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秀溪 何宇文 陳姿岑

1999年通過自治區“兩基”工作評估驗收,2005年通過自治區“實驗教學”評估驗收,2015年通過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區檢”、2017年通過“國檢”……防城港市港口區教育逐步實現了從傳統向現代的飛躍。
“近年來,港口區教育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我們沒有因此停止腳步。義務教育基本均衡通過‘國檢后,如何推進教育深度發展,實現優質均衡,成了我們面臨的新課題。”港口區人民政府副區長王洪波表示。在此任務目標引領下,港口區開始了創新治教的探索。
“異域課堂”讓城鄉學校共贏
2019年12月11日,對港口區武鋼北港小學教師朱洵來說“特別有意義,特別難忘”,因為她要到港口區第四小學上一節《乘法口訣復習》課。“一個農村老師給城區學校學生上課,對我來說是頭一遭。壓力很大,但收獲也很多。”這是朱洵參加“異域課堂”教學體驗活動后的真實感受。
據港口區教育和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局長、四級調研員戚汝波介紹,在推進學區制改革過程中,港口區發現了一些問題,特別是教師隊伍缺乏活力,主要表現在:城區學校有的教師因長期在優越的教學環境中工作,教學條件、生源都相對優質,因而導致動力不足;而農村中小學校一些教師因條件相對艱苦,就安于現狀,不思進取。于是,港口區“異域課堂”教學體驗活動應運而生。
所謂“異域課堂”,就是將當地學校分為城區和鄉村兩個區域,城鄉學校以“1+1”或“1+N”的方式進行“結對”,雙方定期或不定期組織教師到對方學校上體驗課,每位教師每學期至少上兩節體驗課,一節是現任學科課,一節是自選學科課。
在具體工作中,港口區教科局規定由結對學校自主商議制訂活動方案,明確參加活動的教師,安排活動具體時間、形式,各學科組自行落實授課內容,并組織教師備課、上課、評課及交流反饋,確保每一次“異域課堂”活動都有針對性、實效性。
港口區教科局加強宏觀把控:一方面組織制訂科學的活動方案,召開教師動員大會,聘請相關專家、本地教研員進行全程指導;一方面在經費較為緊張的情況下安排活動專項經費,支持各學校組織開展“異域課堂”相關活動,對表現突出的學校、教師進行表彰,及時總結活動經驗,反思存在問題。
“我校老師進入城區學校上課、學習,親身體驗了城區學校先進的辦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城區學校的老師到我校上課指導,將有趣、實用的教學方法帶進來,學生能夠親身感受、嘗試操作。這樣的良性互動,實現了城鄉學校的共同發展。”港口區光坡鎮中心小學校長楊成文說。
“異域課堂”活動開展一年時間以來,港口區共組織活動30多場次,參與教師累計1 598人次,實現了區域全覆蓋,在城鄉學校有序互動、共享共學的過程中,進一步激發了區域教育發展活力。
“云課堂”推動英語教學改革
除了啟動“異域課堂”活動,港口區還進行了另一項大膽創新——引進“Class talk北美雙師云課堂”(以下簡稱“云課堂”)項目。
2019年5月13日,防城港市第四中學、港口區光坡中學等4所學校同時舉行了“云課堂”開課儀式。防城港市第四中學英語教師李元鳳對此印象尤其深刻,因為她與外教共同執教了一節“云課堂”示范課。授課中,Alli老師首先以有趣的自我介紹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隨后又與學生討論“What was your first word when you learn?(papa,mama...)”“How did you learn your first word?(By watching/listening)”等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沒想到,第一節課就那么成功,學生們在外教的有效引導下都敢開口說英語了,要知道以前學生學的真是‘啞巴英語呀!不單是學生,我們老師也從外教身上學到了很多新穎有效的教學方法。”李元鳳激動地說。
過去,港口區初中英語教學“重讀寫,輕表達”的“啞巴式”教學模式比較普遍,這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少學生反映說“英語很枯燥,不想學”。有鑒于此,港口區引進了“云課堂”項目。
