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蘇來提·沙依提
摘??要:小學教育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未來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能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新形勢下,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小學教師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有了新的認識,并根據基本學習情況確定教學策略,從而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提高教學效果。教材中的每一張圖片、每一次對話、每一次提醒,都體現了教材編輯對兒童身心發展的關心和尊重。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多媒體;生活實際;合作學習
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喜歡以粉筆和黑板為主要教學工具,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也是主導教學,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導致學生喪失了對學習道德和法治的興趣。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教材的內容也發生了變化,新教材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這樣,教師可以選擇的教學方法就變得多樣化了,接下來,筆者將從多媒體、生活實際、合作學習三個方面進行詳細地闡述。
一、多媒體教學法
國家加大了對教育系統的投入,新課程改革在不斷推進,多媒體技術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越來越普遍,因此教師可以選擇多媒體技術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工具,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也能使學生更直觀地認識道德與法治。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用圖片、聲音、圖像等豐富教材內容,通過多種方式與學生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
例如,以學習《中華民族一家親》這一課為例,這一節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中國少數民族的概況,認同中國不同的民族文化,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增強學生的民族情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和民族觀。在學習本課之前,我會利用業余時間尋找相關的影視資料。在正式的課堂上,我會播放事先準備好的《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的音樂MV,然后向學生們解釋:“看了這首音樂MV,感覺怎么樣?”我會給學生們幾分鐘的自由發言時間,隨后我將繼續講解:我們一共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擁有其獨特的文化,為了幫助大家認識不同民族的文化,現在我們就通過一個小短片了解一下吧!”利用多媒體的優勢,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本課的相關知識點,比傳統的教學方法更有效。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引起學生的注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生活實際教學法
目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仍不理想。學生對學習道德與法治教學沒有積極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不能與教師積極合作,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學方法落后。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加生活實際教材和學生,使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增加學生求知欲望,教師要把教材內容變得生活化,把生活與教材緊密聯系起來,這種教學方法的設計,其實是教師的一個大膽嘗試,一個新的進步。
例如,以學習《家是最溫暖的地方》這一單元為例,這一單元主要講的是學生與家人之間是非常緊密的關系,家是每一個人最溫暖的港灣,家是每一個人可以休息的地方。在正式上課時我將利用20分鐘的時間進行本課的講解,隨后為學生布置一項任務:“大家利用剩下的時間為父母寫一封信吧!從小到大我們就一直讓父母操心,而父母也因為家庭或是大家一直在承受著我們看不到的壓力,雖然大家的年紀還小,還不能為父母做些什么大事,但是一封書信是對父母最好的感謝,現在大家就動筆為自己的父母寫一封書信吧!”這樣聯系生活實際的教學方式可以合理地將生活與教材相結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合作學習教學法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合作學習是最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之一。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道德和法治的積極性,而且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學習效率,提高了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率。這種教學模式主要強調教師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之間相互配合,合作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體驗交流和討論的樂趣,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技巧。
例如,以學習《我們的公共生活》這一課為例,這堂課主要是讓學生知道,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要靠大家來維護。在正式上課時,我會讓學生們合作學習“如何維護公共秩序”的討論,然后給學生10分鐘的討論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我將參加每個小組的討論,并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回答他們的問題。這種教學方法的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知識意識,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交際能力。
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逐步增強,但教師的主體地位不容忽視,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學習道德和法治。作為新時期的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讓學生有效學習,從學生做起,優化教學方法;堅持以人為本,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我們要把道德與法制結合起來,用實際行動,讓我的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法律的新一代社會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陳同秀.新時期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索[J].學周刊,2020(02):29.
[2]李敏,盧梅欣,李鳳鳴.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類型化思考[J].中小學德育,2019(12):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