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珺 伍玥



[摘? ? ?要] 創新是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綜合創新能力在全國具備明顯比較優勢的城市,武漢市有基礎、有優勢在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上走出具有區域特色的“武漢模式”。當前武漢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已進入蓄勢筑基期,新的增長周期正處于醞釀轉化階段。在發展關鍵節點上,要從產業、市場、要素、制度四個領域著手,明確武漢市進一步發揮創新驅動力的優勢領域與薄弱環節,從宏觀層面明確城市發展定位,從系統層面明晰全市在實現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需要平衡處理好的“四個關系”。這對全面開創新時代武漢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武漢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興產業
[中圖分類號] F06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0)03-0071-10
加快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在經濟轉型和動能轉換關鍵時期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在經濟規律指引下適應我國主要矛盾變化和新時代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含義豐富,但其根本在于通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和轉換增長動力來實現經濟質量的提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而實現這些的根本動力均在于創新[1] 62-67。
作為綜合創新實力在全國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城市,武漢具備在全國率先探索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武漢模式”的基礎和潛力,在201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院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7次報告》中武漢綜合經濟競爭力位居第八位,同年7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GII)中武漢位居我國區域創新集群第七位。伴隨著各類創新要素的加速集聚及創新潛力的全面釋放,以創新為驅動力,切實承擔好國家賦予武漢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的歷史重任,是新時代全面開啟復興大武漢新征程的必然要求[2] 40。
一、創新驅動下武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開局態勢
客觀判斷武漢經濟高質量發展開局態勢是明確當前階段創新要素發力點的重要基礎,總體來看,當前武漢市經濟呈現出與以往波動截然不同的新趨勢,增長動力結構步入調整階段,新增長周期處于醞釀轉化之中,在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全新起點上,武漢市已蓄勢待發。
(一)增長周期處于醞釀轉化階段,經濟高質量發展進入蓄勢筑基期
根據阿瑟·劉易斯 “波谷-波谷”周期劃分法,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市經濟運行周期總體可以分為六個階段(見表1)。在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后,武漢市開始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連續兩輪近20年全市經濟增速超過13%,年度增長最高增速曾達到近20%,表明十四大之后,在人口紅利、土地紅利和改革紅利的綜合作用下,武漢市經濟總體上處于以高速增長為特征的發展階段。一直到2008年,支撐前期高速增長動力開始減弱,全市經濟增速進入下行軌道,以平穩增長為主要特色的新的周期開始出現。
在新的發展周期,武漢市經濟也呈現了與以往波動趨勢截然不同的特征,一是增長速度由兩位數高速增長開始轉為中高速增長,雖然受2020年疫情影響經濟增速會出現階段性調整,但總體預計已進入“L”型增長后半場的筑底階段;二是支撐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開始發生階段性變化,在資源環境約束力和要素驅動、投資驅動邊際效益遞減的雙重疊加效應影響下,發展動力機制呈現出新的變革[3] 2;三是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空間逐步收窄,2008年武漢市經濟增速峰值時曾高出全國5.4個百分點,2019年全國GDP增速為6.1%(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武漢增速約7.8%(2020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僅高出全國1.7個百分點。但在由《經濟日報》與華頓經濟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18年中國城市綜合實力排行榜中武漢躍居全國第五位,說明武漢市經濟領先已經由速度領先開始轉為質量和綜合實力的領先。
(二)產業結構進入深度轉型階段,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近年來武漢市經濟結構進入深度調整期,一是產業結構呈現向服務型經濟轉型趨勢,2014年武漢市第三產業占比超過第二產業,2015年全市第三產業占比超過50%,2018年全市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66.6%(武漢市統計局《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經濟發展動力顯著增強——新中國成立70周年武漢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二》),第三產業已然成為武漢市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見圖1)。二是新經濟在引領經濟轉型上作用更加凸顯,2019年武漢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經濟總量比重達到了24.5%,全年凈增高新技術企業900家左右,創歷史新高(2020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三是向產業鏈中高端升級趨勢明顯,全市千億產業增加到6個,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同時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信息、物流、電子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帶動作用逐步增強,金融業逐步成為全市重要支柱行業。不斷優化的產業結構和不斷提升的產業發展質量正在重塑武漢產業新體系,武漢在邁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已積蓄強勁動能。
(三)傳統增長動力步入調整階段,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供需結構面臨新變化
