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紅



【摘要】本文基于課程游戲化理念,依據幼兒環境創設存在的問題,論述幼兒區域環境創設的策略,提出自主的游戲精神、主動有效的學習、豐富多樣的環境、多感官通道參與核心觀點的啟發,教師立足于真實問題的實際研究,對班級區域環境創設進行一次大改造。
【關鍵詞】課程游戲 游戲材料 區域環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A-0150-03
中國兒童教育家陳鶴琴說:“孩子生來好動,是以游戲為生命的。”孩子們喜歡游戲,不僅因為游戲有趣,而且通過游戲來學習。游戲與課程學習有著特殊的關系,游戲是課程學習的內容。課程游戲化特別關注課程學習是否體現自由、自主、創造和愉悅的游戲精神,是否真正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是否給幼兒創設豐富多樣的游戲環境,是否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中學習,是否讓幼兒利用多種感官來學習,是否讓幼兒不斷獲得新的經驗。教師應該具備一定的游戲引導能力,能夠及時對本班的區域活動布置及材料投放等進行反思,總結不足。在課程游戲中提出自主游戲精神、主動有效地學習、豐富多樣的環境、多感官通道參與的核心觀點。基于真實問題的實際研究,筆者以此對班級區域環境創設進行大改造,主要從區域游戲活動問題的提出、區域游戲活動的改造策略、區域游戲活動的評價三個部分進行研討。
一、區域游戲活動中環境創設存在的問題
(一)區域材料擺放固定死板、不合理,只有單通道出入,容易造成擁擠(如圖1、表1所示)
(二)干涉幼兒的主動活動
幼兒游戲突出自主性和愉悅性,但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常常不自覺地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幼兒。如:要把幼兒框定在一個區域內,規定不能跨區進行游戲,也不能跨區使用材料;有時候由于教師的介入時機不恰當,致使幼兒對繼續游戲不感興趣。以下是自選區活動案例。
案例過程:班上幼兒最近對棉花糖活動感興趣。一名幼兒在活動開始后,迅速選擇了參與棉花糖制作的活動,只見他圍上圍兜,穿好套袖,一邊開始制作棉花糖,一邊吆喝著:“走過路過不要錯過,賣棉花糖啦。”另一名幼兒正在閱讀區看書,看到小朋友們正賣得起勁,便也去美工區拿了畫完的臉譜和書本擺放出來,準備出售。這時,老師走過來。
師:你開的是什么店呀?
幼:什么都有!
師:我看你是在閱讀區看書,你賣東西應該去小商店區域賣東西。
幼兒待教師走后,自言自語道:“真沒意思。”于是他們把臉譜和書本都收起來,去做別的事情了。
【反思】教師在區域活動中有強烈的與幼兒互動的意識,但是由于缺乏與幼兒互動的策略,教師的介入反而干擾幼兒的活動,改變幼兒的游戲活動方向。教師急于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幼兒身上,使幼兒失去了繼續游戲的興趣。
(三)材料的投放沒有發揮實效
活動區材料過于單一、雷同。筆者了解到,本班區域投放的材料大多是上一屆班級留下來的,如美工區的一次性碟子或者杯子的數量已不能滿足幼兒的需求(如圖2所示)。
材料的提供無目的、無層次,不能滿足幼兒的不同需求。很多幼兒在玩過一次之后,再也沒有興趣繼續玩,這就導致班級活動區材料的浪費。
二、區域游戲活動創設環境的改造策略
《幼兒園安全友好環境建設標準》提出:“環境創設的過程應當成為幼兒學習行使自己權利的過程,引導幼兒參與環境創設,對幼兒產生積極的影響。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參與環境的創設。只有幼兒自己參與創設的環境,幼兒才會真正去關心、去注意。”針對本班區域環境創設存在的問題,從秉承自主的游戲精神、主動有效的學習、豐富多樣的環境、多感官通道參與的核心觀點出發,筆者對本班區域環境創設進行探索改造,要讓孩子在學習與環境互動、持續性穩定的變化中得到學習;從學習空間的延展(區域到跨區域)、學習時間的變化(剛性到彈性)、學習材料的提供(固定到變化)、活動中教師的支持(耐心到靜心),思考找到解決策略。
(一)合理分布,有效利用每一個空間
