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世紀初的浪漫主義潮流推動了西方音樂史上器樂曲的發展,數十種更能表達作曲家內心情感的鋼琴小品應運而生,這些小品體裁能夠記錄作曲家瞬間迸發的靈感,抒發內心的情緒。可即使在相同體裁特征下創作的作品,在音樂語言和內涵表達上也能透露出體裁以外的作曲家個人風格和其他訊息,本文通過比較分析門德爾松的《威尼斯船歌》op19.no6,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福雷的《船歌》op26三首作品,來探討浪漫主義時期鋼琴小品的創作和演奏風格。
【關鍵詞】船歌;威尼斯船歌;浪漫主義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5-0071-02
【本文著錄格式】吳黎霞.三首《船歌》作品的比較分析[J].北方音樂,2020,03(05):71-72.
一、船歌的體裁特征
鋼琴小品體裁有著不同的來源和分類,比如從早前的器樂作品發展而來的前奏曲、間奏曲、變奏曲等,有從舞蹈伴奏發展而來的馬祖卡、小步舞曲、圓舞曲等,而船歌屬于從聲樂曲發展而來的一種鋼琴曲體裁。船歌起源于意大利威尼斯的“貢多拉”船夫曲,是一種來源于當地水城,寫情、寫景、寫生活的風俗小曲。19世紀這種體裁被引入到歌劇、藝術歌曲、鋼琴小品的創作中。本文分析的三首作品,都有著抒情的旋律、帶有劃船節奏韻律的伴奏織體、三部曲式的結構等船歌體裁特征,但由于作曲家的創作環境、創作背景及創作風格的不同,每首作品有帶有各自的不同韻味和風景。
二、三首《船歌》的創作背景
費利克斯·門德爾松(1809~1847),德國作曲家,被譽為浪漫主義杰出的“抒情風景畫大師”,出生于德國漢堡的富裕家庭,5歲開始接受系統的音樂教育,20歲起把音樂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不僅創作了250余部體裁廣泛的作品,還復興了巴赫音樂,通過組織樂團的演出,創辦專業音樂學院等,致力于振興和發展德國音樂。良好的家庭條件和所處的時代,使門德爾松從小就接觸到傳統的德國音樂教育,成長在濃郁的音樂氛圍中,19世紀的人文藝術精神更使他的作品中既包含古典主義音樂完整的結構,節制的情感、純樸的旋律,具有強烈的自我情感表達、抒情及幻想的浪漫主義特征。
在其諸多藝術成就之中,還包括創作了《無詞歌》這種把歌唱性旋律和鋼琴織體融合的鋼琴小品體裁。無詞歌的創作從1830年開始,歷經15年,最后集結出版了48首作品,內容記錄了作曲家的旅行、生活、心境和感悟,被稱作“音樂日記”或“音樂素描”。在《無詞歌》中,門德爾松自己加上標題的只有六首作品,其中就包括三首《威尼斯船歌》。
彼得·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俄國作曲家,被稱為“俄羅斯音樂之魂”。出生于俄羅斯烏拉爾小縣城的工人家庭,因從小對音樂的癡迷和熱愛,22歲時放棄法律工作,開始專業的音樂學習和創作。創作了包括交響樂、歌劇、舞劇、室內樂及鋼琴曲等眾多優秀作品。柴可夫斯基處于俄羅斯民族主義覺醒的時代,那個時期產生了全新的俄羅斯音樂,在沙皇統治的黑暗時期和深愛的民族之間,他用音樂來表達內心的掙扎和憧憬,所以他的音樂最鮮明的特征就是帶有俄羅斯民間音樂曲調的“抒情性”和表達理想和現實強烈沖突的“戲劇性”。
柴可夫斯基于1876年,受邀為圣彼得堡月刊《小說家》的副刊每月創作一首鋼琴曲。此時正處于他音樂創作的成熟時期,《四季》中的十二首樂曲既有對俄羅斯自然風光的描繪,又有對民間生活風俗的刻畫,《六月-船歌》正是鋼琴曲集《四季》中的一首。
