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藝術文化形式培養著一代又一代的勞動人民。音樂藝術是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中國上下五千的文化背景,有著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竹笛就是非常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在我國許多地方都流傳著竹笛音樂作品,不同的地區的竹笛表現形式也大不相同,風格各異,以陜西地區的竹笛演奏最為著名。本文主要對陜西竹笛文化藝術進行深入分析,對其地域特點,竹笛藝術風格進一步描述研究,清晰地把握陜西竹笛文化的總體風格,最后對竹笛未來的發展做大致的梳理和預測。希望能為陜西的竹笛藝術發展帶來相應的推動作用,同時能為相關行業的從事著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中國文化;藝術;陜西竹笛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5-0029-01
【本文著錄格式】劉志燕.試分析當代陜西風格竹笛藝術[J].北方音樂,2020,03(05):29,31.
前言
竹笛文化藝術有著非常多的門派分流,劃分方式基本上是以演奏的技巧和藝術風格來進行區分,各個流派之間都有自己鮮明的演奏特點,陜西的竹笛演奏藝術屬于特點較為鮮明的流派,風格主要源于陜西地區深厚的藝術底蘊,與音樂文化出現井噴式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聯系。在陜西地區,竹笛文化的不斷發展離不開陜西藝術家和全國各地音樂創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創新。
我國的竹笛獨奏藝術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慢慢發展蓬勃,陜西竹笛音樂是我國音樂種類中較為獨特和具有代表性的類型,地域文化和歷史背景對于其發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陜西竹笛促進了我國音樂文化的繁榮發展。竹笛文化在建國之后由原來的民間藝術開始逐漸轉向專業化發展,以艾世先生、牛宏模先生、元修和先生為代表的陜西竹笛藝術家將竹笛作為獨奏樂器搬上了歷史舞臺,他們所演奏的竹笛藝術在全國范圍內屬于較為前沿的,其音樂作品特色鮮明,具有代表性。
一、陜西竹笛演奏特點
陜西竹笛音樂的演奏特色較為突出,演奏技巧包括揉音技巧,揉音技巧則是融合了板胡和二胡的演奏技巧,在一個主音的前提下,演奏者的手指在主音的上方音和下方音上,通過手腕的發力來做出滾動揉音的動作。通過揉音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整個音樂作品的表現能力。陜西竹笛的音樂作品中又可以大致分為兩類,其中一類為“張力式”的大二度揉音技巧,代表人物為馬迪,他認為藝術是來源于生活的,但是藝術所表達的境界卻要高于生活,張力的演奏技巧則恰好可以很好的達到這一目的。另一類為“樸實式”的小二度揉音技巧,這種竹笛的演奏技巧更看重的是音樂本身的內斂和含蓄表達,運用在演奏時的技巧也較為樸實無華,注重情緒的表達。
在現代創作的陜西竹笛音樂作品中,演奏時可分為歡音和苦音。這兩個演奏技巧表現上有著非常大的差別,歡音給觀眾帶來的是歡快愉悅的情緒表達,感官上非常輕快;苦音則恰恰相反,給觀眾的感受更多時凄涼悲壯的情感,細膩的音樂風格能夠觸動觀眾的心靈。歡音和苦音在演奏技巧上都屬于七聲音節旋法,只是在整體的表達情緒上各有差異。
陜西竹笛音樂注重的是聲腔化,可以很好的體現陜西的歷史文化底蘊、地域的風土人情和語言習風格,在陜西這片獨特的土地上,孕育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陜西民歌種類豐富,變化多樣。聲腔是戲曲音樂中的一個名詞,從《音樂百科詞典》來看,對于聲腔的解釋僅僅是注重于戲曲范疇的理解,但是對于陜西竹笛音樂藝術風格中的“聲腔化”來說則應該從竹笛演奏當中的“潤腔”去進行理解,通過聲樂去潤色情感,再以情感去表達生活,這是潤腔所體現的原則。演奏者通過合理地加入應用潤腔可以使陜西當地的風土人情表現得更加突出,流露出的情感更加傳神。氣震音、滑音、回旋音、揉音等手法,再配合上“聲腔化”的氣息,使音樂聽起來更加情深意切,韻味十足。
