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第瑞
【摘要】本文對農村弱勢群體及其子女的概念進行界定,分析農村弱勢群體子女普遍存在的三種心理健康問題,并根據這些健康問題提出對農村弱勢群體子女的心理健康輔導策略:開展感恩教育,鼓舞學生士氣;進行耐心輔導,加強思想交流;與課堂教學融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創設良好環境,為學生保駕護航。
【關鍵詞】農村地區 弱勢群體子女 心理健康問題 心理輔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A-0021-02
農村地區存在著一批比較特殊的人群,他們就是弱勢群體的子女。弱勢群體本身就處于不利的社會地位,他們的子女也更加容易出現自卑、孤獨、焦慮等不良情緒,長此以往,其心理健康必然會受到極大的傷害,所以必須針對他們的特點開展心理輔導,讓這些孩子在健康的心理狀態下成長,避免其因心理問題的加重而步入歧途。
一、對農村弱勢群體及其子女的界定
(一)對農村弱勢群體的界定
弱勢群體是在社會經濟利益和權力不平等以及社會結構不科學、不和諧的背景下產生的。通常情況下,弱勢群體指的是在整個社會當中處于底層的弱者,這部分弱者需要社會中其他人群給予特殊的關愛,與一般群體之間有著不同社會與經濟層次的差別。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弱勢群體自身通常存在某些方面的障礙,而這些障礙會導致他們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不具有與其他人同等的機會,這就導致他們在社會上經常處于劣勢地位。
(二)對農村弱勢群體子女的界定
從現階段的劃分情況來看,弱勢群體子女主要可以劃分為以下幾類:第一,貧困人口的子女,沒有工作的家庭或者是低保、殘疾人和經濟困難家庭的子女都可以被劃分到這一類當中;第二,文化程度低下的人群的子女;第三,長期患有疾病的人群的子女;第四,特殊人群的子女,如精神障礙患者家庭、單親家庭、存在犯罪人的家庭的子女都可以被劃分到這一類;第五,部分臨時遭遇重大災禍的家庭的子女;第六,留守兒童。如果符合上述六種情況,都可以被界定為弱勢群體子女。
二、農村弱勢群體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分析
(一)自卑感和自尊心
生活在農村地區的弱勢群體子女所面臨的心理壓力是比較大的,對他們來說,同年齡段其他人群的生活環境要遠遠優越于自己,即使不存在他人對自己的歧視情況,他們也仍然會出現自卑感,導致個人的生活態度比較消極,一旦受到歧視,這種自卑感會發展到更深的層次,使得內心過于敏感脆弱,更容易受到傷害。
(二)孤獨感和焦慮感
生活在農村地區的弱勢群體子女在性格方面通常更為內向,這與他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有著很大的相關性,他們不擅長與其他人進行人際交流,有些農村弱勢群體子女的性格甚至已經達到了孤僻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更容易產生心理負擔,所滋生的孤獨感和焦慮感也會更為強烈,這些不良情緒甚至會對他們的身體產生不好的影響,進而出現心理問題的惡性循環。
(三)不安全感
農村地區的弱勢群體在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都處于弱勢地位,他們的這種身份會對自己的子女產生很大的影響,農村弱勢群體子女長期受到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或是成長過程中直接缺失父母的陪伴與關愛,令其產生自己也處于社會弱勢地位的錯覺,與優勢群體之間的各種差距也會導致他們自卑、焦慮、不滿,負面情緒長期無法排解將會導致農村地區弱勢群體子女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
三、對農村弱勢群體子女進行心理健康輔導的策略
(一)開展感恩教育,鼓舞學生士氣
農村地區弱勢群體的弱勢地位不單單體現在經濟上,其在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也往往處于不利的地位,他們的子女可能會因為經濟地位的低下而產生焦慮感,加上缺少應有的關懷,會認為社會是不公平的,并因此而出現憤怒和自閉等不良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來自外部的力量對他們的不良情緒進行疏導,他們就很有可能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最終患上心理疾病。對此,教師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對他們進行感恩教育。宏觀上,讓他們了解國家所推出的對他們免除學雜費、發放生活補助和營養餐的政策,讓他們意識到國家在時時刻刻給予他們這個群體關愛。教師還要通過講解歷史文化故事的方式讓學生意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犧牲了自己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用生命的代價換來的。微觀上,農村地區的弱勢群體在經歷過自己的生活之后更能體會到知識的力量,他們會寄希望于自己的子女,通過勞動或者是打工等方式獲取更多的報酬,讓自己的孩子可以享受跟其他人同等的教育。教師也在用自己的力量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教育條件,這些生活在他們身邊的人,或多或少都給予過他們關心和愛護,都值得得到他們的感謝。在懂得感恩之后,他們可以從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溫暖與希望,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與勇氣。
(二)進行耐心輔導,加強思想交流