當前武漢市傳統“三駕馬車”的增長動力格局正在悄然發生改變,供需結構在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探尋新的契合點。一是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軍,全市社會消費零售品總額增幅連續多年超過10%,消費增長潛力凸顯(見圖2)。同時消費升級趨勢加快,2018年全市通訊器材、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中西藥品、日用品、文化辦公用品等五類商品增速均超過20%,特別是通訊器材增長達到33.9%(武漢市統計局《2018年武漢經濟運行平穩 結構優化 質效提升》),社會已步入“追求生活質量階段”,供給體系面臨優化改革新壓力。二是投資增速在高位回落后出現了結構性改善,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在2015年達到70.83%的峰值后開始逐步呈下降趨勢,但投資結構總體呈優化趨勢,第三產業投資、高端制造業和企業技術改造投資、民間投資均實現了穩步增長,2019年前三季度全市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40.3%,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增長31.5%,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5.4%,民間投資在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占比達51.3%,且基本涵蓋國民經濟各行業(武漢市統計局《前三季度武漢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穩中向好 穩中提質》),同時高耗能行業投資持續收縮,不斷優化的投資結構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三是開放型經濟發展實現了新的突破,以自貿區建設為依托,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在逐步拓展,2018年全市進出口總額325.19億美元,外貿依存度提升到14.5%(武漢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武漢調查隊《2018武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進出口總額增長8%以上,服務外包執行額、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分別增長34%、15%(2020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基本符合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趨勢要求。
(四)體制改革邁入深度推進階段,保障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宏觀政策環境不斷改善
制度環境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無論是供給側還是需求側,推進經濟增長的新動能都需要有相應的體制機制改革作支撐。近年來武漢圍繞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著力探索制度創新,在科技成果轉化、“三辦”改革、“四大資智聚漢工程”等方面率先在全國、全省走出了具有區域特色的武漢路子。同時,圍繞產業升級需求,在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建設國家創新中心、加快新興產業發展等相關領域陸續出臺了若干政策及規劃保障措施,為武漢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制度支持。
二、創新驅動武漢經濟高質量發展重點領域分析
武漢發展邁入新階段,在新的歷史時期進一步發揮創新在武漢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引領支撐作用,需要從產業、市場、要素、制度等方面著手,在橫向比較與縱向分析中探尋武漢的優勢領域與薄弱環節,凸顯優勢、彌補短板,著力探索出一條符合武漢階段特征和發展需求的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
(一)產業領域:以高端化發展為突破口,凸顯創新在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中的引領作用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在于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當前武漢市正處于追趕型經濟模式向成熟市場經濟模式轉型的關鍵時期,以創新推動武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就在于加快構建符合全球產業發展趨勢、占據微笑曲線兩端的新型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和產品創新提質的同步推進。
其中,工業發展領域的重點既在新經濟發展的提質增速,又在傳統優勢領域的提檔升級。伴隨著新一代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深入推進,新經濟的發展成為當前各區域爭奪發展制高點的關鍵聚焦,武漢在新經濟的發展上有基礎、有優勢,但與其他先進城市相比仍有明顯差距。2017年全市“三新”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7.2%,分別低于深圳、杭州、北京、上海13.7個、6.7個、5.2個和2.8個百分點(武漢市統計局數據),2018年武漢市“三新”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雖然增加了0.5個百分點(2019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增幅速度仍然較慢,代表“三新”發展方向的工業機器人、3D打印等新興產業,武漢市還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新能源汽車、民用無人機、鋰離子電池、太陽能電池、集成電路圓片等產業領域武漢也僅處于起步階段。2018年北京、廣州、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均為武漢的2倍以上,增加值占GDP比重也遠高于武漢(見表2)。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武漢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幅均呈現下降趨勢,新經濟發展武漢任重道遠。
在推進新經濟發展的同時,作為傳統老工業基地,以創新為驅動力加快推進傳統優勢產業的轉型升級也是實現武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當前汽車、煙草、石化、鋼鐵四個傳統產業仍是武漢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以技術改造和商業模式創新為手段,發掘傳統優勢產業新增長點,推進汽車、鋼鐵、石化等傳統優勢產業向前端研發和后端服務延伸仍將是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全市產業升級的重要方向。
