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彪西是印象派音樂的鼻祖,創作風格帶有神秘地色彩,光與色的交織成為素材的線條。作品能讓人感受和觸摸到瞬間的情感和光與色帶來的夢幻,一種另類的瞬間美在旋律織體隱藏著。他大膽擯棄了和聲功能及創作邏輯的結構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呈示了音樂的另一種意境。音樂作品同印象主義繪畫技法只注重色彩光而不注重輪廓一樣,成為表現各種旋律織體中氣氛幻覺和意境的重要創作手法,游離漂浮模糊的音樂意境處理得恰到好處。
【關鍵詞】色彩;光與色;瞬間印象;非視覺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5-0025-02
【本文著錄格式】甄娟.滲透在德彪西音樂作品中的光與色[J].北方音樂,2020,03(05):25-26.
印象派大師莫奈1874年在畫展上展出一副《日出·印象》,描繪了日出海面的瞬間印象,作品力求光與色的探索,光的顫動和變化。印象主義是十九世紀歐洲藝術發展的一個階段,是向現實主義藝術過渡的一個階段,它本身也是一種觀念一種技法,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印象主義力求表現一種瞬間的印象和感受,通過主觀感覺來認識世界。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以法國作曲家德彪西為代表的印象主義形成一種新的音樂風格,這種風格是在印象主義繪畫和象征主義文學的雙重影響下形成的。該流派對二十世紀的音樂發展有重要影響,開辟了全新的音樂視野開創了音樂審美的先河。
由于特定時期的環境影響德彪西的創作也傾向于印象派畫家的創作風格,追求光與色的變化,明與暗的透視、遠與近的拉伸,虛與實的不確定性旋律線條的交織。作品注重捕捉和表現目標留下的極速模糊卻又不失真實的瞬間印象,尋求那些最具有感覺價值的自然現象,而不注重固定的某種目標的主題思想和內容。作品《月光》《夜曲》《水中倒影》《阿拉伯風格曲》結構上處理的自由松散而恰到好處,這正是尋求捕捉的一種另類瞬間美,在流動的旋律中真實地捕捉到對自然現象的真切感受和最初印象。德彪西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人物,充滿怪異,充滿自我夢幻的沉醉,光與色溢滿每一部作品,旋律在光與色的折射中徘徊,刻意捕捉人與自然相處的情感的瞬間變化,將夸張的主觀情感變為與自然界靜觀相處的神秘感受。
印象主義者追求的色彩、和聲、調式、旋律、節奏和音色都是創造氣氛和色彩的工具。配器上力圖精致纖細,用來調節著音樂豐富明暗層次和濃淡色彩,在朦朧的光與色之中表現物體的氣氛和情調。[1]1892年創作的《牧神午后》確立他在印象主義音樂的地位,他把梅特林克的象征主義戲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寫成歌劇。劇情不是連慣發展的,音樂語言使人恍惚般地若有若無,光與色的相互折射變化加重了它的迷離色彩,使作品注入了印象派最初的音樂特征和音樂元素。在歌劇創作上個性獨特,他擯棄了作曲家瓦格納的那種追求龐大形式和面面俱到枝葉繁茂的浪漫主義。
在內容題材上,沒有延續古典主義表現社會變革中的革命樂觀主義豪情和個人崇高的戰斗精神,沒有繼承古典主義樂派貝多芬的哲理性思考、強調邏輯和藝術上的嚴謹和音樂形式上的完美。在德彪西三個創作時期里,采用瞬間模糊的旋律織體來抑制感情的表達方式,以此避免作品內容上的真實感與清晰感的雙重存在。僅借助標題和豐富的色彩變化引起人們各種心理層變或不確定性的幻覺。德彪西的音樂是為無法表現的東西而設的。作品《沉沒的教堂》《透過樹間的鐘聲》讓聽覺、視覺、幻覺柔和在一起,在不確定的幻覺中捕捉對大自然味道的感受和印象。
