治標準的大局、方針和方向問題,必須堅定地實行討論決定權;對于涉及經濟合理性、妥當性判斷的問題,則應更多地行使討論意見和建議權,并支持董事會和經理依法行使職權。前置討論事項議決的主要標準是四個“是否”:看決策事項是否符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否契合黨和國家的戰略部署?是否有利于提高企業效益、增強企業競爭實力、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是否有利于維護社會公眾利益和職工群眾合法權益?
管理界有句名言:細節決定成敗。程序是整治細節最好的工具,是能夠發揮出協調高效作用的管理工具。黨委前置討論的機制,要注重設定討論程序,討論結果也要對接后道董事會或經理的相關職責與程序,促進公司決策制度的科學、協調、有序和高效。
首先,前置討論清單列示的重大事項要遵循黨委會議決規則:堅持集體討論研究的程序;按照民主集中制和少數服從多數的議決規則,區分事項內容分別行使決定、建議和提出意見三種議決程序,研究的結果要按規定程序形成會議決議,并記載于會議記錄之中;把研究的結果按照規定與董事會或經理的決策與指揮程序對接。
其次,前置研究的結果對接與溝通程序,一般由雙向進入董事會或經理班子的黨委委員執行。兼任董事或高管的黨委委員,要及時報告前置研究結果對接后落實的情況,對于董事會或經理提出異議的事項,黨委要加強分析研究,加強與董事會或經理的協調溝通,并及時調整完善;溝通協調達不成一致的,應當向上級黨組織或者出資人進行報告。
第三,按“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進入董事會或經理班子的黨委委員,必須按照規定程序落實黨組織決定。但是,前置研究討論的結果,不能代替董事會和經理的決策與指揮。程序的規制作用,就是要避免組織舉措、決策行為受非理性因素的影響,避免任何個人對集體決策活動進行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干涉;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證公司決策的一致性、連續性及合理性。在制度規定范圍內的決策事項,都應毫無例外地應用同一制度、遵守同一程序。
按照決策權和決策責任相統一的原則,明晰各治理主體的決策責任,是制度創新的關鍵之舉。
企業黨組織是執政黨的基層組織,前置討論出錯或失職,追究的是政治責任。主要根據《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貫徹“權責一致、錯責相當”原則,對黨組織和負有責任的黨委領導成員進行問責。董事對公司負有忠實和勤勉義務。《公司法》規定,“董事會的決議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股東大會決議,致使公司遭受嚴重損失的,參與決議的董事對公司負賠償責任。”
因此,完善黨組織的參與決策機制,需遵循“誰決策、誰負責”原則,相應建立健全重大決策失誤和失職瀆職責任追究倒查機制,以及重大決策評估、決策事項履職記錄、決策過錯責任認定標準等配套制度,形成“有章可循、規范有序、違責必究”的決策責任追溯機制。對重大決策失誤負有直接責任者要及時調整或解聘,依法依規追究決策責任;因市場因素、創新的不確定性等引發的損失,則應有相應的容錯免責機制。
國務院國資委2020年1月召開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指出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企業決策關系成敗,決策責任重于泰山!國企唯有建立科學高效的決策機制、黨組織依法合理參與決策,不斷提高決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