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琵琶演奏中,大多數演奏技巧集中在右手,包括輪指、掃拂、搖指、鳳點頭等較有難度的指法。因此在很多人在演奏及練習的過程中,往往比較重視右手的練習,從而忽視了左手。其實不然,看似只是按弦,甚至服務于右手彈撥的左手,著實大有學問。由于一些演奏者從一開始學習彈琴時就沒有注意左手的練習,久而久之就導致了左右手“功力”不平均的現象發生,從而無法更好的完成作品,無法完整的做到左右手默契的配合,無法更好的抒發內心的情感。而在眾多的琵琶作品中,傳統文曲的左手技巧則更富變化。本文介紹了傳統琵琶文曲常用的左手技巧,并淺析了這些技巧所使用不同演奏方法后,對聲音音色的影響和情感表達的不同。
【關鍵詞】傳統文曲;推拉弦;吟揉;帶打
【中圖分類號】J632?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5-0043-02
【本文著錄格式】李若楠.淺析琵琶左手技巧之推拉弦與打帶音[J].北方音樂,2020,03(05):43-44.
在傳統文曲中的韻大多在左手技巧上。現在很多人在演奏時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右手的練習上,從而忽略了左手。在傳統文曲中,如果少了左手技巧的練習、或者說練習的不到位,彈出來的音樂就會是空洞乏味的。少了豐富密集的旋律音符,那些韻味的缺失就會更為明顯。因此,了解琵琶文曲演奏中常用的左手技巧、并熟練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左手技巧之——推拉弦
推拉弦是琵琶演奏左手技巧中的重中之重。推拉弦無論是在傳統曲目還是現代曲目、文曲還是武曲中,都是最常用的左手技巧,是幾乎每一個作品都會用到的常用指法,也是必須熟練掌握的技術。推和拉是兩種不同的技術,有四種不同的運用形式,適合于不同風格的樂曲。
(一)推拉弦的操作方法
推拉是在同一品位上通過手指做出的對音高發生的從低到高或者從高到低的改變。
1.推
左手手指在品位上按住一個音,右手彈或撥弦后,左手手指借著擊弦后的余音快速由外向里、由左向右推琴弦,改變弦的張力,使音升高。通常是升高一個大二度、小二度或者大三度、小三度。右手在彈撥后,左手再把弦松回原位,得到一個下滑音,使音高歸為原本品位的音高。即,先彈后推為上滑音,音高升高;先推后彈為下滑音,音高從升高音還原。
2.拉
左手手指在品位上按住一個音,右手彈或撥弦后,左手手指借著擊弦后的余音快速由里向外、由右向左拉琴弦,改變弦的張力,使音升高。通常是升高一個大二度、小二度或者大三度、小三度。右手在彈撥后,左手再把弦松回原位,得到一個下滑音,使音高歸為原本品位的音高。即,先彈后拉為上滑音,音高升高;先拉后彈為下滑音,音高從升高音還原。
3.推拉弦可以分為實滑音和虛滑音兩種
①虛滑音
先彈6(la)音后,左手將6(la)音拉到1(do)音,在1(dol)音的音高上彈一下,再下滑到6(la)音,最后在挑一下5(sol)音。這樣彈呈現出來的效果是,其中的1(do)就是屬于虛滑音。
②實滑音
先彈6(la)音后,在挑一下6(la)音,然后再將琴弦拉到1(do)音的音高,得到一個6(la)到1(do)的上滑音,在1(do)音上再彈一下后迅速將音下滑放回,再挑5(sol)音。這樣彈呈現出來的效果是,其中的1(do)音就屬于實滑音。
4.根據速度不同劃分
可以分為慢去慢回、慢去快回、快去快回、快去慢回
(二)“慢”與“快”所表達出的不同情感
剛才談到了推拉弦的多種不同運用形式,彈奏時所使用不同的形式,直接影響了樂曲所表達出來的情感走向。下面我們就通過《陳隋》和《漢宮秋月》這兩首相像又不相似的傳統文曲,來必須“慢”推拉和“快”推拉對情感表現的影響。
《陳隋》最早收錄在張兼山的《檀槽集》中,名《陳隋調》,后改名為《陳隋》。沈浩初先生在《養正軒琵琶曲》“曲情贅語”中言“《陳隋》是宮中行樂之曲,然具有不同之悲歡情景。宮女被選入深禁,即使在載歌載舞之際,終亦無法摒除其悲愁凄楚之情緒。”這是沈浩初先生對《陳隋》音樂形象的概況,該曲表現的是身居宮廷的女子的歌舞表演,其優美的舞姿中暗含著憂郁的哀怨之聲。后經劉德海改編的《陳隋》,拓展了曲目所表現的內容,更為通俗,音樂更為流暢,但也意旨表現哀婉凄涼的情緒。
曲目引子過后,進入第一段落就是以一個長輪5(sol),接入一連串的在6音高上的推拉音。
這句大量使用了推拉音,基本上都是在6品的6(la)的位置上,拉到1的音高,曲中大量推拉音的演奏方法都類似這句,是所謂的“慢去慢回”。由于來和去都慢,兩個音之間的過程更為清楚,那種婉轉的味道就更為濃郁,勾人心扉、更顯的哀怨凄慘。使用這種演奏手法,也更符合《陳隋》這首曲目所表達的情感。“慢”更顯凄婉。
《漢宮秋月》雖也描寫了后宮中宮女的幽怨悲愁的情緒,但不同,細致地刻畫了宮女面對秋夜明月,內心無限惆悵之余,卻流露出對愛情的無限渴望。甚至有文章稱《漢宮秋月》與《漢宮秋》有一定的關系,《漢宮秋》是馬致遠寫的一出元雜劇,講的是王昭君和親出塞的故事。