在調式調性上運用半音階、五聲音階、三全音混合出現的和聲手法,讓多調性的轉換變得不協和不規則,正是這種新穎而明晰的獨特調性,使迷糊的音樂風格更漂浮模糊不定,這就是德彪西的音樂語言。將嚴密的音樂結構內部體系和即興的音樂語言表達相結合,在創作上賦予多調性全新的解釋和明確的概念。這種多調性的運用為二十世紀的音樂發展開創了先河。
在和聲的技法上德彪西采用色彩的變化和重度渲染來豐富和聲織體的發展,呈現出一個全新的和聲創作框架,德彪西試圖把音樂作品融入繪畫中來變換旋律起伏的歌唱性色彩。
象征主義文學強調詩歌的創作應該用撲朔迷離的語言暗示和象征隱藏在現實生活背后的理想世界,并用一種朦朧的、靜穆的藝術表現手段揭示自我的“內心夢幻”。用象征主義詩歌和戲劇進行創作也是印象主義音樂重要的一部分。表現了他與象征主義藝術家共同的審美趣味,在隱晦、暗喻、神秘、似是而非的氣氛中開辟一個夢幻和令人著迷的音樂世界。[2]印象主義音樂家關注的是抒寫內心的隱秘和半明半暗、若有若無的寫作風格,創作手法上用忽明忽暗的短句及不對稱的發展手法進行異類的隨意性創作,將光與色和夢幻滲透于作品中。方立平在《中外音樂博覽》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有人認為真正的印象代表作曲家只有克勞德·亞西爾·德彪西一人。”引用傳記作家L·韋拉斯的話,德彪西是把二十世紀音樂與十九世紀分開,這與貝多芬把十九世紀音樂與十八世紀音樂分開的功績一樣偉大。[3]
對德彪西作品的了解,是從他的鋼琴作品開始的。一位音樂家對他的評價也是極高的,尤其在觸鍵和踏板的運用上。德彪西的管弦樂作品也有著獨特的魅力,雖然許多作品都屬于視覺性、形象化為主標題音樂,但是這些標題音樂表現的是一種隱喻色彩而不是展開情節敘事渲染矛盾,這不是他的音樂個性。在他的管弦樂作品創作的三個時期里,這種我行我素的寫作個性在他的樂譜中繼續滲透。朱秋華先生說:“用音樂來表現自然景物,應該說是德彪西的所長。與印象派畫家一樣,所謂“主題思想”在他的創作過程從未出現,他所關心的只是大海、云、迷霧、月色、水中倒影和一些夢幻的聯想或是對純生活場景的音樂素描,而對一些能夠表現深刻思想性的音樂體裁德彪西從不問津”。[4]德彪西認為:“法蘭西音樂是清澈、雅致、簡樸和自然的表露。”
繼《牧神午后》進入創作黃金時期,如《夜曲》《海》《月光》《佩里亞斯與梅麗桑德》成為代表作。在特殊地聲音世界里,產生豐富的定向聯想,感受和觸摸瞬間的情感和光與色帶來的夢幻。作品《海》充分揭示他的獨特創作手法,稱這部作品為“前所未有的法國人的最好的交響樂”。其它作品德彪西對和聲、調式、旋律、節奏、音色的表現上也給予更多自由空間隨意性、偶然性,加大了作品對色彩、光線和氣氛的豐富描寫。
曾田力認為德彪西在他的作品中極力避免音調的完整重復,在音色的調配、和聲的使用和節奏的安排上追求一種模糊的輪廓,朦朧的色彩和不易分辨的色調,喜歡使用對比強烈地并置和弦和失去功能性的不協和和弦,經常打破固定的節律,使節奏多變而無序。對于德彪西來講這一切都可以成為組織樂曲的手段。[5]在和聲的運用和節奏的排列上有著自己的思維,作品造成一種虛幻和模糊,在晚年創作中朦朧地輪廓依然有蹤可尋。建筑式的整體結構被音響和音色代替,善于借助于光與色的變幻,追求對事物瞬間的印象。
德彪西試圖把音樂作品融入繪畫中來變換旋律起伏的賦予歌唱性色彩。使印象派音樂注入色彩性的“非視覺”與“真實聽覺”元素的意境。德彪西所表達的音樂思路,是用迷糊朦朧、不確定的創作技法去粉飾和聲技法固有的功能性,這正是德彪西的對音樂全新的理解和最本真音樂創作的認知。
參考文獻
[1]劉以林.音樂演義[M].北京:華語出版社,1995.
[2]王耀華,伍湘濤.音樂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朱秋華.德彪西[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4]曾田力.音樂思維的模糊性[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甄娟(1973—),女,漢族,山東濟南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