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武 劉希波
高血壓被認為是一種與遺傳、環境、代謝極為相關的復雜疾病,是最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是全球負擔最重的疾病,也是中國面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早在上世紀70年代,我國就在基層開展了高血壓的防治工作。尤其是進入21世紀,政府高度重視包括高血壓在內的慢性病防治工作,推行了諸如“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等項目,有效地推進了高血壓防治工作。新世紀我國高血壓防治工作取得了新成績,也出現了新的特點。
1 高血壓流行狀況特點
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我國進行了數次大規模的高血壓流行病學調查。進入21世紀后大規模的高血壓流行病學調查主要包括2002年由原衛生部組織進行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201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調查”以及2012~2015年開展的“中國重要心血管病患病率調查及關鍵技術研究”(CHS)。經過近20年的努力,我國高血壓防治工作有喜有憂,喜的是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明顯上升,發病率下降。憂的是農村地區高血壓患病率迅速上升,與城市相似;大中型城市和經濟快速發展地區為高血壓“熱點”地區;高危人群龐大;高血壓危險因素升高。
1.1 高血壓患病率上升,發病率下降 盡管不同的研究設計方法及樣本量不盡相同,但≥18歲人群高血壓患病粗率從2002年調查結果18.8%上升到2012年調查結果25.2%,到2015年為27.9%。其中一個原因是35歲以上人群首診測血壓、高血壓篩查及居民健康檔案的建立,使得潛在高血壓患者被發現。高血壓及相關心血管疾病診療技術的發展,因高血壓致死人數減少,患者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長,總人群患病率上升,也是原因之一。與此同時,資料顯示高血壓的發病率在下降。一項調查結果顯示,2007~2014年經過(6.03±0.69)年的隨訪,男性和女性的高血壓累計發病率分別為19.9%和19.2%[1]。相比1991~2000年平均隨訪8.2年累計發病率男性和女性分別為28.9%和26.9%已經有了明顯的降低[2]。二者盡管在設計上存在不一致,對象年齡也不完全相同,但也提示高血壓發病情況的一些端倪。這進一步說明目前患病率的上升,帶病生存人數增加起的貢獻不容忽視。隨著政府的重視進一步加強,高血壓防治相關學術團體、專家學者及基層醫務工作者的不斷努力,全民健康意識的提高,高血壓危害認知的提高,有望進一步改善。
1.2 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升高,但仍處于較低水平 國家對高血壓防控史無前例的重視和政策支持,是助推基層高血壓防治工作取得突破的關鍵所在。2009年,政府啟動實施了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將高血壓規范化管理納入基層社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范疇,全國近1億高血壓患者接受社區管理。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群的高血壓知曉率為30.2%,治療率為24.7%,控制率為6.1%[3]。與2002年調查結果比,CHS調查結果顯示[4]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明顯升高,中國≥18歲人群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分別為51.6%(加權率46.9%)、45.8%(加權率40.7%)、16.8%(加權率15.3%)。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的人數增加0.54億,治療人數增加0.53億,血壓控制人數增加0.25億。如果一直保持這個良好發展態勢,高血壓控制率有望達到30%-50%。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多年來不斷推進的醫療衛生制度改革及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得益于心腦血管病等重點疾病的健康教育;得益于健康支持性環境的建設。
但整體而言,我國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尤其是知曉率與治療控制率仍需大幅改善。例如美國凱撒醫療集團(Kaiser Permanente)著眼于社區醫療,最終讓高血壓控制率高達90%[5];加拿大通過強力推行簡明有效的國家教育計劃,簡化高血壓診治方案,控制率從13%增加到65%[6]。高血壓防控仍是未來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國務院印發的《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著重強調,要加強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控,全面落實35歲以上人群首診測血壓制度,加強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的規范管理。這一利好政策在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工作上又增添了新的動力。在這樣的疊加效應下,高血壓防治工作在不遠的將來定會得到大幅度改善。
