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潔 李斌雄
[摘? ? ?要] 價值觀的迷失、裂變是個人腐敗行為發生的精神根源,社會價值觀的被扭曲和腐敗亞文化的形成是社會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文化根源。近年來,學界對于如何發揮中國共產黨價值觀的治理腐敗功能、弘揚廉政文化價值觀的研究日益增多。日前在武漢大學舉辦的“新時代共產黨人價值觀與廉政文化建設學術交流會暨湖北省廉政文化建設研究會2019年年會”,圍繞運用中國共產黨價值觀促進“不想腐的自覺”、以廉潔價值觀引領廉政文化建設和良好政治生態培育、推進以德治黨和依規治黨深度融合等方面展開探討,形成了眾多學術佳作與智庫成果,為新時代加強廉政文化建設與共產黨人價值觀建設提供了理論啟示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價值觀;廉政文化;腐敗治理
[中圖分類號] D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0)03-0030-08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腐敗是我們黨面臨的最大威脅”,并提出了“奪取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的要求。盡管當前反腐敗斗爭已經取得壓倒性態勢,但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不收斂、不收手”的問題仍然存在。從源頭上講,是公職人員在行使公共權力時還未形成“不想腐”的自覺。在腐敗現象產生的眾多緣由中,價值觀的迷失、裂變是個人腐敗行為發生的精神根源,社會價值觀的被扭曲和腐敗亞文化的形成是社會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文化根源。價值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制度之母。因此,要運用價值觀教育的方式反腐倡廉,構筑“不想腐”的價值觀防線,可選擇將正確價值觀教育、廉潔文化培育和法規制度建設深度有機融合的策略治理腐敗[1]。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關于共產黨人價值觀的重要論述和指示,匯聚全國專門從事紀檢監察和廉政實際工作的優秀工作者和哲學社會科學界理論研究專家聚焦現實問題、推動理論發展,2019年12月21日,湖北省廉政文化建設研究會和武漢大學廉政研究中心主辦的“新時代共產黨人價值觀與廉政文化建設學術交流會暨湖北省廉政文化建設研究會2019年年會”在武漢大學舉行。來自各地方紀委監委系統、社科院、高校、新聞媒體、期刊雜志等單位的代表共聚一堂,以文與會,展開了激烈的思想碰撞和學術探討,形成了一批有建設性的成果。
一、以弘揚中國共產黨價值觀為核心,促進形成“不想腐的自覺”
中共中央歷來高度重視并大力倡導共產黨人的價值觀培育,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觀是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新的歷史條件下,要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機制,就必須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大力倡導共產黨人價值觀,探究增強“不想腐”的自覺的廉潔教育和價值觀培育的規律和路徑。對此,多位專家學者從不同視角給予了解讀。
(一)新時代共產黨價值觀的內涵意蘊
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價值觀的中國化,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價值觀在新時代的基因傳承和重大發展。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萬清祥在開幕式上就“價值傳遞:新時代與新一代”發表深刻見解,從歷史邏輯視角解讀了共產黨人價值觀的內涵,強調在代際傳承與價值傳遞的不同時期對黨員干部有不同的具體要求,并將其概括為戰爭年代的犧牲精神,建設年代的奉獻精神,改革年代的創新精神,新時代的擔當精神。
武漢大學廉政研究中心和黨內法規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斌雄在主題報告中深度剖析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價值觀的強大輻射力。他認為這種“輻射力”指的是黨在新時代的價值觀體系轉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轉化為黨員、干部和群眾的行為規范,轉化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導向能力、權衡能力和精神動力。在此基礎上,他將價值觀的輻射力同腐敗治理結合起來,提出應當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觀增強“不想腐”的思想自覺,使思想建黨、理論強黨與制度治黨、依規治黨有機結合并同向同時發力,發揮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價值觀的強大輻射力和治理腐敗功能。
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價值觀的核心,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立場。中共武漢市委黨校講師羅靜將新時代共產黨人價值觀的基本特征歸納為以人民至上為根本準則、以奉獻和犧牲為生命意義價值追求、以四個服從為基本組織遵循、以忠誠干凈擔當為實踐行為標準四個方面,并著重強調了始終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將為民的初心使命根植于實踐之中對推動中國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性作用。武漢體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朱雄從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一切為了人民的價值標準和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價值目標四個方面闡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人民立場。