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華
[摘 要] 在綠色發展戰略背景下,廣東省政府積極響應政策號召,致力建設生態文明,以期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本文以惠東縣為例,首先介紹該地區自然及社會情況,然后分析惠東縣精準扶貧及鄉村綠化必要性,最后重點探究精準扶貧及美麗鄉村綠化路徑,旨為其他地區實施精準扶貧及鄉村綠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 鄉村建設;精準扶貧;惠東縣
[中圖分類號] F323.8;F6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0)04--2
目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問題備受關注,在環境保護基礎上落實精準扶貧工作,能順利完成美麗鄉村建設目標,并推動鄉村經濟持續發展。在新時代背景下,開展精準扶貧、鄉村綠化工作刻不容緩,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取得市場經濟常態化發展的理想效果。
1 惠東縣基本概況
廣東省惠東縣陸地面積為3 526.73 km2,東部和西部臨近海豐縣和惠陽區,南部和北部臨近紫金縣和紅海灣。惠東縣東北部地勢高于西南部,且南部多丘陵。惠東縣氣候溫暖,降雨豐富,所在地區濕度相對較高。惠東縣海陸交通較便利,旅游業發展速度較快,該地區生產總值逐年遞增,這既能提升地區居民生活水平,又能為市場經濟發展提供助力[1]。
2 惠東縣精準扶貧及鄉村綠化必要性
2.1 建設宜居生態家園
廣東省林業生態工程項目大范圍推進,對于惠東縣鄉村綠化工作來說,應大力支持此項目,通過營造風景林、加強城鄉綠化、建設涵養林等方式推進綠化美化工作,這對宜居生態家園建設將會起到推動作用。2013年,惠東縣被評為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縣。截至2019年,惠東縣完成131個自然村綠化美化工作。
2.2 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在惠東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貫徹落實精準扶貧工作,將鄉村綠化美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以期減少相對貧困村數量,并增加農民經濟收入[2]。精準扶貧戰略實踐期間,惠東縣有效整合資源,這既能提高資源利用率,又能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取得綠化美化工程建設效果。現今,多祝鎮塘田村、安墩鎮新村村、白盆珠鎮共和村被納入省級示范點,以供其他地區精準扶貧、鄉村綠化人員參考。
3 惠東縣精準扶貧及美麗鄉村綠化路徑
3.1 遵循基本思想及原則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全面推進美麗鄉村綠化工作。惠東縣美麗鄉村建設期間,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創新、協調、綠色、共享”等理念與鄉村振興工作相結合,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大力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建設,提高村莊綠化率,增加森林景觀,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改善農村人居生活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群眾幸福感。
堅持因地制宜、統籌推進,將森林村莊建設與環境治理、村莊美化和農民增收相結合;堅持尊重自然、突出本土特色,充分利用村莊閑置空地,結合廢棄棚圈和旱廁等整治,運用鄉村樹種和生態方法營造鄉村景觀;堅持創新機制、建管并舉,建立有效的建設和管護機制,從而取得美麗鄉村建設、鄉村經濟水平提高的良好效果[3]。
3.2 細化建設任務
調查了解惠東縣實際情況,合理確定、有序劃分建設地點,據此制定“精準扶貧、鄉村綠化”方案,以便為建設實踐提供指導。規劃設計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確保種下的苗木得到廣大群眾的精心保護。森林村莊示范點選址結合生態示范村、扶貧村,優先選為森林村莊示范點。規劃設計時進行深入調查,苗木選購充分征求農戶意見,苗木品種主要有陰香、鳳凰木、秋楓、木棉、串錢柳、小葉欖仁、五味子、大葉紫薇和樟樹等。為提高苗木成活率,種植時間選擇3—5月春雨季。苗木高度1.5~2.0 m,
土球質量為15.0~20.0 kg;苗木高度1.0~1.5 m,營養杯質量2.5~5.0 kg。建設任務細分后,按照要求開展各項建設工作,確保美麗鄉村綠化目標順利實現。
