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學校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對于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為基點的中國傳統音樂的生存與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積極的現實意義。論文以廈門中小學校為例,對閩臺地方音樂傳承現狀進行調查,并提出思考與展望。
【關鍵詞】地方音樂中;小學校;傳承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5-0077-03
【本文著錄格式】楊麗霞.閩臺地方音樂在中小學校傳承的現狀調查——以廈門地區為例[J].北方音樂,2020,03(05):77-79.
前言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多年以來,這句話一直作為保持民族或區域文化特色重要性而被反復引用使用,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句話越來越顯示出它的真理性和價值存在。世界是由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組成的,每個民族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先尊重自己的文化,保持自己文化的獨特性,才能獲得別人的認可,理解和尊重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文化。音樂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本身就是一種“民族現象”,這個民族現象又建立在不同區域文化的基礎上。只有將音樂置于人類歷史文化脈絡和不同區域特色文化當中,研究“文化中的音樂”和“音樂中的文化”,才能對其蘊含的人文內涵和文化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
閩臺兩地是覆蓋在同一個文化空間中的同根文化,二者之間具有不可割斷的文化連續性。閩臺文化中的重拼搏、敢開拓、善機變、戀鄉誼、崇正統、樂教育的理念,極大地豐富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通過教書育人,和現實價值。將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薪火相傳、代代繼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
一、政策——傳承地方音樂的保障
中小學生處于人生發展的基礎階段,這時期也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加強中小學校教育中的傳統音樂傳承教育,讓學生從小熟悉和熱愛自己民族的音樂顯得尤其重要。《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要善于將本地區民族民間音樂(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音樂項目)運用到音樂課程中來,使學生從小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熏陶,樹立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識。”還特別強調要“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加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份量,鼓勵對地方民族民間音樂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導向性意見。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更是明確指出,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國家的政策和文件為學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學校教育中培育具有“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核心價值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理當成為學校教育的主旋律。
二、學校——傳承地方音樂的場所
學校教育的終極目標不僅僅是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更要擔負起民族文化傳承的重任,根據自身所在的區域特點,結合歷史文化、辦學理念,從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方法、實踐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進行地方音樂文化傳承的實踐探索。為掌握目前中小學校對區域傳統文化的關注程度,對廈門市部分小學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學校普遍對音樂藝術十分重視,積極開展音樂教育教學改革和形式多樣的課外興趣小組或社團,組建合唱團、民樂隊、舞蹈隊等社團,定期舉辦班班有歌聲、校園藝術周、新年音樂會等。比如廈門實驗小學,除了日常的課外音樂活動以外,在周末組織了民歌、器樂 、戲曲、拉丁舞、京劇、合唱等十余種社團。有相當部分學校會選擇閩南地方音樂作為特色品牌,如下表:
從上表可反映以下幾方面問題。地方音樂進校園受到了重視,許多學校都在傳承地方音樂方面做出積極努力和嘗試;閩南童謠是多數小學首選的方言音樂,即適合小學生的年齡,又結合了方言、文化與音樂,可以對學生起到很好的地域鄉土文化教育;絕大多數學校是外請傳承人或藝人作為授課教師,實現校內外教師共同培養。教學的方式以社團或興趣小組為主,普及教育的情況比較少;戲曲進校園的情況也比較多。比如北京師范大學廈門海滄附屬學校的歌仔戲、民立小學的高甲戲、內厝中心小學的布袋戲等社團,活動開展得有特色、有成果,也有影響力,打造出學校的文化特色和品牌。北京師范大學廈門海滄附屬學校在這方面做的比較突出,學校于2016年開設了歌仔戲校本課程,面向全體二年級學生,學習時間為一學年,實現了閩南地方音樂進課堂的普及教育。在校園成立了歌仔戲研習中心人才培養基地,聘請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廈門藝術學校優秀的教師,指導社團日常課程的授課。目前社團每周1節劇目表演課、3節戲曲形體課、1節唱腔課、1節梳妝課。每年學習歌仔戲的學生多達500人,社團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有計劃、有選擇地開展歌仔戲教學,現已編排折子戲10余個,在廈門市進行了多場巡演,2018年6月,還代表廈門戲曲進校園優秀團體進京展演,受到社會媒體的一致好評,也為其它學校地方戲曲音樂進校園提供了參考模版。
三、老師——傳承地方音樂的中堅力量