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徐澤琪探究了共產黨人以人民為中心價值觀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認為以人民為中心價值觀既是對馬列主義人民主體思想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人民群眾觀的理論延續,更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弘揚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等價值觀”[2]。這既是對共產黨人價值觀本質內涵的最新凝練總結,又具有強大的價值導向性、實際操作性和行為規范性。湖北省廉政文化建設研究會會長問青松從文化自身演化規律的視角將中國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價值觀解釋為一種文化基因。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尚儉去奢、少私寡欲、以民為本、見利思義、守本真心和斷惡修善等六種內在元素體現出的價值追求的解析,形成了中國共產黨人清正廉潔價值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和超越的論斷,并由此解讀了中國共產黨人價值觀的基本構成要素,即為國為民、無私奉獻;克勤克儉、艱苦奮斗;反腐防腐、永葆本色這三大核心價值理念。
武漢大學的碩博士研究生也對共產黨人價值觀的內涵意蘊進行了研討。魏心凝回溯了中國共產黨人公道正派價值觀的文化基因和歷史底蘊,并表示這一價值觀經由中國古代政治倫理文化中的價值范疇躍遷為近代以來共產主義革命文化中的價值標準,再發展為當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包含的一系列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價值標準和價值原則等豐富內涵的價值觀;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共產黨人從制度體系的完善和制度執行強化兩方面為公道正派價值觀賦予了新能量,提升了其治理效能。楊檬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忠誠老實價值觀是在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忠”思想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中不斷發展、樹立起來的,主要體現為一種政治忠誠,即對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原則的矢志不渝。黃文燕從七個方面解讀了新時代黨內艱苦奮斗價值觀,即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奉獻精神;崇廉拒腐、尚儉戒奢的廉潔精神;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實干精神;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斗爭精神;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進取精神;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拼搏精神;久久為功、持之以恒的堅韌精神。
(二)新時代踐行共產黨價值觀的現狀和對策
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價值觀對于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戰勝敵人、克服困難、化解風險、應對考驗,實現黨的奮斗目標,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和面臨的執政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因而,從價值意識和文化源頭上全面系統地探析如何遏制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成為新形勢下的反腐敗實踐進程對黨的價值觀培育提出的緊迫課題。
與會學者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對不同主體踐行新時代共產黨價值觀的現狀進行了分析研究。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婀寧運用實證研究方法,將共產黨人忠誠老實價值觀的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指標,通過問卷調查法、訪談法了解大學生對共產黨人忠誠老實價值觀的態度。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對忠誠老實價值觀的整體把握較準確、認同度也較高,但對忠誠老實價值觀的評判標準界限認知模糊,存在價值觀踐行意志薄弱的現象。就此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強忠誠老實價值觀教育的意識;要加強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協同,將價值觀教育貫穿教學始終;拓寬價值觀教育渠道,創新價值觀教育方式這三項對策建議。
武漢大學廉政研究中心高也遼從國有企業黨員干部踐行清正廉潔價值觀的角度以量化分析的方法探究了清正廉潔價值觀對國有企業反腐敗斗爭的作用機制。通過對近年來國有企業黨員干部的腐敗行為、特征等數據的梳理,分析了國有企業黨員干部踐行清正廉潔價值觀過程中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并基于此提出應從加強清正廉潔價值觀教育;加強黨建引領,克服自由主義,加強紀律建設;建立合理高效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把好選人用人關;加強權力制約的制度建設四個方面著手建立國有企業黨員干部踐行新時代共產黨人清正廉潔價值觀的有效機制。