服務業方面,武漢市產業升級的方向既在質量提升也在發展提速。經濟服務化是工業化中后期發展的必然趨勢,雖然近年來武漢市服務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國家中心城市的發展要求仍有差距,2018年武漢市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僅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16個GDP過萬億元的城市中僅排第10位,2020年受疫情后續影響,武漢市服務業發展預期將遭受階段性沖擊,推進服務業發展規模提升仍將是新時期武漢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同時,圍繞服務業名城建設,加快推動服務業內部結構調整升級,實現生產性服務業高端化、生活性服務業便利化也是武漢提升服務業發展質量的重要內容。當前武漢市已經在商貿、物流和金融等三大領域形成了千億板塊,但與先進城市相比,服務業發展結構仍然有待提升,2018年全市僅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三大傳統服務業占比就達到了27.63%,高于北京(17.58%)、杭州(18.88%)近10個百分點①,推進服務業升級依然任重道遠。
(二)市場領域:以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為著眼點,發揮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
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增強創新引領發展的技術支撐。武漢市創新綜合能力在全國具備領先優勢,但長期以來對于科教資源優勢的慣性依賴使得武漢市形成了創新人才集中在科教文衛系統、創新資源集中在科研院所的發展模式,面臨國有企業創新動力不足、民營企業創新實力不強的現實難題。以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為突破口,發揮好企業主體作用,實現創新資源優勢轉變為創新發展優勢是高質量發展階段武漢市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和重要環節。2017年武漢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R&D活動的企業僅656家,僅為深圳(2000多家)的不到三分之一,且有70%以上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未向市場推出新產品,69.1%的規上工業企業未采用新的或有重大改進的生產工藝(武漢市統計局數據)。當前武漢市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科技成果轉化局,并在成果轉化“大學+”戰略上進行了多渠道積極探索,但探索提升企業在武漢創新體系中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上仍需重點著力。
(三)要素領域: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為方向,完善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要素供給體系
隨著要素成本上升和約束力度持續強化,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就在于通過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以勞動力、土地、資本等要素供給效率提升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從而形成富有競爭力的要素供給體系[4] 21,而武漢的關鍵點就在于激發人才要素的優勢潛能和強化金融要素的支撐力度。
勞動力要素方面,作為傳統科教大市,武漢在校大學生數量豐富,2018年全市在校大學生96.9萬人、在校研究生13.8萬人,人才儲備量在全國僅次于廣州和西安(如圖3),但人才資源優勢尚未轉換為發展優勢。人才利用率不高與流失率偏大并存、人才結構性變動與結構性人才缺失并存一直是武漢勞動力要素方面亟待突破的兩大重點,在各項人才戰略集聚疊加的“人才大戰”期間,如何有效吸引和集聚武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急需性人才是武漢提升人力資本供給效率的重要內容。
資本要素方面,金融資本是引導創新、鼓勵創新的關鍵保障,雖然近年來武漢市以科技金融為引領,實現了金融業的快速增長,基本確立了中部地區金融龍頭地位,但總體來看輻射力和影響力與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發展目標仍有差距,特別是資本市場不夠發達、上市公司總數和市值偏低、直接融資占比偏低等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均影響了武漢市金融的集聚能力和資金與產業的結合效率(如圖4),加快補齊短板,以武漢具有獨特優勢的科技金融為突破口,進一步發揮要素市場增長較快優勢打造金融領域的新增長點和核心競爭力,是武漢現階段推進創新驅動下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5] 56。
(四)制度領域:以突破深層次體制障礙為方向,構建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機制保障
良好的制度環境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6] 27。雖然近年來武漢市在制度領域推出了系列改革舉措,且許多已作為發展經驗在全國普及推廣,但立足區域發展需求進一步深化改革,仍是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武漢市實現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要破除對于有形生產要素過度依賴的體制機制,避免經濟發展驅動力仍停留在依靠優惠政策促動和有形資源投入上,避免經濟增長仍然過度依靠大國有、大項目、大外資以及依靠政府主導的傳統發展模式,更加注重以吸收創新成果促進產業創新升級的發展需求,積極推進科技成果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二是要進一步降低企業發展制度性成本,在政策的延續性、落實性等方面需重點著力,完善優化企業發展制度環境。三是要切實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作為國有企業占比較高的城市,以構建公平合理的市場競爭環境是推進國有企業和非公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著力避免以資金投入為主要方式的政策扶持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市場公平。四是要完善創新發展的導向機制,著力破除對于“技術導向”的傳統依賴,從市場需求出發切實完善“以用定研”的創新評價機制[7] 30-31,同時,由于新時代發展模式、發展趨勢的不確定性增強,寬容失敗、鼓勵嘗試的激勵機制也待進一步完善。
三、創新驅動武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思路和路徑選擇
當前武漢市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關鍵期,以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緊密結合武漢市發展實際,從宏觀層面明確城市發展定位,從系統層面切實關注并著力處理好發展中的若干重要關系,奮力開創新時代武漢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一)戰略層面
1. 承擔先行重任,在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作為多項國家創新政策集聚疊加的城市,國家賦予了武漢在創新改革領域先行先試、領先示范的重責,《關于在部分區域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總體方案》明確指出,包括武漢在內的各試驗區域要“聚焦實施創新驅動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著力探索“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在技術創新、產業創新、業態創新、體制創新等若干領域和重點環節,大膽創新、先行先試,為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切實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具有武漢特色的改革之路。