3.3 具體建設內容
貧困村鄉村綠化美化要把工程建設的質量意識貫穿綠化工作的全過程,堅持因地制宜、統籌推進,將村莊綠化建設與村莊環境整治、村莊美化和農民增收相結合。首先,建設鄉村公共休閑綠地。尊重自然、突出本土特色、充分利用村莊閑置空地,結合廢棄棚圈和旱廁等整治,運用鄉土樹種和生態方法營造鄉村景觀。其次,建設綠化景觀路。選擇在村道、河道兩旁,村莊空地、房前屋后、村(組)文化廣場或相對集中聯片的綠地等位置進行造林綠化,以期美化道路環境,使其與周邊景觀相協調。再次,構建綠化示范區。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的建設,對進村道路兩旁、學校、村委、活動廣場或房前屋后,以改善景觀、綠化美化的模式種植綠化苗木,使每個村莊基本建成“四個一”:一個鄉村森林(濕地)公園,一條綠化景觀路,一塊庭院綠化示范區,一個公共休閑綠地(小游園)。最后,建設公共休閑游園。因為村莊零星空地較多,參照休閑綠地建設要求進行規范設計,有利于提高空地利用率,確保村民在不同類型空地的休閑需要得到全面滿足。
3.4 完善農村基礎設施
及時完善農村基礎設施,能進一步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并有效創新生產模式,最終為村民創設良好環境。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適當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有利于擴大內需,進而帶動農村消費。
3.5 建設技術標準
鄉村建設工作開展前,參照技術標準完成林地清理、土地平整、樹種配置、苗木栽植和苗木管理等工作。常見林地清理方式包括局部清理、全面清理、點穴清理等,以雜草清除、雜物輸運為基本目的。清理工作結束后,能為土地平整、栽植等工作奠定良好基礎。整地應采用明穴整地法,其中挖穴操作在造林前30 s進行,根據苗木差異合理調整植穴規格。一般灌木及球類植穴規格約為35 cm×35 cm×30 cm,胸徑大于4 cm的喬木植穴規格約為55 cm×55 cm×50 cm。惠東縣選擇樹種時,優選闊葉樹種,樹種搭配時全面考慮美觀性和生態效益。景觀路綠化造林密度為村落兩旁道路喬木株距5.0 m、灌木株距3.0 m,栽種時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株距。示范區綠化造林密度為喬木株距5.0 m、灌木株距2.5 m。苗木栽植時,結合惠東縣氣候條件,盡量在雨后栽植,從整體上提高苗木存活率。苗木栽植后,14~20 d內檢查栽植情況,一旦發現死株現象,及時補救。苗木管理時,掌握撫育管護、追肥等要點,具體落實病蟲害防治等工作,從整體上提高苗木存活率。
3.6 工程管理要求
3.6.1 加強組織管理。無論是精準扶貧工作,還是美麗鄉村綠化工作,都要進行組織管理,這既能規范工作行為,又能提高工作實效性。首先,細化工作目標,并實施崗位責任制,確保精準扶貧、美麗鄉村建設任務高效完善。其次,加強施工管理。優化工程審批程序,工程方案一經批準,嚴禁出現方案變更現象,即參照具體方案執行施工活動。施工管理階段實施三包責任制,這既能優化施工程序,又能保證工程質量,進而為鄉村綠化工作、精準扶貧工作提供助力。
3.6.2 加強檔案管理。項目建設工作結束后,針對相關資料歸檔存儲,以便為后續項目建設提供資料支持。與此同時,建立資金籌集、支出等電子化檔案,直觀呈現資金使用明細,避免出現徇私舞弊等現象。此外,附加施工合同、檢驗報告等文件,為鄉村綠化建設項目優化提供依據,即便出現工程糾紛,能參照文件內容進行有效處理。
4 結語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落實,應協同推進美麗鄉村綠化、精準扶貧等工作,以期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從整體上提高農村經濟水平。在惠東縣鄉村建設工作開展過程中,遵循基本思想及依據、細化美麗鄉村建設任務,同時,明確建設內容、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細化建設技術標準、遵守工程管理要求,確保美麗鄉村綠化任務高效完成,進而優化精準扶貧質量。
參考文獻
[1]呂佳麗,黃瀅,丁山.美麗鄉村景觀設計中垂直綠化的應用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9(14):64-65.
[2]吳林森.“通、改、治、提”: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通城實踐[J].民主與科學,2019(2):54-54.
[3]馮江博.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貧困問題分析及解決對策:以惠州市惠東縣梁化鎮埔仔村為例[J].吉林農業,2018(1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