1.3 農村高血壓患病率迅速上升,大中型城市和經濟快速發展地區為高血壓“熱點”地區 城市人群高血壓患病率高于農村的現象已經改變。2002年調查城鄉高血壓患病率分別為19.3%和18.6%,與1991年的16.3%和11.1%相比,城鄉差距明顯縮小[3]。CHS調查顯示農村和城市的高血壓加權患病率相似(農村23.1%,城市23.4%),且粗率農村高于城市[4]。我國農村地區醫療基礎薄弱,人群高血壓知識貧乏,健康意識滯后,為高血壓留下“可乘之機”。CHS調查顯示北京、天津、上海居民高血壓患病率位居前三,分別為:35.9%、34.5%和29.1%。東北地區黑龍江和遼寧仍然較高,而南方地區的云南和廣東也位于前列。大中型城市和經濟快速發展地區為高血壓“熱點”地區,既往高血壓分布北高南低的特點正在發生轉變。在經濟發達地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環境污染、職業及公共關系等社會壓力均對罹患高血壓推波助瀾。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文化背景各異,制定高血壓防控策略要因地制宜。
1.4 高危人群龐大,老年高血壓控制將面臨新壓力 經過系列高血壓調查,我國高血壓呈“一路”走高趨勢,且血壓正常高值年齡標化率從1991年的23.9%增加到2011年的33.6%。2012~2015年,CHS研究發現,中國≥18歲居民血壓正常高值檢出粗率39.1%(加權率為41.3%)。而且在正常高值血壓人群中,年輕人占很大比例。
此外,年齡增長是高血壓重要的相關因素。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高血壓患病率隨年齡增加明顯升高,年齡≥75歲人群中高血壓患病率高達60%。預計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30%[7]。意味著積極開展高血壓的預防及針對老年人群的血壓控制策略將繼續成為今后工作重點。
1.5高血壓相關危險因素升高 高血壓危險因素在人群中普遍存在聚集現象。隨著高血壓危險因素聚集數目和嚴重程度增加,血壓水平呈現升高的趨勢,高血壓患病風險增加。吸煙和二手煙暴露是國人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可預防因素。2015年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中國成人煙草調查(2010年與2015年調查目標人群和調查方法相同)結果顯示,5年間人群吸煙水平變化不大。但是由于人口增長、老齡化等因素的影響,按照2014年底全國人口數據進行推算,中國現在吸煙人數5年間增加了1500萬,從2010年的3.01億人增長到2015年的3.16億人。5年間,男性15~24歲和65歲以上年齡組吸煙率上升[8, 9]。
CCDRFS在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98個監測點(農村177個,城市121個)對中國成人的血脂水平、血脂異常患病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達標情況進行調查發現,2002~2014年中國成人膽固醇水平明顯增加,由2002年的3.81 mmol/L增加到2014年的4.70 mmol/L[10]。2002年CHNS[11]、2010年中國慢性腎病工作組調查[12]、2011年CHNS[13]和2012年全國調查[14]顯示,中國≥18歲人群血脂異常患病率分別為18.6%、34.0%、39.9%和40.0%,10年間中國成人血脂異常患病率大幅上升。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調查結果表明,2012年中國18歲及以上居民的超重率為30.1%,肥胖率為11.9%,與2002年相比分別上升了7.3%和4.8%[14]。國民體質監測結果顯示,2014年中國居民(含兒童、青少年及成人)經常參加鍛煉率(每周參加至少3次、每次至少30 min中高強度體育鍛煉的比例)為33.9%,20歲及以上人群為14.7%。人群缺乏體力活動現象嚴重。
大氣污染對血壓的影響日漸增加,研究發現PM2.5濃度每增加10 μg/m3,人均收縮壓水平增加1.30 mmHg,人均舒張壓水平增加1.04 mmHg,高血壓患病風險增加14%[15]。以上各種危險因素的增加并出現多重因素聚集,均對高血壓防治工作產生了消極影響。此外,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增加,對血壓控制也產生了不利影響。
2 展望
近20年,受城市化進程、收入水平提高及老齡化影響,高血壓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帶給我國的挑戰更加嚴峻。我國居民健康知識知曉率偏低,吸煙、過量飲酒、缺乏鍛煉、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比較普遍。不檢查、不治療、不依從、不配合的情況依舊迫在眉睫,不利于高血壓的防治工作。
隨著《健康中國2030》的實施,在國家層面成立推進委員會,凝聚全社會力量,形成健康促進的強大合力。鼓勵個人和家庭積極參與健康中國行動,落實個人健康責任,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對高危人群和患者開展生活方式指導;開展自我血壓管理;全面落實35歲以上人群首診測血壓制度,加強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的規范管理。可以極大地推進高血壓的防治工作。