二、分析作品《秦吟》
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分析陜西竹笛藝術的內涵所在,需要對陜西竹笛的一些代表作品進行深入探討,以作品《秦吟》為例,這部作品是在陜西秦腔的基礎上衍生而來的,演奏手法,創作的背景、使用的一些素材以及整體音樂的結構都可以稱為陜西竹笛文化的代表,《秦吟》運用的是秦腔,整個作品的背景是一個叫劉寬忍的大學生在暑期的時候回到家鄉看望親人,在家里看到村里的人民過著比較艱苦的生活,使他內心非常的惆悵和沉重,于是在他回到學校之后,便將當時的情感和所見所聞融入音樂,從而創作出了這首《秦吟》,作品所表現的是秦人生活的不容易,還有當地勞苦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聆聽整部作品可以發現,它很好地結合了秦腔的風格元素,在演奏的技巧上也和秦腔較為接近,在欣賞時會有一種秦腔的韻味落在其中,通過秦腔中的“苦音”來進一步深化表達沉重的情感,整體來說是一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陜西竹笛藝術代表作。
“揉音”是陜西竹笛演奏中最具鮮明特色的演奏技巧,通常用符號“U”來表示,具體是通過手指在指孔上方做出來回滾揉的動作,但是這又不同于一般的顫音,在聽覺上給人有很大的差異,在《秦吟》這部作品當中,“揉音”技巧主要是為了突出陜西“苦音”音節特色,突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沉重惆悵之情,與充滿張力和活力的樂曲不同,情感更加細膩,引人深思。曲目中的“吟”字奠定了整部作品的基本基調,在演奏上要求低吟淺唱、氣速運用方面不宜過快,情緒方面需要有所遞進,層層深入,在某些地方也通過加大音量來表達情緒的強烈。另外,“滑音”和“回滑音”的技巧也非常的圓潤細膩,淋漓盡致地表現了秦人的苦悶。
通過對陜西竹笛音樂作品《秦吟》的分析,不難看出陜西的竹笛音樂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當地戲曲音樂和民間歌謠的元素。經歷了許多代的竹笛演奏家的不斷創新融合發展,陜西竹笛音樂藝術更加具有陜西地方的風情韻味,代表著陜西人民的審美取向和人文關懷,留下不可磨滅的陜西人民印記。
陜西竹笛的音樂風格獨特鮮明,這與陜西當地地域遼闊息息相關,在這篇遼闊的土地上擁有著許多古風古樸的風俗民情。高明先生的《陜北好》《棗園春色》運用了陜西音樂素材創作的第一首竹笛獨奏的音樂作品,作品主要是謳歌了陜北人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以及立志建設家鄉的豪情壯志。馬迪先生的《秦川抒懷》《塞上風情》《紡線線》,梁欣女士的《歡騰的延河》《延河畔上迎親人》等都是充分的結合的陜西當地的濃厚風土人情的作品,這些作品感染力極強,表達情感濃厚,極具陜西竹笛音樂特色。
三、結束語
竹笛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樂器之一,不同地方結合不同的風土人情創作出來的音樂作品各不相同。中國上下五千年的發展歷史,孕育著豐富多彩的文化風格,在陜西這片人杰地靈的土地上,有著無數音樂家的無私奉獻,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熏陶著一代又一代的勞動人民。對于陜西的竹笛文化,需要傳承,更需要去發展創新。希望能夠通過這片文章讓更多的人去認識去知道陜西風格竹笛藝術,去學習它,傳承它,發展它,豐富我國的地域文化色彩,提高傳統文化保護意識。
參考文獻
[1]楊永德.論“長安笛派”中馬迪的音樂特征與演奏風格[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7.
[2]李昂.論陜北民歌題材竹笛作品中“器樂演奏聲腔化”顯現及演奏法[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3.
[3]賈黎明.秦地笛子代表人物及其演奏作品音樂特點分析[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劉志燕,本科在讀,西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竹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