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東方IC
新聞事件:“請直接說出您要辦理的業務”——撥打部分銀行客服電話時 ,用戶經常聽到這樣一句提示。據新華社報道,當前 ,運用語音識別等技術的智能客服已成為銀行和電商平臺的“標配”。但實際上,很多看起來高效的智能客服時常“答非所問”,用戶體驗參差不齊。
很多時候,消費者的問題和訴求比較個性化,智能客服無法精準理解和對接,所以盡管不少智能客服都被擬人化,但程式化的設定、冷冰冰的態度、繞圈圈的回應,還是讓不少用戶憋了一肚子氣。找個有活人對話的客服熱線怎么這么難?
答案顯而易見。在電商、游戲、通信、電器等行業,企業面對的消費者眾多,客服并不是一項輕松的工作。首先是工作量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來滿足;其次是問題五花八門,可能涉及多個部門和流程,讓客戶滿意并非易事。所以,降低成本,一直是商家追求的目標。
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讓這種訴求有了實現的可能。相比于人工客服,機器人不知疲倦、反應速度快,可以24小時在線。對于企業和商家而言,一次投入可以長時間使用,至多是定期進行軟件升級,就可以讓這套系統同時應對成百上千消費者的問題,價格低廉、效率更高,何樂而不為呢?
但從現實來看,很多機器人只是通過識別消費者話語中的關鍵詞給出固定的答復,然后再讓消費者做選擇題。如果消費者的問題不在數據庫中,就只能不斷回復“不好意思,親”或答非所問了。因此,消費者的直觀感受是“態度好卻不解決問題”,效率比人工客服更低。
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工智能技術尚不成熟。開發一套系統,需要的投入并不小,維護和升級成本也不低。所以,很少有商家選擇為自己“量身”定制一個系統,而只是購買通用版的軟件。這樣的系統,面對復雜問題或消費者投訴維權時,自然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事實上,對于這些缺陷,商家明明知道但仍執意使用,主要還是出于成本方面的考慮,客戶的體驗倒顯得沒有這么重要了。
所以,智能客服要名副其實,一方面,應不斷更新智能客服系統,從客戶需求的角度優化程序設計,提升系統的應變能力。另一方面,要做好智能客服服務能力的補充預案,例如保留適當的人工客服。相對機器,人工客服溝通起來更順暢,解決問題也更直接。
此外,一些企業認為,保留人工客服會增加人力成本,從而影響自己的競爭力。實際上,無論科技怎么發展,企業提供的服務越好越能贏得消費者青睞的市場規律不會變。一個暢通、能及時解決問題的客服電話是做好服務的重要部分,這是商家的優質資產而非包袱。
總而言之,智能客服理應讓消費者更容易解決問題。溝通是一門大學問,體現著商家的管理水平和經營能力,是產品和服務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消費者遇到的問題千差萬別,冷冰冰的“人機對話”客服模式不可能真正解決。期待商家樹立正確的服務理念,提升服務質量,改善管理水平,讓智能客服更“走心”,真正服務好消費者,如此才能贏得市場、贏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