為了保證項目的有序推進,港口區做了充足的前期準備:當年3月7日組織中小學全體英語教師召開研討會,并部署相關工作;4月24日,轄區內4所公辦中學與相關科研機構簽訂合作協議,明確項目方向、內容等;5月7日,港口區教研室組織開展“云課堂”前期培訓……
港口區的“云課堂”采取“線上+線下”的授課模式,線上是指由北美主講教師利用網絡直播平臺給學生授課,線下是指由本校助教教師現場為學生答疑解惑,提供針對性輔導、查漏補缺、鞏固練習等課堂服務,學生則在助教教師的指導下參與課堂問答。
“云課堂”項目的引進,改變了港口區英語課堂教學的形態,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港口區光坡中學學生陳曉嶸告訴記者,以前上英語課時有很多同學不敢開口說,有些同學甚至伏桌睡覺,大家對學英語都沒特別濃厚的興趣,現在“變化非常大,上英語課越來越有趣了,大家都敢說了,課堂氛圍非常活躍,大家的英語成績也提高了不少呢”。
“目前,‘云課堂只是在4所初中試點。下一步,我們將不斷總結經驗,為其他小學中高年級配置相關設備,爭取盡快全面鋪開。”港口區教育科學研究所主持全面工作的副所長張廣道說。
“黨建+”引領教育全面革新
“我以為,‘異域課堂‘云課堂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與教育系統落實‘黨建+教育發展思路有密切關系。”港口區第一小學校長葉滿芳說,“因為,黨員教師在其中發揮了帶頭作用,他們主動參與、積極研究,為活動的深入開展盡心盡力。”
在教育發展中引入“黨建+”思維,是港口區近年來創新教育發展另一個重要嘗試。“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我們的教育發展基礎得到了夯實,但教育發展的各項工作仍處在‘單兵作戰狀態,比較散亂、不成體系。以黨建統領教育發展,使各項工作形成體系,能夠加快教育發展的步伐,助推優質均衡的實現。”戚汝波局長說。
完善黨組織建設,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組織生活會制度、黨員學習制度等,是港口區教科局推進教育系統黨建工作的第一步。工作實施以來,港口區要求擁有3名以上正式黨員的學校須成立黨組織,不足3名的則就近與其他學校建立聯合黨組織。各基層黨組織負責組織黨員教師開展各種活動,并做好留痕、留檔工作,充分調動每一位黨員教師的積極性。
在激發黨組織活力的基礎上,港口區教科局進一步深化黨建內涵,將黨建與學校教研、學校管理、共青團和少先隊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等工作進行融合,促進形成了“黨建+紅色品牌”“黨建+教研”“黨建+共青團”“黨建+少先隊”“黨建+主題活動”等黨建特色品牌,“黨建”滲透到了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真正成為了教育發展的“統帥”。
防城港市金灣小學就是“黨建+”的受惠學校之一。該校一直重視閱讀活動,建設開放式書吧、配齊各種圖書、開設閱讀課、舉辦寫作比賽等活動,在校園內營造了濃厚的閱讀氛圍,但相對“散亂”。后來,該校將這一活動融入了黨建體系中,在“黨建+教研”“黨建+主題活動”等工作的指導下,形成了與閱讀相關的活動體系,并與學校其他學科教學、活動互相滲透,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有了黨建的統領,學校的各項工作就有了主心骨。不單是閱讀活動,學校的其他工作也是如此,在黨建的引領下,明確了目標、找到了方向,形成了學校發展網絡,推動著學校不斷向前發展。”防城港市金灣小學校長黃美華如是說。
近年來,港口區沒有滿足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既得成果,而是積極探索新路子、實施新舉措,推動區域教育一步步向優質均衡邁進。“要發展就要懂創新,這是打贏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攻堅戰的一大法寶!”戚汝波局長說。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