積極運用班級和幼兒園的資源,通過對桌椅和柜面的擺放改造,設置多個出口,方便幼兒在同一個區域進出,避免擁擠。區域的布局更有趣、更溫馨,教師及幼兒從教室的不同位置看到各個區域,同時根據幼兒興趣擴大積木區等空間,滿足孩子的選擇需求。閱讀區安靜且靠近光源,更適合幼兒進行讀寫工作。
另外,在原有的區域安排基礎上,增加一個新的區域——編織紡,并布局在最顯眼的門口附近,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如圖3、表2)所示。
(二)秉承自主、開放的理念,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同樣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人。通過觀察幼兒的游戲,教師了解每名幼兒身上所具備的獨特性。在幼兒喜歡的游戲中,教師要選擇適當的時機以“參與者”的身份介入游戲中。有一次,西西在餐廳當服務員時,態度不夠認真,嘻嘻哈哈的,將飲料亂倒給客人。這時,教師以顧客的身份介入游戲中,以顧客對服務方式不滿意為由,給服務員提出建議,西西立刻意識到自己的不妥之處,并及時改正。這種介入方式既讓幼兒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不會打擊幼兒游戲積極性,又提高了幼兒的游戲水平。如果以教師的身份直接介入,則可能影響幼兒的積極性,幼兒就會感到不安,阻礙幼兒的發展。
(三)區域活動游戲材料目標化
1.以材料引發幼兒的探索活動
經過多次討論后,筆者決定在原有區域基礎上增加編織區域,增加班級特色。嚴格地說,教師作為設計者“設計”的不是具體活動,而是活動材料,即“創設有價值的活動區”,以培養幼兒精細動作技能的發展,以達到隱性教育的目標,培養幼兒的耐心和自制力。當新的游戲材料呈現在幼兒面前時,必定會引起幼兒探索活動的興趣。筆者抓住這一時機,在幼兒進入編織紡區域時,對選擇刺繡的幼兒說:“刺繡布上還是空白的一片呢,老師想住進一所漂亮的大房子里,誰能幫我想想辦法呢?”沒過一會兒,一名幼兒用水彩筆在刺繡布上畫出了美麗的城堡,接著筆者把穿好的針線交給幼兒,一步步引導幼兒一針一線把城堡縫好,并提醒其注意安全,以免傷到手(如圖4所示)。
2.以材料引發幼兒的創造性表現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允許幼兒跨區域使用材料,尤其是沒有固定玩法的開放性材料,為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一次區域活動中,鑫鑫和磊磊興致勃勃地拿著油畫棒涂色,裝飾漂亮的花朵。不一會兒,他們把模具畫完了,樣子很像爸爸媽媽平時在家炒菜用的平底鍋,鑫鑫提出:“我爸爸是一名廚師呢,我們一起用它來炒菜吧。”一邊說著,鑫鑫一邊把油畫棒倒入“平底鍋”里,這時,磊磊拿著一塊小長積木給鑫鑫當作炒菜用的鍋鏟,最后“上菜”的時候還邀請教師品嘗呢。在此活動中,幼兒能通過材料聯系實際生活,玩出新的游戲花樣,能運用多種工具材料或不同表現手法展示自己的創意(如圖5、圖6所示)。
三、區域游戲活動環境創設的評價
只有把學習看成兒童自發的身體活動和思維活動,并將二者建立聯系時,兒童的興趣和能力才能得到最有利的支持。學習的明確性和持久性,與幼兒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直接性的程度有關,因為主動和直接的經驗必有感知覺意識和動作系統的參與。教師針對本班區域環境創設中出現的問題,通過分析存在的問題、改進策略和實踐等方式,逐漸明確課程游戲化與教室區域環境有效結合的方向,找到合理分布空間、高效利用材料、教師學會放手的方法與策略,充分詮釋了幼兒的學習就是幼兒通過自己獨有的方式與周圍環境互動的過程。
最后,采用多元評價策略(如表3)對幼兒區域游戲進行評價,要運用多元智能理論,在區域游戲中發現幼兒的智慧潛能和個性品質,依據幼兒的個體差異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將多元評價思想與評價行為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幼兒區域環境創設的大創造。
[區域名稱: 年齡班: 時間: 評價要素 評價方式 案例簡介 評價過程 分析反思 ]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