農村地區弱勢群體對自己子女的約束力不足,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甚至無法對自己的子女進行管理,長此以往,子女可能會出現頂撞教師、不按照要求完成課后學習任務甚至是曠課逃學等情況,這種問題在農村地區非常普遍。大多數教師在解決這一問題的時候會選擇與學生進行談話,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所獲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在進行談話之后仍然有許多學生會繼續自己的不良行為,這也反映出他們沒有對教師打開自己的心門,許多學生甚至無法對教師訴說自己心中的煩惱。面對面的交流雖然最直接快捷,但在某些情況下收獲的效果卻并不理想,對此,教師可以采取一些不需要面對面交流的方式,如通過小紙條、評語、日記或者通信軟件等進行交流。這些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容易接受,讓他們減輕心理壓力,將自己心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向教師傾訴,使教師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采取有針對性的疏導方式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
(三)與課堂教學融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與學生接觸最多的場合就是課堂,教師需要充分利用這一條件,在教學的過程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在課堂上營造健康輕松、民主平等的氛圍,發現學生的亮點進行鼓勵引導,既能確保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效果,又可以對其心理健康進行一定程度的調節,從而給予他們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教師要意識到學生對同齡人之間的交流方式接受度更高,所以在幫助學生建立健康心態的過程中,要學會站在他們的角度上思考問題,用童心來領會他們的所思所想,而非將自己限制在成年人的思想空間內。教師在將心理健康教育與課堂教學進行融合的同時,要與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心理交流,做一個合格的聆聽者,聽學生訴說心中的煩惱,找到學生身上的優點,鼓勵他們,為他們建立起自信心。與此同時,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異常的表現,對出現的早期心理問題及時加以引導,避免情況惡化,這樣才能呵護學生的心理健康。
(四)創設良好環境,為學生保駕護航
為解決農村弱勢群體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學校應建設更整潔、文明、校風優良的校園環境。具體來說,學??梢栽谛@內部發起三項建設,分別是環境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和“四風”建設。首先,要對校園內的環境進行改造與建設,做好校內的清潔工作與綠化工作,建設整潔美麗的校園,綠化面積加大之后,學生在校園內自由活動時心情也會變好,起到修身養性的效果。其次,在校園內開展各項文化活動,讓農村地區的弱勢群體子女從中找到自己的特長和興趣,讓他們對課堂以外的某些技藝產生興趣,陶冶自己的情操。最后,在校園內部開展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四風”建設,塑造良好的校園風貌,提高學校的教育水平和教學質量,提高外界對學校的評價。校風校貌所發生的良好改變會對弱勢群體子女產生一定的影響,促使其更加注重自身的身心發展。
綜上所述,農村弱勢群體在社會各層面處于劣勢地位,他們的子女也因此而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因自己的家庭與其他家庭的差距而產生一種強烈的自卑感,自尊心因此受到打擊,又正是因為這種自卑感,其與他人之間進行人際交流的頻率大大降低,出現孤獨感和焦慮感,而這兩種感覺越明顯,其與他人交流的欲望越弱,導致其心理問題惡化,產生對社會的怨憤情緒和不安全感。由此看來,對農村弱勢群體子女進行心理健康輔導是一項必須開展的工作,且這項工作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才能看出效果。針對農村弱勢群體子女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教師可以對他們開展感恩教育,讓他們找尋生活中的溫暖,燃起對自己未來的希望,使他們產生奮斗的勇氣,還要在課堂內外進行耐心的輔導,將自己與學生放在同等的位置,與他們進行思想交流,疏導學生內心的苦悶,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誘導學生建立起健康的心態。學校也應該發揮自己的力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環境,促進他們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寇利海.弱勢群體子女心理偏差矯正的策略研究[J].中華少年,2018(21)
[2]蘇鵬舉.例析西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6(5)
[3]江豪.留守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衛生職業教育,2017(10)
注:本文系玉林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農村弱勢群體家庭子女的教育研究”(課題編號:2019C08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第瑞(1972— ),女,廣西玉林人,中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農村弱勢群體家庭子女的教育。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