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承新
【摘要】本文基于支架式教學的內容和理論依據,常見的支架式閱讀教學的類型,提出在語文閱讀中建構支架體系應注意掌握學情、搭建支架、情景化的合作探究、效果評價的教學建議,從而保障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支架 建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A-0028-02
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程的重點內容,必須重視閱讀教學方法的優化和更新,而支架式教學關注學生的自主性以及教師的引導價值,非常適合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因此,教師要深入研究支架式教學的理論內涵,選擇最佳的支架形式和教學流程,設計科學的支架體系,保障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支架式教學法的內涵及理論依據
“支架”一詞來源于建筑行業,在教學中發揮“腳手架”的作用,即為學生理解新知識和掌握新技能所構建的概念框架。該概念框架在難易程度和邏輯性方面具有遞進性,能夠分解復雜的學習任務,逐步引導學生完成新知識的學習過程。該教學思想受到兩種經典理論的支持。
首先是“最鄰近發展區”理論。其中包含兒童智力水平的兩個維度,一是基于兒童身心狀態和后天發展所形成的現有智力水平,二是兒童借助于科學引導所能到達的潛在智力水平,兩者之間的距離稱之為鄰近發展區。該理論強調教學要先于兒童的智力發展,也就是不能被動地適應兒童應對問題的已有水平,而是要借助于支架設計來開發其潛在的智力發展空間,不斷擴展兒童的智力維度。
其次是“建構主義”理論。其關注學生的自主性,強調學生能夠基于自身的現有水平完成意義建構的過程,但是必須要有學習資料和教師引導作為支持,而且學生要在支持活動中處于主動地位。該理論強調教學中的協作和交流,鼓勵學生在情境互動中實現意義建構,達到提升技能和擴展認知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依據學情來建構教學框架,組織和引導學生自主完成意義建構。
二、支架式閱讀教學的類型
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程的關鍵內容,是通過師生以及教材之間的互動和對話,幫助學生達到積累知識和擴展認知的目的。這個過程中師生間教與學的界限非常明確,學生必須要處于主體地位,而教師需要發揮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在語文閱讀中構建教學支架,必須尊重小學生的身心狀態和認知水平,并且結合教材內容與授課目標,確保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常見的支架模式有以下幾種:
(一)問題式支架
問題是啟發思維的鑰匙,借助于問題來建構支架非常契合學生的認知模式,問題設計要具有啟發性,避免過多的無效提問[1]。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弱,教師需要對學情有基本的掌握,能夠借助于“臨近發展區”的理念來建構問題框架,確保問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同時問題間要具有邏輯性,能夠逐步引導學生在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方面都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
(二)實踐式支架
雖然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較弱,但是具有敏銳的感知能力,因此,可以讓他們通過實踐掌握知識。構建實踐式閱讀教學支架,有助于學生快速體驗文章內容,進而達到理解知識和提升情感的目的。這個環節教師需要提供相關的素材資料,或者是鼓勵學生演繹文章中的情景,通過強化體驗和感知來獲取新知。
(三)影像式支架
語文閱讀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部分文章所描寫的景色和事物遠離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如《圓明園的毀滅》《彩色的非洲》《威尼斯小艇》等文章,單純依賴于教材圖片和教師講解無法實現預設的教學目標,就需要借助于影像資料作為支架來輔助教學,在促進學生認知和情感提升的基礎上再開展后續的教學。
(四)范例式支架
為了實現支架式閱讀法的最佳效果,必須要維持清晰的課堂狀態,避免由于冗長的解釋而導致學生思維混亂。所以對于某些復雜的知識點,就可以忽視無效的邏輯解釋,直接使用范例加以說明。比如,閱讀教學中常見的例句仿照就是發揮了范例的支架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所提供的范例必須契合于目標知識,包含關鍵的成果形式和邏輯過程。
三、建構支架的要點分析
(一)以學生為閱讀主體
雖然閱讀教學強調師生和教材間的互動,但是必須基于建構主義的理論要點,即彰顯學生的自主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現有認知和潛在發展之間的距離建構教學支架,并且將學生本位的思想落實于閱讀教學的全過程,清晰地界定自己與學生在教學中的關系,發揮自身在閱讀教學中組織、引導、支持的作用,幫助學生在協作式的情景中實現認知和情感的提升[2]。
