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奇
前段上交所網站公布仁會生物招股書,值得關注的是,仁會生物從2016年開始至今多年虧損,筆者認為,虧損企業當然也可上科創板,但關鍵是要確保其科創屬性。
仁會生物成立于1999年,2014年8月掛牌新三板。此次招股書顯示,2016、2017、2018及2019年1-9月,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50萬元、1409萬元、2732萬元及4172萬元,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885萬元、-15024萬元、-20410萬元及-17210萬元。
虧損企業申請在科創板上市,無需大驚小怪,此前已有成功上市先例。比如澤璟制藥,該公司從2016年到2019年前三季度也是連續虧損,其選擇的是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研發型),即“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準開展二期臨床試驗……”仁會生物也擬選擇該套上市標準,擬融資30.05億元。
虧損企業要到科創板上市,必須符合科創板定位、要具有科創屬性,否則投資者還能圖它什么?事實上,目前科創板與主板等板塊一樣,也形成了新股不敗的老問題,投資者在科創板依然是閉眼打新、不會認真研究股票的內在價值。也即只要上交所審核通過、證監會同意注冊、發行人步入了申購程序,證監會與上交所喂什么、投資者就吃什么,絕不挑剔,甚至還要搖號抽簽。
而且,《科創板上市規則》規定研發型上市公司自上市之日起第4個完整會計年度起仍然虧損,或公司主要產品、業務或所依賴的基礎技術宣告研發失敗或者被禁止使用的,都要強制退市;若泥沙俱下,審核把關不嚴,企業就面臨上市就退市的結局,不利于保護投資者利益。因此,面對目前市場環境,從發行審核注冊部門的角度來看,把好科創板入口關,責任尤其重大,要確保真正具有科創屬性、具有真正科技硬核的公司才能上市。
仁會生物憑什么硬核來沖擊科創板上市,在招股書中,公司披露已上市中國糖尿病治療領域第一個創新藥——治療用生物制品誼生泰,開展在減重治療領域BEM-014藥物在中國市場的III期臨床研究以及FDA許可的美國臨床研究,列出了公司參與的重大科研項目等,這是否符合科創屬性呢?
此前對科創屬性缺乏評價標準,3月20日證監會發布《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上交所也將就此制定具體業務規則,解決了評價標準難題。科創屬性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三項常規指標和五項例外條款,企業如同時滿足“最近三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達到20%,或最近一年營業收入金額達到3億元”等三項常規指標,即可認為具有科創屬性(若選擇第五套上市標準,就無需滿足上述“營業收入”的指標);如不同時滿足三項常規指標,但是滿足五項例外條款的任意一項,比如“形成核心技術和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含國防專利)合計50項以上”等,也可認為具有科創屬性。
仁會生物在2019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僅有4172萬元,由于選擇第五套上市標準,因此無需滿足營業收入的標準要求,但是否具有科創屬性,仍需上交所審核確認。上交所設立科創板股票上市委員會,對發行上市審核機構出具的審核報告和發行上市申請文件進行審議,提出審議意見;發行人是否具有技術先進性、是否符合科創板定位、或者是否具有科創屬性,上交所可向科技創新咨詢委員會提出咨詢。
也就是說,對發行人是否符合科創板定位或是否具有科創屬性,真正具有鑒別力的是咨詢委員會的委員,事實上,這些咨詢委員一般都是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等各行各業的專家;而股票上市委員會,其組成人員基本與目前核準制下的發審委員相類似,包括證監系統、高校、上市公司、證券中介組織,公募基金等方面人員。
既然鑒別發行人是否符合科創板定位如此重要,而科技創新咨詢委員會委員對此又更有鑒別力,那為何不把咨詢委員直接推到發行審核的第一線,非得隱居幕后、坐等別人咨詢,自己卻不能做主?今后假若對發行人是否符合科創板定位鑒別出了問題,又該追究誰的責任?為此筆者建議,可完善目前科創板注冊制的股票發行審核程序,第一個環節,就是可由目前咨詢委員會委員、也即行業專家庫中的相應幾個專家,來鑒別發行人是否符合科創板定位、是否具有科創屬性,如此也更容易夯實發審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