加布里埃爾·福雷(1845~1924年),法國作曲家,其一生創作了諸多藝術歌曲和室內樂,由于突出的藝術歌曲創作成就,被后人譽為“法國的舒曼”。福雷9歲開始在一所巴黎的教會音樂學校學習,畢業后擔任過教堂管風琴師和唱詩班指揮等職務,后來成為巴黎音樂學院的教授及院長。1871年和朋友們創立了法國民族音樂協會,致力于法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他的夜曲、即興曲、前奏曲、船歌等鋼琴作品也深受人們喜愛,作為晚期浪漫主義的音樂家,福雷的音樂受到法國文化藝術的影響,作品高貴典雅、旋律具有精致的美感,創新的和聲手法也影響著拉威爾、德彪西等印象派的作曲家,所以被稱為“連接浪漫主義和印象主義音樂風格的橋梁”。福雷于1880-1921年間創作了十三首《船歌》,是創作這一鋼琴體裁作品最多的作曲家,
三、三首《船歌》作品分析
(一)門德爾松《威尼斯船歌》op19.no6
樂曲采用并列單三部曲式結構,雖然三個樂段的主題不相同,但都采用了平行重復的發展手法,使人加深了對音樂材料的印象;三個樂段在調性布局上前后呼應,也減少新材料帶來的陌生感;長達12小節的尾聲使用引子和A段的材料構成,也是對主題的“回歸”;在伴奏織體上除C段在音區和織體上有少量變化外,其他段落及尾聲都采用相同的伴奏音型,使整體音樂形象得到統一。在樂曲簡潔的結構和精煉的音樂語言中,可以看到門德爾松平衡節制的古典主義理性思維和表達人與自然的浪漫主義情感。
(二)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
樂曲采用復三部曲式結構,A段g小調的旋律舒緩優美,在兩短一長的分解和弦織體伴奏下,有種在水上泛舟的寧靜感人。B段三聲中部由A段同主音大調的對比下主題構成,不僅加快了速度,后半段的節奏也由4/4拍變為3/4,使情緒更加熱烈,整段舞蹈性的旋律和節奏增加了濃郁的俄羅斯民族風情,最后兩小節的8個減七和弦連續的快速琶音,把音樂推向了高潮,使人聯想起陽光下水面上的絢麗色彩。C段再現部增加了中音區的復調聲部,對答式樂句的加入,不僅豐富了音樂的層次感,也是對孤獨的一種回應或解答。
(三)福雷《船歌》op26
樂曲采用復三部曲式結構,A段是a小調,單三部結構,主題隱藏在伴奏聲部的中間,中古調式音階的級進旋律,有著古典氣息和神秘感,溫潤而有流動性。B段轉入C大調,單二部結構,旋律也由中聲部移到了高聲部,清新明亮。C段是縮減的再現部,精簡地運用主題材料,不斷變換色彩的離調和弦,使樂曲回味無窮。
四、三首船歌的音樂比較分析
(一)速度與節奏
船歌通常用比較舒緩的速度和3/8拍、6/8拍的節奏創作。門德爾松和福雷的兩首船歌就是采用6/8拍的節奏,每分鐘大約170的演奏速度,音樂清新而流暢,而柴可夫斯基的船歌采用4/4拍,每分鐘大約70拍的演奏速度,音樂更加緩慢而寧靜。
(二)調性和結構
三首船歌主題都是小調性的,門德爾松的船歌是單三部曲式,中段轉到了主調的屬音小調上,音樂情緒聽起來比較統一和集中。另外兩首船歌都是復三部曲式,福雷的船歌在中段由小調轉入平行大調,音樂情緒由暗轉明,中部更加明朗舒展。柴可夫斯基的船歌在中部轉入主部主題的同名大調,變換了速度和節拍,由抒情主題變成舞蹈性主題,是三首樂曲中最有對比性的。
(三)旋律和伴奏
門德爾松的船歌主題用平穩級進的雙音迂回下行,像憂傷的二重唱,也像靜靜的河流。柴可夫斯基的船歌也采用了歌唱性的旋律,每一句徐緩的上行后,都有兩句短小的下行旋律回歸,就像一種自問自答的內心傾訴,帶著在寬闊湖面上的體驗。福雷的船歌采用了穿插在伴奏織體中的,帶有更多32分音符的音階式旋律,更顯靈動,像是輕快的小溪。三首樂曲的伴奏織體都采用了分解和弦,帶有很強的律動性,描繪輕舟蕩漾的畫面和意境。
五、結語
門德爾松、柴可夫斯基、福雷三位作曲家身處同一時代,創作同一種鋼琴體裁“船歌“作品,但他們出生于不同的國家,成長于不同的環境,有著不同的際遇和理想,創作的音樂也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從中可以聽到理性的優美旋律、戲劇性的音樂發展和精致的音樂畫面,所以對音樂作品的分析必須全面而深刻,這樣才能有助于對作品的理解和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