2. 立足高端發展,在全國中高端供給中發揮標桿作用。高質量發展在經濟上主要體現為推動經濟增長由中低端結構增長向中高端結構增長的轉型升級。總體來看高端供給不足與低效供給并存仍是當前武漢市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面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武漢市應把高端引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構建符合全球產業發展趨勢、占據微笑曲線兩端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超前謀劃未來產業,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力爭在全國中高端供給中發揮重要的標桿作用。
3. 實施引領戰略,在前沿創新和若干重要領域打造武漢品牌。強化武漢科技創新資源優勢,加快實施具有前瞻性和突破性的引領戰略,在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裝備等武漢具備發展基礎優勢的領域通過原創性研究和重點突破,增強發展的主動權和話語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頂尖水平,重點聚焦未來產業,推進具備引領性的原始創新和重大科技創新產業化,力爭在前沿創新及未來產業的重點領域或關鍵環節打造若干武漢品牌,著力搶占發展制高點,提升武漢在全國乃至全球創新體系中的貢獻度。
(二)路徑層面
1. 平衡好“宏觀效率改善”和“微觀效率提升”之間的關系。推進高質量發展從根本上說就是要通過勞動、資本、技術等關鍵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來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通過宏觀效率改善實現發展提質增效[8] 46-52。但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通過創新改革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微觀效率的提升也是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因此武漢在推進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時,一方面要站在更高層面、更寬領域,以創新為第一驅動力,以要素結構、投資結構的同步升級來提升宏觀經濟效率。同時,也要密切關注制約武漢市微觀經濟效率的若干體制機制性障礙,切實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使企業真正成為創新決策、研發投入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實現“宏觀效率”與“微觀效率”的相互促進與同步提升。
2. 平衡好“短期動力挖潛”和“長期動力培育”之間的關系。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要立足遠近結合的戰略思路,一方面要以創新為驅動力,著力化解當前制約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通過加快制定和形成一攬子重要政策和舉措,挖潛經濟發展動力,確保短期內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同時,更需要從長遠謀劃,把推進產業創新、制度創新、業態創新、結構創新等作為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全市改革發展工作的主要方向,從根本上加快推進全市經濟發展動力轉型,提升供給效率和競爭力,為武漢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3. 平衡好政府“有限權利”和“有效權利”之間的關系。新一代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帶來的新技術、新理念、新業態的變革進一步增強了未來發展趨勢的不確定性,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傳統以政府為主導的追趕型體制模式已不能較好地滿足新形勢下的發展需求,加快推進制度體系創新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轉變政府職能,明確政府職能邊界,進一步緩解和避免因制度因素形成的低效供給。另一方面要明確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規劃、引導及監督職能定位[9] 96-97,特別是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要切實發揮好政府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經濟發展等領域的導向作用。
4. 平衡好“新興產業發展”與“傳統產業升級”之間的關系。大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是高質量發展階段產業高端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武漢應積極推進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具備發展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同時著眼新經濟時代發展前沿,超前布局人工智能、量子通信、3D打印、無人機等未來產業。但同時應該認識到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傳統產業仍是新興技術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許多新興產業是在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許多新興技術是在促進傳統產業技術和組織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過程中逐步產生,在推進新興產業發展的同時,武漢應立足汽車、鋼鐵、石化等傳統優勢產業向前端研發和后端服務延伸,以新興產業突破性發展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融合、互動,切實增強全市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能力。
四、創新驅動武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
凸顯武漢創新領域綜合優勢,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從產業發展、技術創新、要素供給、體制機制等若干領域著手,加快推行系列切實可行的政策舉措,是加快推進武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一)構建創新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就是加快推進產業高端化發展。武漢市應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瞄準國際產業發展趨勢,以產業供給高端化發展和產業結構高級化發展為主要抓手[10] 76,努力將武漢建設成為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以東湖高新區為核心,著力在光電子信息等若干優勢領先領域打造全球知名的平臺產業,打造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或國內領先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實施高端制造業供給戰略,推動支柱產業高端化發展,積極打造未來產業培育中心,培育引進占據產業鏈中高端環節的重點企業和核心項目,推進制造向智造轉變。以建設國家現代服務經濟中心和中國服務名城為目標推進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若干特色鮮明、業態高端的服務業集聚區,培育一批武漢一流服務品牌。