少年強則國強,青年廉潔價值觀的樹立滿載國家廉潔、政黨廉潔的希望。江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許桂芳根據習近平關于青年價值觀培育的重要論述,回應了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培育青年什么樣的價值觀和如何培育青年價值觀的問題。她認為應當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價值追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標準,將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作為價值取向,培養愛國、強國、報國的價值情感。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對青年價值觀的培育,需要從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多種途徑共同發力,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推進。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夢森和曹子逸分別就新時代共產黨人踐行清正廉潔價值觀和實事求是價值觀的具體路徑提出了建議。王夢森從四個方面分析了新時代共產黨人堅守清正廉潔價值觀的路徑:第一,黨內政治生態和黨外政治生態同向發力;第二,加強反腐倡廉教育;第三,樹立黨內清正廉潔的標桿性人物;第四,發揮依規治黨與以德治黨雙重合力作用,構建制度反腐與廉政文化防腐相結合的廉潔協調機制,為清正廉潔價值觀的踐行提供有力屏障。曹子逸則認為新時代共產黨人要培育和踐行實事求是價值觀,可以從實事求是的思想基礎、本質要求、內在引領、外部保障四個角度出發。具體而言,就是要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思想修養,全面深化價值認識;堅持解放思想,永葆政治本色,全程增強價值認同;推動主體建設,把握工作方法,全員確保價值成效;強化輿論引導,加強制度建設,全力促進價值傳播。
二、以廉潔價值觀引領廉潔政治文化建設,厚植良好政治生態土壤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血脈,也是一個政黨的靈魂。任何政黨和政治組織的持續健康發展都離不開文化的支撐。弘揚清正廉潔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應該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自覺。
(一)廉潔政治文化建設的理論進路
加強思想建黨、高度重視解決好價值觀問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一貫倡導。新形勢下堅持共產黨人價值觀、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需要多措并舉、久久為功。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袁北星表示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了培育和踐行新時代共產黨人價值觀可以從廉政文化中汲取養分和力量。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要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的優秀廉政文化,總結經驗,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抵御風險的能力,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中國歷史上形成和留下大量關于為政者道德建設的思想遺產,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使之成為新形勢下加強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3] 113-114。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韓華從文化的角度強調了“厚植中國共產黨價值觀建設的文化根基”。他借用習近平同志在山西考察工作時所作的要融通黨的優良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正氣充盈的黨內政治文化,努力實現黨內政治生態風清氣正的講話,進一步深刻分析了優秀傳統文化對涵養中國共產黨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作用,革命文化對于激勵中國共產黨人價值觀培育的強大助推作用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中國共產黨價值觀的前進方向的作用。
共產黨員是廉政文化建設的實踐者和推動者,廉政文化建設也是共產黨員加強自我修養的應有之義。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紀委監委任空軍引入物理學“共振”原理,探討了黨員修養和廉政文化建設的“共振”效能。他認為共產黨員和廉政文化建設之間的“共振”和共融共促能夠儲存更多的發展“動能”,有利于黨員個體的主觀改造,使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全面融入廉政“因子”,錘煉出堅實的黨性修為,同時也將廉政文化建設推上主觀與客觀、片面到全面的通達之路,促進黨員修養和廉政文化建設齊頭并進的現實格局。
腐敗的實質是權力貨幣化,內部人的陷阱導致控權失靈,在正人治權中“人”才是決定因素。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廉政建設與治理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徐玉生從廉政之治、廉政文化、信仰價值三個方面對“正人治權”視域下廉政文化建設的信仰價值發表了深刻闡述,提出要構建CSO體系,即文化、制度和組織機構三個維度建構立體“籠子”,促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三維格局。他指出信仰價值是中國廉文化之根,文化的反腐功能即“自覺+自律”,因而可以通過廉政文化建設達到“不敢腐”和“不想腐”,同時也要加強黨規黨紀建設和健全反腐敗法制體系。