《漢宮秋月》中的幽怨并非小家碧玉式的、弱不禁風的幽怨。《漢宮秋月》中描寫的漢代宮娥與《陳隋》中陳、隋兩代描寫的宮女有很大的區別。漢代宮娥身材健碩,能陪皇帝騎馬、打獵,因此她們本身并不柔弱,性格也并不軟弱。因此在演奏時,手法也較陳隋大不相同。樂曲一開始的幾個音符的推拉弦就奠定了這種基調。
這句樂曲一開始的兩個推拉音,一個是8品的2(re)拉到3(mi)的音高、一個是3品6(la)推到1(do)的音高。這兩個推拉音都使用了“快去慢回”的手法,與《陳隋》中大量的“慢去慢回”完全不同。《漢宮秋月》中大部分推拉音都是快速的、一步到位的,不需要強調兩音之間的那種過程,直接從一個音推拉到另一個音。這種手法演奏出來的效果帶有一種堅毅的味道。與《漢宮秋月》所要表達的情感相符合。體現了那種雖哀怨凄慘、但并非柔弱,相反內心卻帶著堅強的情緒。展現了漢代的宮娥就如同千千萬萬個王昭君一般,雖身處幽怨的深宮、雖寂寥無助,卻仍心存夢想、心存向往、心存對愛情強烈的渴望,即有朝一日能被皇帝寵幸的美好愿望。
對比《陳隋》和《漢宮秋月》不難發現,這兩首傳統文曲雖都大量使用推拉音的演奏手法,但是由于情感基調的不同,講述的故事、歷史背景的不同,所使用的推拉弦也是完全不同的形式。反過來說,不同形式的推拉弦也影響了所表達的不同的音樂情感。因此在使用推拉弦時,充分了解我們所演奏曲目的情感需要是更好完成曲目的必要步驟。小小的一個推拉弦,蘊藏的是極其豐富的演奏底蘊。
二、左手技巧之——帶音打音
帶音打音是琵琶左手技巧中較難的技巧,初學者甚至很難做出聲音,想要做的均勻就更需要大量的練習了。帶音打音都有相應的符號標注在譜面上,因此是每一個琵琶學習者不可回避的一課。
(一)帶打的操作方法
1.帶音
左手食指按住所需要的音高品位,按實后用左手中指由右向左的方向撥動琴弦,即可得到所按音的音高,不需要右手的彈撥。用另一種簡單通俗的說法解釋就是勾弦。常犯的毛病就是:帶起空弦音時,音量顯得過重,使帶出來的聲音音色很突兀、隨意。
2.打音
左手手指尖通過瞬間快速用力按下所需要音的品位,而得到這個音,也不需要右手的彈撥。與帶音不同的是,帶音需要按住所需音的品位,而用另外的手指撥弦發聲,需要兩根手指的配合。打音則是由一根手指完成即可完成。打音所發出的聲音的大小與手指抬起的高度有關,也與擊弦速度和指尖力度有關。但常犯的毛病是手指抬不高,擊弦時指尖無力,指尖與弦接觸的速度較慢。手指抬起后,擊弦時的位置不準確,打音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擊打到位。
(二)帶打指法的重點難點
帶音打音之所以成為左手技巧中的難點,主要原因在于,不通過右手的彈撥也要發出相應的音高。這對左手的力量要求非常高。左手力量不夠,帶打的聲音變會很弱,或者會出現很多學習者都曾面臨過的問題,帶音聲音尚可,但打音幾乎沒有聲音,出現很不均勻的情況。
1.帶音的難點
帶音最考驗的主要是左手手指的靈活性,有些帶音所需要的速度較慢,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這種情況下相對簡單,問題暴露就不會很明顯。但是當所需要的是十六分音符甚至更快時,練習不到就會出現左手遲鈍,無法完成的情況。還有一個練習重點就是帶音的音色和音量,音色就意味著帶音時左手入弦的深淺、角度是否正確;音量就意味著,左手手指的力量是否足夠。因此演奏帶音時,手指的靈活性、手指入弦的位置、手指的力量就是訓練的三大要素。
2.打音的難點
打音相較于帶音更難些,帶音無論音質音色是否完美,幾乎都可發聲。但是打音如果手指機能的訓練不到位,很可能出現完全無聲的情況。除了手指力量外,打音最注重的是手指打下去瞬間的位置,如果位置剛好在品上的最佳位置,就很容易打出聲音,如果打下去的位置過于偏上,那就算再有力量也是很難發聲的。另一個就是打音時是否使用了手指最尖部,也就是俗稱的是否嚴格立指,立指時手指的角度和發力點都是很扎實的,聲音也更容易發出。因此演奏打音時,手指的力量、手指觸弦的位置、手指是否立指就是訓練的三大要素。
帶打無論文曲武曲、傳統現代,所需要的都是大量的練習,基本功的練習沒有捷徑,只有苦功。
參考文獻
[1]劉洋.對琵琶演奏中“吟揉”的初探[J].文教資料, 2009.
[2]金思怡.芻議琵琶左手滑音類和推拉弦技巧[J].北方音樂,2015.
[3]李光華.琵琶曲譜[M].北京: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4.
[4]吳玉霞.琵琶演奏基礎教程[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李若楠(1994—),女,漢族,天津音樂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