在基于大眾傳播媒體宣教的基礎上,牢牢抓住“互聯網+”帶來的新契機,開發便于高血壓管理的輔助工具,為使用者和接受者培養健康生活方式提供更加直觀、量化、個性化的幫助,促進實現健康管理和自我管理,并提高依從性。同時注重引領主動服務醫療模式,推廣血壓管理新技術,提升基層高血壓管理能力。相信在國家“健康中國”戰略的政策支持下,中國高血壓防控工作必將迎來全面提速,徹底改善高血壓的防治局面。
參考文獻
[1] Ming Z, Yang Z, Sun H, et al. Effect of dynamic change in body mass index on the risk of hypertension: Results from the Rural Chinese Chort Study[J]. Int J Cardiol, 2017, 238:117-122.
[2] Sun Z, Zhang L, Dertano R, et al. Incidence and predictors of hypertension among rural Chinese adults: results from Liaoning province[J]. Ann Fam Med, 2010, 8(1):19-24.
[3] 李立明.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之四高血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3-36.
[4] Wang Z, Chen Z, Zhang L,et al. Status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China Hypertesion Survey, 2012-2015[J]. Circulation, 2018, 137(22):2344-2356.
[5] Jaffe MG, Young JD. The kaiser permanente northern california story: improving hypertension control from 44% to 90% in 13 years (2000 to 2013)[J]. J Clin Hypertens(Greenwich), 2016, 18(4):260-261.
[6] Campbell NR, Sheldon T. The Canadian effort to prevent and control hypertension: can other countries adopt Canadian strategies[J]. Curr Opin Cardiol, 2010, 25(4):366-372.
[7] Chen Z, Yu J, Song Y, et al. Aging Beijing: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of health care for the elderly[J]. Ageing Res Rev, 2010, 9(suppl 1):S2-S5.
[8] 楊功煥.2010年全球成人煙草調查中國報告[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11:7-9.
[9] 梁曉峰.中國成人煙草調查報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9-14.
[10] Zhang M, DengQ, Wang L, et al. Prevalence of dyslipidemia and achievement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targets in Chinese adults: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 of 163,641 adults[J]. Int J Cardiol, 2018, 260:196-203.
[11] 趙文華,張堅,由悅,等.中國18歲及以上人群血脂異常流行特點研究[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5,39(5):306-310.
[12] Pan L, Yang Z., Wu Y, et al, The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dyslipidemia among adults in China[J]. Atherosclerosis, 2016, 248:2-9.
[13] 戴婧,閔杰,楊云娟.中國九省市成年人血脂異常流行特點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8,46(2):114-118.
[14] 國家衛生計生委疾病預防控制局.中國居民營養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J].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17-31.
[15] Lin H, Guo Y, Zhao Y, et al. Long-Term Efforts of Ambient PM2.5 on Hypertension and Blood Pressure and Attributable Risk Among Older Chinese Adults[J]. Hypertension, 2017, 69(5):806-812.
(收稿日期:2019-12-05)
(本文編輯:蔣愛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