(二)建設廉潔政治文化的策略思考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召開之際審時度勢地指出:“當前的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鞏固壓倒性態勢、奪取壓倒性勝利的決心必須堅如磐石。”中國共產黨人迫切需要更深層次、全方位、多維度地鞏固廉政文化建設,通過發揮廉政文化的系統性效能增強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廉政建設分會理事長李勝利在專題報告中提出了研究中國共產黨人價值觀和廉政文化建設的四項建議,即必須提高政治站位,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指導地位,牢牢把握學術研究的正確方向;理論研究要密切聯系實際,強化問題導向,推進理論創新;要深入挖掘本省的廉政文化資源,以本省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滋養新時代廉政文化研究;廉政文化建設要制度化。
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李丹、胡新峰通過對中央蘇區的廉政文化建設的經驗總結,啟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廉政文化建設工作。他們認為蘇區政黨齊抓共管,多管齊下,通過思想統領、制度的約束和保障、具體行為實踐及物質文化載體的有效宣傳教育,取得了黨的執政歷史上首次文化反腐實踐的偉大勝利。新時代廉政文化建設應當建立在黨領導人民踐行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公仆原則基礎上,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廉政文化建設的價值目標;以系統性辯證思維,統籌謀劃廉政文化建設的系統性格局;堅持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把準廉政輿論宣傳工作的正確導向;樹立鮮明的問題導向,在探索中推進文化反腐倡廉實踐的創新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廉政文化建設思想為保持無產階級政權的廉潔性和無產階級政黨的廉政文化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對中國共產黨的廉政文化建設兼具理論和實踐雙重價值。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趙亞男在考察中國共產黨廉政文化建設理論邏輯的基礎上提出了當前廉政文化建設的實踐路徑。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必須重視廉政文化建設,以廉政文化建設促進廉政建設、政治建設。因此廉政文化建設應以無產階級政黨屬性為主導,以實現廉潔政治為目標;廉政文化建設的重點是黨員干部,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黨員干部;廉政文化建設必須面向廣大人民群眾,要加強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教育;廉政文化建設必須充分發揮文藝育德的作用,同時要發揮報紙等大眾傳媒的監督作用。
新時代黨面臨的執政環境是復雜的,消極腐敗危險是尖銳的、嚴峻的,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因素也是復雜的。構建先進的政黨文化是解決當前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政治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消極腐敗現象等突出問題的重要精神力量。湖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陳克娥認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增強黨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要明確建設具有馬克思主義特質、秉持現代執政理念和融匯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政黨文化目標;完善政黨思想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心理文化的政黨文化建設內容體系;不斷優化政黨文化建設理論研究、重視政黨文化建設實踐主體、拓寬政黨文化建設實踐載體和健全政黨文化建設保障體系的政黨文化建設的實踐策略。
三、扎緊制度的籠子,推進以德治黨和依規治黨深度融合
新時代共產黨人毫不動搖地堅持和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時俱進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嚴格遵守和執行制度,這是新時代共產黨人價值觀的必然要求。思想建黨、理論強黨與制度治黨、依規治黨有機結合并同向同時發力,這是新時代共產黨人價值觀的強大輻射力和治理腐敗功能的具體體現[4]。因而要實現堅決反對腐敗、深化標本兼治、 “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重大戰略部署,應通過加強價值觀教育,發揮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觀治腐功能,遏制腐敗亞文化的蔓延,扎緊制度的籠子,推進以德治黨和依規治黨深度融合,涵養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湖北省紀委監委政策法規研究室副主任胡娟對構建一體推進“三不腐”體制機制作出了深刻思考。提出一體推進“三不”是堅持標本兼治的系統論、整體論,認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者是有機統一的,其中不敢腐是前提和基礎。要以全局觀念和辯證思維推進“三不”體制機制建設,必須堅持“五個一體”,即執紀執法各環節一體運轉、各類監督一體發力、治理腐敗的措施一體施行、紀檢監察工作一體推進、各方面力量一體聯動。她強調要積極探索打通“三不”內在聯系的有效路徑,即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擺在突出位置,充分釋放黨規黨紀和監察法規的威力,將黨規黨紀和監察法規的教育、約束、懲戒等綜合功能作為串聯起“三不”的一條“主線”,建設政治過硬、本領高強的紀檢監察隊伍。
