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新頒發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是在總結近十年課程改革的經驗基礎上,廣泛聽取一線音樂老師和一批專家意見后的創新與改革。新標準在原標準的基礎上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創新和改變:(1)課程性質更加明確。(2)課程基本理念更加綜合。(3)音樂特點更加突出。(4)內容標準更加具體。(5)設計思路更加清晰。摸索、探求新標準,教師在教學上應確立新的教學觀,努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構建充滿生活力的課堂。筆者認為,備課是上課的前提,要想實現課堂教學行為的轉變,真正實踐新課程,就必須進行教師備課行為的轉變。
【關鍵詞】音樂課;新課標;教師備課
【中圖分類號】G632.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4-0169-02
【本文著錄格式】康婷.深入挖掘“課堂潛能”讓音樂課變得與眾不同——淺談新課標下教師備課行為的轉變[J].北方音樂,2020,02(04):169-170.
一、轉變觀念,備課首先備學生
音樂學科的課程理念是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課堂學習的主體,這就要求在課堂上教師充分關注學生,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為此,教師備課必須首先備學生,必須對學生進行仔細觀察,才能真正了解學生。
例:小學五年級音樂課《獅王進行曲》(自選教材)
描述一:這是一堂以口風琴吹奏為主的音樂綜合課。在備課時,筆者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1)欣賞樂曲《獅王進行曲》,感受其音樂形象;(2)復習和弦的吹奏,學習掌握新的和弦#;(3)學習吹奏樂曲主題,并能進行二聲部合奏;(4)為樂曲主題音樂創編符合音樂形象的歌詞。
教學結果:盡管教學容量稍大,內容較多,只因教學環節緊湊,教師思路清晰,故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得很活躍,配合默契,完成較為圓滿。課后學生向筆者反映,他們都很喜歡這堂課,感覺意猶未盡,還想唱他們自己編寫的歌曲,彈奏兩個聲部的樂曲。可以說這是成功的一堂課。
描述二:不久,筆者在另一小學進行了借班上課。同樣是這節課,教學內容不變,教學目標不變。
教學結果:雖然筆者是按相同的要求、過程、環節進行教學,但授課時,筆者感到學生的彈奏和問題的回答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因此,教學時筆者不能得心應手,沒有游刃有余的感覺,相比前一次,教學目標的最后達成有所欠缺,學生的體驗也不夠深刻。
為什么同樣的課只是學生有所不同,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筆者進行了反思。
反思一:筆者在備課時忽略了學生這一主體。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我們教師教學的唯一對象,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首先應該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喜歡的學習方式、學習的普遍需求,這樣有針對性地備課,才能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落實教學目標。前一堂課,筆者考慮了這一點,將課堂教學目標建立在學生的基礎上。在后一堂課,如果筆者也能了解學生基礎、能力等諸方面因素,并對所制訂的教學目標、內容、進行適當修改、調整。目標可以小點,內容也再少些,最終即可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勢必目標實現得會更好,學生的學習體驗也會更深刻。
反思二: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可以進行對學生的挖掘,把學生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如:有的學生鋼琴彈得不錯,在課堂上可以進行鋼琴與口風琴合奏;有的學生課外學習舞蹈,模仿能力特強,可以讓他模仿獅子進行舞蹈。實踐證明,當學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事情時,當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時,當學生融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時,他們的積極性最高,學得最好。
由此,筆者認為教師在備課時,應針對不同的教學點對學生這一寶貴資源進行充分挖掘,給學生創設一些有利的機會,這無疑是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也能調動和發揮其他學生的智慧。
二、提高認識,深入開發教材的“課堂潛能”
所謂教材,狹義的理解為教科書。廣義的說法,教材包括了教師教學行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無論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理解,教材都是“教”與“學”的材料。教學活動是以它作為師生之間的媒介而得以開展的,其關系如下圖:
它們互相聯系,密不可分。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完全拘泥于教材,將使教學刻板化、程式化,而完全脫離教材又將使教學彌散化、無序化。新課標提出的“提倡學科綜合”“理解多元文化”等新理念,都促使教師應該創造性地研究和使用教材,開發教材的課程潛能。
(一)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
傳統教學過程的設計盡管達到了“學生學會歌曲并能用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這一教學目標,但課堂氣氛死板、不活潑,教學設計無新意,學生在教師的教學中被動地接受學習。新課標下,教學過程的設計思路則反常規而行:先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課堂氣氛,隨后在音樂中學生和老師一起學習,讓歌曲在學生舞蹈時很自然地流淌在他們心間。然后再進行歌曲學習,是一種體驗性歌曲學習,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知識點,又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學生們在快樂的音樂中完成本課教學。
這樣的設計思路是筆者將教材僅僅看成是達成教育目標的媒體,所以不受教材思路的約定,同時從把握新課標的角度出發,強調學生的體驗、模仿、探究、合作,體現新課標音樂審美為核心、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等理念,對教材進行了創造性的開發,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
(二)立足音樂學科,融合相關學科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它的教學綜合包括了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如音樂與舞蹈、美術;音樂與戲劇、影視;音樂與歷史、地理;音樂與科學等。總之,發掘音樂教材的多學科元素既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和發展,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創造性地教學及實施音樂綜合實踐課課堂教學,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三、探究模式,整合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這一過程是圍繞著“能夠讓學生學到什么”和“怎樣學才是最有效的”這兩個問題展開的。教師在備課行為中除了備好學生、備好教材,筆者認為還應著重備好教學目標。只有目標明確,才能正確分析教材,設計學生的行為,教師根據目標,才能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步驟、教學形式和實施教學。
回顧以往我們的教師制訂的教學目標,其模式注重傳承知識,強調“雙基”,一般都是依據教材制訂目標,通過一系列教學活動,讓學生達到教師制定的預期目標,注重結果。如今,在新課標、新理念的指導下,筆者認為現行的教學目標可以轉變為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深入開發教材,然后整合課堂教學目標,強調學生的參與和體驗,更注重過程。
所謂目標的整合,就是把分解后的目標進行梳理,形成以本層級的主攻目標為重點的有結構的目標群。這是由一條清晰的主線索串連起來的,這條主線索就是我們所要構建的“綱”,也是我們期望逐步形成的個性化教學模式的理論思路與操作思想雛形。
假設對整合目標缺乏必要的認識,甚至以為這是一個完全陌生的新概念,那就容易產生兩種后果:一是教學過程缺乏整體性,容易出現知識割裂、“穿鞋戴帽”的形式化傾向,缺乏結構化提升,忽略把握學生持續發展生長點的問題;二是教學缺乏個性特色,影響教師從“操作工”向“研究者”“教育家”遞進、發展。反之,通過從局部到整體的整合和從簡單到復雜的整合,就能對并列關系和遞進關系的學習目標進行結構化和整體化的處理,從而建立起一個有結構的目標群,以保證教學過程的展開是和諧的、全面的、符合科學規律的,使教師在教學中能分清輕重主次,把握方向與節奏,確保學習目標的有效達成。
新課標就如航標指引著我們努力的方向,告訴我們應該從學生出發,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培養出我們所需要的人才;新課標又如一葉帆,承載我們去探索新的教育理念。
讓我們牢記“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并為之奮斗。
參考文獻
[1]美術課程標準研制.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