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麗曼
摘??要:小學數學課程中“垂直與平行”單元的教學設計與實踐,首先要從宏觀角度出發,考慮是否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把握本單元的知識結構,以實現課堂教學中的“在學習”與“真學習”。其次,要將整個單元內的知識進行重組與優化,適當聯系課外知識促進學生內在的認知結構的順利轉化。最后,從學生角度出發,他們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堅持這一標準實現高效課堂。
關鍵詞:垂直;平行;單元整合
垂直與平行的單元基本結構包括認識射線和直線、認識角;角的度量;角的分類與畫角;認識垂線、認識點到直線的距離;畫垂線;認識平行線、畫平行線。根據教材來調整為這樣的編排順序,會使單節課的教學效率得到提升。那么在此基礎上應該如何實現更加深度的教學,又怎樣能夠幫助學生整體地把握本單元知識結構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通過重組和優化單元整體知識內容,切實從學生主體出發,結合相關教學資源來對如何幫助學生實現內在知識結構的有效整合做出探究。
一、位置關系是認識垂直和平行的關鍵
起初,“認識垂直和平行”這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學習和理解有關于垂直和平行的概念知識,但教材對于具體的操作方法并沒有過多提及,這也容易導致學生對本課內容不會產生深刻的印象。要知道,數學知識中幾何領域的知識大多都是看似具象,實則十分抽象的,學生要想理解這些知識就必須要建立在對其背景有足夠了解的基礎上,這就需要教師選擇適當的生活元素來調動學生的已有認知經驗,從而建構對新知的認識。具體地,本課可以設計三個環節,首先,讓學生從非常熟悉的生活場景中感受兩條線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比如隨處可見的“相交”與“平行”現象就可以選擇建筑物的兩側或是窗戶與窗戶之間的延長等等。其次,對“相交”和“平行”的概念進行提煉,明確平行線的三種表征方式,即L3與L4相互平行,L2平行于L4,則L3為L2的平行線。最后,理解“垂直”。在進行該環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拿出自己的三角板,通過觀察和對比兩個三角板的不同,來感受這種傾斜式的相交線,并認識到即使傾斜,它們之間的垂直關系也是不變的。
二、探究畫垂線和平行線的方法是核心
“作垂線和平行線”一課的主要內容是動手實踐,也就是讓學生通過研習垂線與平行線的畫法來更加深入地把握其特征和規律。那么教師除了要讓學生明確二者的基本性質以外,還要時刻牢記“直線外一點到該直線的距離,垂線最短”這一定理,從而在反復的操作練習中形成優良的作圖能力。實際教學開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并畫出幾個正方形或長方形,寬可以是3cm和4cm,這一步是為了讓學生對作圖步驟進行熟悉。接著,使用作圖工具畫出任意垂線與平行線,需要強調的是作圖時用到了哪些工具和作圖技巧,這是為之后作畫指定長度的線做鋪墊。隨即進入畫指定長度垂線的環節,通過確定“過直線上一點以及過直線外一點”來自主探索正確畫垂線的一般步驟,從而認識到利用三角板的兩條直角邊即可準確畫出。最后,教師帶領學生一同研究垂線與平行線的特點。整個教學過程一氣呵成。
三、深度學習,理解“距離”
“認識距離”是在之前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的深度學習,主要是教師帶領學生了解幾何知識中的基本元素。具體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積極參與,通過一定的練習和問題解決來獲得相應的成就感,從而體會獲取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和探究性。回歸主題,深度學習顧名思義是在一般學習基礎上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以課堂為主要場所,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調動其內在的已有認知經驗,通過復習“兩點之間距離”相關知識完成課堂導入,導出對“點到直線距離”“平行線之間距離”的認識,也就是本課的主要學習內容。在課堂練習環節,教師既可以從深化學生對“垂直與平行”知識認識入手,也可以通過強化具體作畫方法練習來完成切入。總的來看,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對“垂直與平行”整個單元知識教學的回顧和總結,但在此基礎上也要有一定的創新,比如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加深對幾何知識的認識,這樣也達到了減少教師一味講解帶來的厭倦感的良好目的,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激活與鍛煉。
著名數學教授史寧中曾發言:學生參與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在活動中積極思考,靈活動腦,直觀能力在這個過程得以被培養。畫垂線不僅要通過教師教,還要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自己自主地嘗試,領悟其中的畫法。單元教學設計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圍繞學生的知識體系和認知結構而構建,教師在整個活動中處于輔助的角色,學生作為活動主體,學生的能力培養是最高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實現淺層思維向深層思維的進階,實現學習方法的轉變。希望筆者的教學經驗可以為一線教師帶去一些指導和幫助。
綜上所述,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只有使自身思維和感官參與其中,才能夠真正獲得知識與技能,并且形成相應的思維能力。本課的實踐操作需要教師的言傳身教,也更需要學生的親身實踐,二者結合才能夠促成真正的領悟和吸收。回歸單元教學本身,教師必須要在單元整體化的教學設計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能力培養與提升作為第一教學目標,希望本文能夠為相關教育工作者起到借鑒之用。
參考文獻:
[1]嚴育洪,楊佳玲.厘清知識本質??提升教學價值——“垂線與平行線”知識解析與教學要點[J].小學數學教育,2017(22):3-5.
[2]錢磊.?“可見的小組成就區分法合作學習”的實驗研究[D].蘇州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