教師在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更好地發揮區域音樂在中小學教育中的作用,廣大中小學音樂教師素養提升必不可少。廈門地區音樂老師年齡普遍年輕化,多數是通過新教師招聘考試考入學校的本科生,近兩年也有不少研究生加入師資隊伍行列,音樂素質較高。學校音樂教師一般有4-7人不等,除了公辦教師,也會外聘一些老師,有的九年一貫制學校音樂老師多達20余人。每個教師專業特長不同,如鋼琴 、西洋樂器、美聲、民族唱法等。從自身來說,多數不懂地方音樂,甚至不會說地方方言,所以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比較力不從心。這個問題也是我國中小學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存在的普遍問題,如同上述所言,學校聘請專家或傳承人進校園進行地方傳統音樂教學成為首選,這也是合理的方式。但作為學校音樂教育工作者,熟悉本地民間音樂,掌握和傳授地方音樂也應當成為教師應具備的教學基本功之一。首先,音樂教師要具有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探究學習區域民族音樂文化知識與技能,通過進修、培訓、采風、研討等方式,加強對民族音樂教育的認知;其次,創新音樂課堂教學模式,將區域傳統音樂作為課堂常規教學的一部分,通過知識講授、現場演繹、網絡技術等手段,音畫并茂地將區域傳統音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在教學內容當中;第三,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的有機結合,將課堂延伸到博物館、圖書館、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劇團等區域音樂文化大課堂中,實現區域音樂文化的內涵與外延有機融合,切身體會區域音樂文化的濃厚底蘊。
四、學生——傳承地方音樂的群體
廈門是一個移民城市,外來人口居多。學生多數講普通話,即便是本地學生,也有些不會講閩南話。我們以集美區為中心,發放了關于開展閩臺傳統音樂相關事項的答題問卷和訪談。結果顯示,中小學生普遍喜愛音樂藝術,也喜歡上音樂課,特別是小學生。60%以上孩子有課外學習器樂、舞蹈或繪畫等藝術。就音樂的類型而言,學生對流行音樂、搖滾音樂、藍調音樂和古典名曲的關注程度遠遠超過民族音樂,接觸民族音樂的主要渠道來自于課本或課外活動。從學習途徑來看,對民族音樂的學習途徑主要是校外藝術培訓機構或家教,部分同學是校內社團活動。對所使用音樂教材的喜歡程度來看,中小學生有區別,越是低年級的學生對音樂教材的喜愛程度越高,中學生對音樂教材的喜愛程度較低。說明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更適合從小抓起,要從小建立民族文化認同感。
五、教材——傳承地方音樂的工具
教材是教師進行課程教學的主要依據,是實施教學的基礎之一。音樂教材上的內容反映了當前時代背景下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現狀和要求,并對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將區域音樂中民歌、器樂、戲曲、曲藝、歌舞等藝術內容納入地方教材,選擇積極、向上、健康的作品傳授給中小學生,是實現傳統音樂普及傳承的有效途徑。《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中小學音樂教材的編寫應當規定“編寫教材占教材總量的80%—85%,其余15%—20%留給地方教材及學校教材”。廈門第二實驗小學的特級教師——劉瑛老師,可以說在探索地方音樂進校園方面做出了積極努力,取得良好效果。劉老師多年致力于閩南民間音樂進課堂的實踐與研究,她克服了諸多困難,傾注了大量心血,編寫了一套《閩南民間音樂》校本教材,按照歌唱、欣賞、音樂實踐活動三個板塊進行設計,共12冊,每冊三個單元,每單元圍繞一個音樂主題,并用生動、淺顯的語言介紹有關文化知識,配以富有想象力和濃郁地方特點的圖畫,使教材形象、直觀、好看,讓學生切實感受閩南民間音樂特色及豐富內涵,該教材成為閩南文化課本課程的典范,在廈門小學得到推廣運用。
六、思考與展望
文化是教育的內容,教育是傳播文化的途徑,有了教育的介入才使得文化得到延續與發展。教育的重要特性是普及,我們特別要擅于運用校園文化建設的手段,對傳統音樂文化進行宣傳和傳播。
(一)構建教育體系
學校教育作為一種獨特的手段,在音樂文化的傳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積極推動優秀民間音樂的傳承發展,不能僅流于表面形式化,更重要的是要加強本土文化基因認知的自覺,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建立起學習民族音樂的意識和教育網,這才是民族音樂良性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
(二)實現常規化課堂教學
將經典的劇種或曲種帶入學校音樂教室,將傳統樂種的演奏、演唱課程設置為學校音樂教育的必修課程,而不僅僅停留在社團層面,為傳統樂種創造了良好的學習和實踐氛圍,讓學生從小就有一個良好的傳統音樂的學習環境,從小熟悉喜愛自己的母語音樂。
(三)加強鄉土教材建設
加強對課本課程的開發,精選音樂素材,融合鄉土教育,針對中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設定適合不同年齡、不同年級的教學目標,選擇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歌、器樂、戲曲、歌舞等適合中小學生聽賞、學唱、演奏的代表性曲目,編入教材,設計傳習。
(四)探究教學模式
加強老師對民族音樂的認同,積極主動學習研究地方文化和音樂技能,通過研討、觀摩、學習等方式,把自己融入到傳播民族文化的氛圍中,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搜集地方服飾、文化、習俗,增加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和興趣,在動、唱、賞等方面體驗、感悟地方音樂的魅力。
(五)重視校園文化
學校要以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多種形式向在校廣大學生宣傳鄉土音樂,設計環境加強對活寶的熏陶。這可以有幾種形式,一是成立校園傳統音樂資料庫,整理收集有關的資料圖片、音響資料;二是與文化館,地方社團等成立共建單位,積極開展多形式的傳教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三是在校園文化中強化傳統的戲曲、民歌、器樂、歌舞等內容,為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更好的沃土、更好的氛圍,讓傳統音樂走進孩子心靈。四是學校教育與閩南傳統節慶的民俗表演、踩街、燈會等活動相結合,讓學生親歷傳統音樂實踐活動,體驗地方音樂活態形式,增強愛國愛鄉的情感。
七、結論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學校與教師責無旁貸。我們只有充分地開發利用當地的優秀音樂資源,發揮音樂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體現音樂教育的價值,將優秀本土音樂文化轉換為適合于課堂教學的學科體系,在現有的課程教學中滲透地方特色音樂文化,彌補、豐富、完善學科內容,才能使更多的學生了解身邊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包俊曉.地方戲曲進課堂的嘗試[J].中小學音樂教育, 2018(10).
[2]教育部.音樂課程標準解讀[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張凈.淺談如何把握小學音樂課堂教學[J].文藝生活, 2013(3).
[4]王耀華.福建傳統音樂[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9).
作者簡介:楊麗霞(1969—),女,福建省惠安,碩士,副院長,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