依規治黨和以德治黨相結合理應把握好黨規建設與價值觀培育之間的關系,武漢大學黨內法規研究中心教授祝捷和研究助理秦玲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是實現價值觀念“軟約束”和制度規范“硬約束”有機結合的重要方式,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三重功能。在整體指導功能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次分別指導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在重點立規功能上,在黨章和其他黨內法規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定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專門性黨內法規是重點立規功能的兩種主要表現方式;在實踐引領功能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要通過三種方式發揮效用:為黨內法規解釋、修改、廢止提供重要依據,以其落實程度作為黨內法規備案審查的重要標準以及為提高黨內法規執行力提供重要保障。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5]的要求。當前黨內法規制度體系雖在逐步走向成熟,基本實現了有規可依,但距離黨的建設制度改革要求仍然存在差距。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實施,黨內法規只有實施到位才能確保其權威性。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榮從中國共產黨的治理實踐和政治運作模式出發,從五個方面探討了新時代黨內法規實施路徑“何以可能”。分別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對黨內法規工作的領導;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凸顯黨內法規施行的政治性;法治化建設與運動式推進相結合;黨內監督與黨外監督相結合;依規治黨與以德治黨相結合。他認為,由于五條路徑之間、某一路徑內部之間均存在普遍的同構現象,同構互動保障了黨內法規的施行效果,因而進一步優化黨內法規施行路徑,需要著力提升法規施行的法治化水平、著力規范黨內權力配置和互動、著力促進黨內法規施行與時俱進。
腐敗的實質即權力的不正當使用,缺乏制約和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隨著監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監察全覆蓋的目標已基本實現,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都已納入監察范疇。然徒法不足以自行,檢察權的正確行使需要一支政治、能力、紀律、作風過硬的監察隊伍。武漢大學廉政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學院廖凱對構建中國特色監察官制度的必要性、原則及基本思路進行了探索。他認為在中國特色公權力監督制約機制初步形成的新歷史起點上,基于確保監察權正確行使的需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監察制度體系的需要,提高監察人員素質的需要和推進中國特色監察理論研究的需要,應當盡快啟動監察官立法相關秩序,構建中國特色監察官制度,解決監察人員的主體適格問題和監察執法中權力來源問題,補齊中國特色監察制度的短板,從而把對公權力的監察過程與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合法權利統一起來,真正做到黨和人民賦予的監察權不被濫用,懲惡揚善的利劍永不蒙塵。
三峽大學紀委胡長貴立足于紀檢監察工作實踐,從重道、立道、傳道的視角探討了新時代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問題。他認為高質量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內生驅動,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生產力發展要求而提出的新理念新標準。要實現新時代紀檢工作高質量發展,最根本的戰略選擇是要忠實遵循和著力培育先進的思想、價值和靈魂,按規律辦事,以“道”馭“術”,即應“重道、立道、傳道”。“重道”,昭示紀檢監察工作的哲學底蘊,展現紀檢監察工作的本質屬性,催生紀檢監察工作質的飛躍。“立道”,則要求新時代紀檢監察工作要堅守人間正道,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實事求是的基本方法,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同時,新時代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還要因勢布道,即著力“兩個維護”,強化政治監督,把握“傳道”的高度;著眼標本兼治,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把握“傳道”的深度;聚力思想疏導,創新執紀監督方式方法,增強“傳道”的溫度;對焦程序規則,做足精準功夫,增強“傳道”的準度。
總之,此次學術交流會是一次充實的、有深度的會議,呈現出決策咨詢性強、實踐針對性強、專業性強的特征。與會專家從廉政文化建設與共產黨人價值觀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整體與細節等各個方面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和創新性的觀點,產出了眾多學術佳作與智庫成果,成為我們在新時代為黨的理論建設、廉政文化建設和中國共產黨人價值觀建設作出探索與貢獻的重要契機。會議獲得了電視新聞媒體、知名網站、知名報刊和新媒體等多途徑廣泛傳播,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較好的反響。
廉潔文化跨越時空,廉政精神永不過時,這是砥礪共產黨人永葆初心使命的不竭精神動力。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須要進一步弘揚共產黨人價值觀、筑牢信仰之魂。
[參考文獻]
[1]? 李斌雄,王飛.價值觀教育反腐倡廉的蘊涵、依據和策略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論述摘編[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4]? 李斌雄,楊竹蕓.實現“三不腐”,如何遏制個體腐敗動機發生[N].檢察日報,2020-01-07.
[5]?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9-11-06.
[責任編輯:胡? 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