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箏教學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延續,對促進古箏文化普及具重要意義。集體教學方法是古箏教學上一項新的教學改革。本文針對高職古箏集體教學方法現狀,分析該教學模式的利弊,提出優化教學模式的政策,旨在能達到更好的古箏教學效果,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專業性人才。
【關鍵詞】高職;古箏;集體課
【中圖分類號】J632.3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5-0157-01
【本文著錄格式】張雯.高職古箏集體教學方法的應用反思[J].北方音樂,2020,03(05):157,159.
引言
古箏是我國傳統樂器的代表,古箏的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陶冶情操。因此,古箏的學習在高職院校得到充分的重視,古箏教學從傳統一對一教學模式轉變為集體教學,促進了古箏教學的發展。
一、古箏集體課程教學現狀
(一)增強學生之間互動性
古箏集體教學過程中,多名學生一同學習,無形之中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一方面,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彼此間交流,取長補短,能夠實現共同進步的目的,有利于學生扎實基本功,掌握古箏學習要點。另一方面,集體課能夠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當老師指導其中一名學生時,其余學生通過老師對別人的指導,可以嘗試自己突破阻礙或者鞏固所學知識,增強了自身的學習能力。
(二)節約教師資源
隨著我國近年來大力宣揚傳統文化,學習古箏的學生數量日益增多,但是社會上高素質古箏教師相對較少。因高職院校的特殊性,學校無法獨占社會資源,也無力滿足一對一授課。所以,在古箏教學中,為了減少古箏教師的負擔,減輕教學成本,增強教學效率和質量,集體教學方法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手段。
(三)對教師能力要求高
古箏集體教學有利也有弊,因為學生個人水平參差不齊,統一教學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要教師注意細節,加大對個體學生的關注度,及時糾正錯誤的指法和不合適的彈琴力度。在學生統一練習時,教師應該對個體學生演奏水平做到心中有數,后期指導中因材施教,這些都是對古箏教師個人能力的考驗。
二、集體教學模式的實際應用
(一)學生分組學習
為了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個人水平不均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這一問題,建議教師分組授課。分組授課不僅便于教師管理學生,檢驗學習成果,還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助交流。針對分組要求,在授課初期,分組的依據可以不固定,隨機即可。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考核和學生平時表現,將初始分組打亂,按照個人水平重新分組。這種變換分組的方式,能夠對相同水平的學生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個人和整體的教學效率,還能借此形成學生間有力競爭,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一舉兩得。變換分組練習的優勢,在較難曲目的學習上,尤其適用。比如學習《黔中賦》一曲的第一段“琵琶詠”中,該段左手彈奏應保證松弛,之后略加大力度,最后需要彈奏出強烈的爆發力,右手相應配合快速琶弦,不僅用到了基礎指法和較難的搖指,演奏速度、彈奏力度、技巧運用對學生的水平也是一種挑戰[1]。
分組學習也存在一些缺陷,教師很多情況下指導學生,不能面面俱到。這就導致一些自控力較差的學生,可能因為缺少老師關注,對學琴產生怠惰心理,或者當教師指導其他學生時,另外一些學生遇到問題不能及時解決,產生焦躁、不安的情緒等等。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以結合集體教學和個別輔導的優勢,以小組為單位,選出小組長帶領組員,出現疑問時先在組內討論解決,如果不能解決,再請求教師的指導。在分組學習中,學生們紛紛表達了自己對曲子的理解,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互相幫助,解決問題,最后在接受考核時,琴技普遍提高,收獲頗豐。而對于教師而言,這樣的做法也彌補了集體授課的缺陷,教學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調整座位位置
古箏是一種演奏類樂器,在教師授課過程中,需要適時和學生交流互動,借此了解學生演奏的細節和需要改進的問題和對曲目的掌控程度。合理地安排學生的座位位置,方便教師對個別學生的動作指法做出指導。在眾多座位位置安排中,八字形座位更適合古箏教學。八字形座位的優點在于,方便教師在教室行動,節省了教師對個別學生的指導時間。因為八字形座位排布,方便后側同學看到前面同學的演奏過程,教師在指導前側同學時,可以幫助后側同學加深學習的印象,鞏固所學知識,一定程度上節省了教師的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比如古箏彈奏運用到100多種指法,正確的彈奏姿勢是臂肘、雙手手掌、手指處于放松狀態,演奏前,肩部下沉,兩臂自然垂于上身兩側,手背略高于手腕呈半握拳狀,手指間距合適,指關節突出。實操中,學生總會出現手法不標準的情況,基本的指法如此,富于變化較難的指法更是如此,容易出錯,需要教師一對一指導。如果學生按八字座位上課,教師可以對所有學生的指法動作一目了然,指出錯誤,學生及時改正,大大提升練琴效率。
如果教室空間有限,學生人數較少,不能安排八字形座位,半包圍式座位也是可以應用的。半包圍座位分布中,教師在中間,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圍繞教師而坐,這樣教師在進行示范演奏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都可以清晰直觀地觀看與學習,教師也能清楚看到學生的練習情況,方便教師的指導。
(三)教師合理授課
合理授課需要關注新課的教授和所學課程的回故。教授新課時,教師需要針對所學曲目,介紹曲子創作背景、風格以及曲目構成,幫助學生理解演繹曲風。教師可以先示范一段曲目的演奏,通過這段演奏指導學生演奏該曲目需要應用的演奏技巧及表現方式,增強學生對新曲目學習的興趣。例如學習《漁舟唱晚》前,先介紹這是一首典型的中國風作品——五聲音階作品,創作者婁樹華先生,創作靈感來源于古曲《歸去來》片段,標題取自《滕王閣序》一文中的“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意在描繪一幅夕陽碧波相輝映,漁民載舟歸家之景,體現了漁民的歡愉之情。這樣的介紹,學生就能更好理解該曲的主基調。在講解曲目段落時,可以要求同學記筆記,加強學生對古箏理論的學習。比如第一段慢板,運用揉、吟等指法,彈奏出夕陽下湖濱之美景。第二段中心音是“徵”音,對比使用清角音“4”,將旋律過度到下調屬性,表現漁夫歸家心切,乘風破浪的歡樂之情。第三段快板,一連串的音型模進和變奏手法生動表現出船槳拍擊水花的聲音和船槳搖動的聲音,運用按滑迭用的催板奏法逐漸增加演奏速度和力度,表現了漁舟近岸、漁歌飛揚的酣暢淋漓之景。
針對學過的曲目,教師需要在下一節課檢查學生的學習結果,集體教學中,教師不能夠單獨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比如《高山流水》一曲的學習中,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按照座位次序,順次演奏一段曲目,片段式檢查,由多人共同完成一篇曲子[2]。也可以將學生分組,一組集體演奏完整曲目,剩下的邊聽邊找出演奏存在的問題,然后角色互換。這樣做的優點在于,教師能夠針對學生部分演奏暴露出的問題加以指導,快速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省時高效。
三、結論
總而言之,集體教學方法的優點在于能夠節約教學成本,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在教學實踐中,及時反思教學成果,可以通過安排學生座位、成立學習小組、提升教學水平等手段提高古箏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達到促進古箏集體教育模式的發展和培養優秀的高職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余曉鳳.高校古箏集體課教學模式分析[J].藝術評鑒,2018(16):102-103,159.
[2]隋與喬.談點面結合方法在高職古箏集體教學中的運用[J].才智,2018(17):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