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翀

王? ?萍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脾胃病科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擅長慢性胃炎及其癌前病變、胃食管反流病、腸易激綜合征、復發性口腔潰瘍的中西醫治療。出診時間:周五上午

黃硯萍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脾胃病及肝膽內科護士長。

觀察很多傳統繪畫或是雕塑,我們都會發現這些藝術作品中的長壽老人,或者壽命齊天的仙佛,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耳垂大。比如位于福建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巖,這是雕刻于宋代的老子石像,耳垂雕刻得十分飽滿,且垂至肩頭。耳朵大、耳垂長,是傳統相術中的長壽特征,從中醫角度看,這也并非全無道理。中醫認為,腎開竅于耳,耳的整體狀況反映了先天之本——腎的情況,耳垂飽滿而大的人,自然有更大的可能性先天腎氣充足了,也就具有長壽的部分條件與基礎。《黃帝內經》中說過:“視耳好惡,以知其性。”意思就是通過看耳朵的好壞,就能知道這個人的身體狀況。曾有人做過研究,統計了數千位50~90歲的人,對他們的耳朵特征進行調查,確實發現越長壽的人,耳朵越長,耳垂越大。
一個人的長壽,除了有先天的因素以外,與后天的調養、自身的心理狀態、醫療條件都有關系。總體來說,耳朵長、耳垂厚的人有長壽的基礎,再加上后天好好調養,離長壽就更近一步了。西苑醫院脾胃病科王萍副主任醫師告訴我們,耳朵不僅反映腎的狀況,更是有著很多神奇的反射區、耳穴,可以幫助我們發現機體可能存在的疾病,利用這些耳穴、反射區來治病、保健,簡便易行,效果不俗。
耳穴的起源很早,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提到過。最早關于耳穴的文字記載見于長沙馬王堆漢墓的《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其中記載有與上肢、眼、頰、咽喉相聯系的耳脈。《黃帝內經》包括《素問》《靈樞》兩個部分,其中關于耳的記述,前者有59條,后者有36條,不僅首次提出耳穴診治疾病的原理,而且載有耳穴的描述和應用耳廓治病的記載。這種神奇的耳穴療法就是今天所說的重要的外治法。

專家告訴我們,在我們的耳朵上有一道人體的“能量環”。打通這道“能量環”,可以提高人體吸收能量的效率與代謝能力,提高免疫力,還能疏通經絡,幫助氣血順暢運行,十分適合慢性病患者群體養生保健。這道“能量環”便是我們的耳輪,與耳輪相對應的是脾的位置,中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只要我們脾胃功能強健,那么身體的氣血就充足,全身也會得到濡養。所以,與脾胃相對應的耳輪可以說是一道重要的“能量環”。通過耳穴按摩,有助于我們保持人體“能量環”的通暢,強健脾胃,延年益壽。
第一步:從下到上按摩耳輪。沿著耳輪畫圈,注意掌握頻率,1分鐘120圈。
第二步:從下到上按摩耳背。
第三步:向外牽拉耳廓。每側耳朵按摩5分鐘。
其實除了耳輪,耳朵的其他部位也分別管屬不同的臟器,清代的《厘正按摩要術》曾記載:“耳珠(耳垂)屬腎,耳輪屬脾,耳上輪(耳尖)屬心,耳皮肉(皮膚和肉)屬肺,耳背玉樓屬肝。”耳朵能反映我們的生物學信息,耳朵上的穴位就是反應點和控制點,這些點如果出現問題,能反映出身體上的疾病,同時,按摩和刺激這些點,也有助于治療疾病。

專家告訴我們,耳穴與反射區的日常按摩可以強健臟腑,有助于保持健康,如果真的出現一些相關臟腑系統的疾病,在耳部相應的區域也有可能會有一定的反應,關注這些反應,可以幫助我們發現疾病。同時,針對這些耳穴、反射區進行針刺、按摩,也能對疾病的治療起到輔助作用。專家以脾胃病為例,向我們介紹了耳穴的應用。
如果在耳朵十二指腸反射區出現紅點,可能代表十二指腸潰瘍、炎癥正處于活動期。專家告訴我們,十二指腸存在炎癥、潰瘍時,機體會進行修復,這個地方的血供就會多一些,反映在耳區,便有可能在十二指腸反射區上表現出充血、血管顯露等狀況。
中醫認為,十二指腸潰瘍多見于脾胃虛寒體質,主要跟胃酸分泌多、胃酸分泌紊亂和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系,所以很多人會伴有空腹腹痛、泛酸、不敢吃冷食、容易拉肚子等情況。專家向我們推薦了耳穴按摩法,通過按摩十二指腸反射區與主管脾胃的耳輪,可起到溫補脾胃、順降胃氣的功效,還能兼顧補腎,有助于調解脾胃虛寒的體質。
第一步:從下到上按摩耳輪。
第二步:點按十二指腸反射區。
第三步:按摩耳垂補腎。
如果耳朵賁門反射區發紅或出現不平整,可能提示有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在臨床上十分常見,主要與酸分泌的紊亂和胃食管動力不足、賁門關閉不全有關,常見癥狀有胃痛、腹脹、泛酸,嚴重者還會有前胸以及后背的疼痛。研究發現,反流到食管的胃酸會不斷灼燒、損傷食管黏膜,黏膜的損傷與修復長期、頻繁地發生,會成為食管癌的重要誘發因素。

專家表示,首先找到耳朵上的止酸要穴進行按摩,還可以通過按摩耳朵上的“胃三角”,調養肝膽脾胃。“胃三角”即下圖中的紅色區域,從上到下分別為十二指腸、胃、賁門的反射區。

第一步:按摩賁門、胃、十二指腸組成的胃三角。
第二步:按摩肝反射區。
第三步:按摩止酸要穴與交感穴,向太陽穴方向按壓。
每個步驟按摩2分鐘左右。
如果耳朵上大腸反射區有凸起,可能提示便秘的發生,而如果大腸反射區凹陷,則可能提示存在腹瀉的情況。血糖高是便秘的一種危險因素,所以糖尿病患者排便有時更加困難。如果便秘時間短,體質比較壯實,伴有口干、口臭等癥狀,說明可能是腸道積熱所致;如果便秘時間較長,體質比較虛弱,一般和大腸的傳導功能差有關,可能是腸道氣滯所致。

專家教大家一種耳穴推腹法,在上廁所時使用,推一推耳朵的圖示部位,可以降肺胃大腸氣,養血潤腸,從而促進腸蠕動、緩解便秘,常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從口到食道、賁門、胃,直到十二指腸、小腸、大腸(以上均為耳穴名)的方向按摩。這個手法可以在排便時使用,每次按摩4分鐘左右,速度應慢一點,可幫助排便。這個手法除了針對便秘,對整個消化系統不適都有很好的緩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