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莉
【摘要】本文論述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雙線并進體系下的教學方向:依托雙線素材,精準確定教學重難點;聚焦雙線結構,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利用雙線體系,巧妙組織教學活動。
【關鍵詞】部編版 初中語文教材 雙線并進 教學方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A-0077-02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并進的體例編排,其中“人文主題”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熱愛自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語文要素”包含了語文學習的必備知識、應有能力以及一些基本的學習策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并進的編排方式是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一個創舉,契合新課標對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統一”的課程定位,體現了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面對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這種雙線并進的編排方式,初中語文教師該如何開展教學呢?筆者以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植樹的牧羊人》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一、依托雙線素材,精準確定教學重難點
語文課程具有鮮明的系統性和階段性的特征,不同學段下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有著緊密的聯系,每一篇課文都是學段整體和單元整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縱觀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材,前面兩個單元重在朗讀訓練,即在朗讀中感受漢字之美,把握文本中的基本情感;第三到第六單元則聚焦學生默讀訓練,要求學生能夠在連詞成句、一氣呵成下完成文本細讀,并形成自己的獨立思考。
《植樹的牧羊人》是第四單元篇幅相對較長的一篇課文,教師組織學生在默讀中初步感知文章表達的層次,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這是學生深入文本進行主動探究和思考的第一步。所以,從閱讀能力的培養來看,默讀能力的培養深受重視。為此,教師可以將“默讀之中厘清層次、概括內容”作為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
而這篇課文所處單元的人文主題是“人生之舟”,入選這個單元的四篇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紀念白求恩》《誡子書》都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有的重在對具有美好情感的人物進行稱贊,有的重在對作者自身的人生經驗進行歸納和總結。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篇《植樹的牧羊人》是對主人公牧羊人所表現出來的堅韌毅力以及無私奉獻的一種禮贊。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再次仔細研究這個單元,不難發現這個單元的主題中還蘊藏著一個“靜”字,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告訴學生面對災難和危急時,只要冷靜處理、臨危不亂,一定能夠攻克難關;《誡子書》也在諄諄教誨后人必須“靜以修身”;而《植樹的牧羊人》中的牧羊人在自己50多歲到87歲整整35年的人生中,都是“靜靜”地植樹,默默地奉獻,展現出內心平靜的強大力量。從這個角度看,教師可以將這篇課文的人文目標設定為:借助圈點勾畫的學習方法,深入感知文本中的關鍵詞句,體悟牧羊人高貴的精神品質,為學生感知作者寫法、突破教學難點奠基。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并不是隨心所欲地設定重、難點,而是緊扣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單元設定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這兩條主線,以此為抓手,對設定出來的教學重、難點與這篇課文所處單元的訓練重點進行巧妙的融通與整合,讓整篇課文的教學做到有的放矢。
二、聚焦雙線結構,合理選擇教學方法
不同的文本有著不同的內容和主題,也有著不同的寫作方法,因此在理解文本時所運用的閱讀方法也應該完全不同。這種不同的策略與課文所在單元的“人文主題”“語文要素”有著緊密的聯系,這也決定了教師要基于單元特質以及課文特點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真正為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發展服務。
以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教師將引導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主要方法設定為“緊扣關鍵詞句理解課文情韻”,這與本單元雙線并進的編排方式不謀而合。這篇課文的課前導語提示要繼續訓練默讀,并且要能勾畫出關鍵語句,并在自己形成獨特感受的地方做好標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整體把握文本內蘊的基礎上,借助層次的劃分、結構的厘清,與作者對話,梳理作者的表達思路。
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應關注課前提示,相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方法,并以課文的第一小節為載體,組織學生進行實踐,在交流與分享的過程中關注語段中人物、年份等關鍵元素;隨后,教師引導學生關注作者針對事件所發出的評價,并緊扣“只有上天才能做到”這一關鍵語句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這句話在整篇課文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學生解構文本的重要抓手,教師要借助這句話引導學生關注“牧羊人植樹過程”的艱難,從而深入感知牧羊人的偉大之處,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所具備的作用。
這一板塊的整個教學,教師收放結合,形成了“探尋關鍵句、品讀關鍵句、揣摩言外意”的語言訓練一條龍,在教學的推進過程中給予了學生充足的自主時間,緊扣“牧羊人在整個植樹的過程中遭遇過哪些困難”為統領性問題,引導學生利用課文中的關鍵語句進行組織匯報,讓學生感受到了牧羊人在整個植樹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平和。
縱觀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所選擇的教學方法都是從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個層面出發,以適切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對教學內容和教學實踐進行了綜合、巧妙的加工,用單元要素以及課前導讀所提示的方法,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選擇和取舍,從而順勢開啟了課文學習的大門。
三、利用雙線體系,巧妙組織教學活動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語文教學的本質應該是對文本語言的關注,并利用文本語言挖掘其中蘊藏的豐富意蘊,浸潤學生的內在心靈,從而相機進行人文的熏陶,從語言體悟、情感感知以及意義構建的過程中發揮課文的教學價值。這意味著組織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入有效的對話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語文活動。
《植樹的牧羊人》這篇課文所講述的故事曾經被著名學者梅子涵教授評價為“比神話還要神話的且具有哲學意味的故事”。那教師在落實文本工具性的同時,又該如何向學生傳達相應的人文精神呢?筆者在教學中拓展了原文,比如被編者刪除的關于伐木工和燒炭工的語句,并引導學生緊扣文本中的不同之處進行思考:對比課文以及原文,你覺得牧羊人與這些人之間有著怎樣的不同?學生在對比中明顯認識到牧羊人在面對困難時所表現出來的豁達、樂觀,而原文中所描寫的燒炭工以及伐木工則完全是絕望和悲觀的。此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重新進行文本細讀,并找出能夠證明牧羊人樂觀豁達、無私奉獻的語言細節。學生的認知是非常豐富而細膩的,有的關注牧羊人更換了職業,從原來的放羊變成了養蜂蜜,讀懂了牧羊人對于樹木的喜愛之情,有的學生還從課文描寫牧羊人具體的動作與深情入手,走進了牧羊人的內心世界,真正豐富了牧羊人人物形象的感知,從而在對比之中認識到牧羊人對這片土地所懷有的敬畏和希望之情。
縱觀這個教學板塊,教師引入原版與課文進行對比,學生對補充進來的文字進行了體悟與感知。正是這種對比讓學生對文本的內容有了更全面的洞察,對于課文中的人物有了更為立體的感知,對文本所表達的主題也有了更為深入的洞察。正是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始終將教學指向這個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上,既關注了文本中所蘊藏的語文知識,也在運用知識的環節運用了語文學習的方法,鍛煉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從而達成了“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重體悟的教學效果。
“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并進的編排方式是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一個創舉,契合新課標對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統一”的課程定位,體現了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因此,教師需要從單元設置的這兩條主線入手,鼓勵學生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并在實踐運用的過程中架構文本的內生價值,在課堂中積極構建課堂中的意蘊世界,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文關鍵能力的不斷生成。
作者簡介:馬小莉(1976— ),女,廣西興業人,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