(二)支架之間的邏輯性
這主要是針對問題支架的建構而言,要求問題之間具有層層推導的關系,在邏輯順序上足夠流暢和連貫,并且問題的設計遵守由淺入深的原則,契合人腦的認知規律和小學生的認知水平,避免由于問題支架的雜亂而降低閱讀教學的效果。另外,邏輯性必須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各個環節,一是宏觀維度的邏輯性,也就是整堂課的支架建構要具有邏輯性,能夠體現文章的教學目標和關鍵內容;二是微觀層面的邏輯性,也就是在具體教學中要維持故事情節和時間等要素的邏輯性。
(三)支架的數量控制
這是建構有效支架的關鍵因素。過多的支架設計會壓縮學生的思考空間,而過少的支架設計則會限制支架的作用,所以支架設計的數量控制至關重要。為了彰顯支架式閱讀法的最大價值,必須重點考慮通過以下內容來優化支架數量:一是遵守支架教學中的“臨近發展區”理論,基于學情來構建支架。二是著重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據此來增加或者減少支架,達到優化支架設計的目的。由此可知,支架式閱讀教學必須具有靈活性,即教師要預先建構科學的支架結構,但在實際授課中也要依據學生狀態,結合自身經驗與教學環境來優化支架設計。
四、支架式閱讀教學的運用實踐
(一)掌握學情
閱讀教學必須體現嚴謹性和科學性。在確定教學要素以及組織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遵守實際狀況來開展教學過程,要避免“想當然”式的思維。支架建構必須基于學生的真實學情,即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態度和習慣、興趣需求等,這些要素決定了支架體系的起點和終點。支架式教學的首要環節就是學情分析,教師可以用下述方法來明析學生的“臨近發展區”:一是回收學生預習的導學單,掌握學生在知識能力和學習興趣方面的情況;二是通過課堂檢測了解學情。這樣的方法較為便捷,但是由于時間限制而不能兼顧所有學生,所以教師需要將其與導學單結合應用,全面而客觀地掌握學情,為閱讀教學的支架建構奠定基礎[3]。
(二)搭建支架
基于學情分析,教師能夠確定支架教學的起點與終點,而支架模式的選擇則需要依賴于文章的實際內容。如偏感情類的文章往往需要構建情景化的支架,需要借助于插圖或者影像資料達到情景創設的目的;偏方法類的內容往往會借助于范例支架,省略復雜的解釋過程,直接向學生呈現方法、知識的成果和邏輯結構,再讓學生通過仿照練習來學習新知。另外,在支架建構中,教師也要關注閱讀教學中的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比如課堂內的教學設施與和師生關系等。
(三)情景化的合作探究
情景和協作是建構主義的關鍵要素。在支架式閱讀中,教師必須借由教學情景將學生引入預先建構的支架體系中。常見的創設情景的方法有記憶回溯、氣氛渲染、故事代入等。在創設教學情景之后,就要展開合作探究環節,這是學生自主完成意義建構的關鍵環節,能夠發展學生的多元化能力與素養。教師需要設計可靠的探究機制,讓學生圍繞核心問題展開探究;需要始終保持和諧的師生關系,做好課堂巡視,觀察各組學生的探究過程;根據需要為學生提供各種支架,保障學生的思維順著支架體系逐步攀升,在集體思維的支持下完成意義建構的過程,最終實現預設的教學目標。
(四)效果評價
在支架式理念的支持下,教學評價的機制也需要優化更新。一是評價主體的多元性,教師不再是唯一的評價主體,學生的互評與自評也非常關鍵;二是評價內容的全面性,除了對結果的評價之外,更要關注過程性評價,主要是學生在意義建構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自主性、參與度與合作能力等[4]。另外,由于小學生的自我認知較不穩定,教師要秉持發展的眼光進行評價,盡量正向支持和肯定學生,達到最佳的評價效果。
綜上所述,支架式閱讀法強調學生的主體價值,重視教學中的協作和探究,鼓勵教師發揮引導和組織的作用,與我國當前的教育理念比較契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很大的運用價值。教師需要遵循學生本位的理念,結合學情和認知規律來建構適宜的支架體系,逐步引導學生完成知識技能和情感認知等方面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周信東.例談小學語文閱讀支架的建構[J].教學與管理,2019(2)
[2]向愛平,湖北省仙桃市沔州小學“優課”骨干研修團隊.“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變革行動研究案例[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17(9)
[3]胡萍,小學語文支架式閱讀教學設計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8
[4]陳安琪,小學語文支架式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D],徐州:江蘇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唐承新(1980— ),女,廣西玉林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語文教學研究。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