(二)打造創新技術示范高地,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凸顯武漢創新資源綜合優勢,力爭在具備基礎優勢的發展領域取得技術研究原創性突破和關鍵技術的自主掌控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搭建知識創新平臺,發揮武漢科教資源比較優勢,強化基礎研究、前沿研究,支持企業與科研院所融合互動攻克一批對提升產業競爭力具有重要影響的關鍵共性技術,力爭在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優勢產業和未來產業搶占核心關鍵技術制高點。建設區域科技創新高地,切實發揮武漢在技術創新領域的輻射引領帶動功能,聚焦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和前沿科技創新項目,推進區域科技協同創新、技術轉移鏈接,強化高效共享的開放式創新能力,拓展區域科技創新合作新局面。建設全球研發網絡重要節點城市,以三大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各省級開發區及各工業園區為依托,發揮“華創會”“光博會”“機博會”等品牌展會的載體作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成果展示、發布、交易平臺。
(三)加強創新要素供給,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蓄能增勢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武漢應進一步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富有競爭力的要素供給體系。實施科技金融融合創新工程,支持商業銀行設立科技銀行專營機構,運用“創投+擔保+貸款”“政府推薦+擔保+貸款”或“投貸聯動”等多種模式促進金融機構與科技創新公司有效銜接,鼓勵天使投資、風險投資、股權投資基金在漢集聚發展。探索建立創業投資風險補償機制,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中長期股權、債券投資,建設武漢區域股權交易市場。完善要素交易市場,進一步完善武漢知識產權交易所、東湖大數據交易中心等要素交易市場,為武漢創新要素發展和自由流動提供有力支撐。推進高端人才引進工程,加快領軍型管理人才、高端型科技人才、新興領域專業性人才的引進與培養。
(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經濟增長新動能的形成需要體制機制改革做支撐,超前謀劃、系統部署,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是武漢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重要支撐。實施創新主體成長專項行動,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干作用,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全面落實國家鼓勵企業研發的稅收優惠政策和支持企業研發投入的財政補貼等獎勵補助政策,推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革。進一步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發揮武漢市科研院所實力優勢,支持企業與科研院所聯合建立技術研發平臺,完善和落實企業與科研院所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協同創新機制。實施聚商育商工程,進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探索企業用工成本、物流成本、涉企收費等領域的政策體系創新。
(五)切實完善創新生態,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加快構建以企業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以政府規劃為引導、以良好的創新社會環境為依托的創新生態環境,實現“創新—經濟—創新”在有效循環下演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是實現武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保障。實施創新公共環境提升工程,進一步加大創新所需基礎設施、設備建設力度外,著力完善為武漢創新活動主體服務的如公共圖書館、公共信息網絡等公用設施建設。實施創新社會環境提升工程,加快建立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和制度保障,倡導和培育企業家精神。實施創新政策環境提升工程,確保各項政策落實力度,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實施創新生活環境提升工程,加快建設風景優美、設施完備、生活便利的創業園生活區和國際社區,吸引高端人才留漢。
[參考文獻]
[1]? 任保平.新時代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理論闡釋與實踐取向[J].學術月刊,2018,(3).
[2]? 許甫林.從武漢實踐看高質量發展[J].中國經貿導刊,2018,(13).
[3]? 夏錦文,吳先滿,呂永剛,李慧.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拐點”:內涵、態勢及對策[J].現代經濟探討,2018,(5).
[4]? 陳昌兵. 新時代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轉換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8,(5).
[5]? 丁文珺,伍玥.新一線城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略探討[J].開放導報,2018,(6).
[6]? 師博,張冰瑤.新時代、新動能、新經濟——當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解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8,(5).
[7]? 杜秦川.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創新宏觀調控的方向[J].宏觀經濟管理,2018,(6).
[8]? 丁文珺.構建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必須厘清的幾個關鍵問題[J].學習論壇,2019,(9).
[9]? 張文,張念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導向下我國新舊動能轉換的路徑選擇[J].東岳論叢,2017,(12).
[10]? 李佐軍.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促進經濟轉型升級[J].領導科學論壇,2017,(18).
[責任編輯:朱苗苗]